2017.12.6? 星期三 天氣晴
12月6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87個學習日。
今天與大家共同分享的一個話題,叫做“逃避應對”。
我有一個關系很好的女性朋友子,她總是在我們幾個朋友面前說自己很想戀愛,但是每當遇到還不錯的、有可能發展的對象時,她又會在對方嘗試靠近時逃得遠遠的。因為她覺得自己無法處理親密關系中的問題,也害怕受傷。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她會因為害怕面對領導的期待,而在很多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上刻意有所保留,但同時她又并非是不在意職業上的發展。
當她感覺有困難的問題出現時,她的第一反應都不是面對,而是回避。干點別的,想點別的。而因為這種習慣性的逃避,她似乎錯失了不少難得的機會,也錯過了一些本可以抓住的人。
可能就像我這個朋友一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覺得很難面對,僅僅是想到就下意識想逃開的事情。的確,當一個人體驗到不適或痛苦,想要回避類似的體驗,以及任何會讓自己回想起這種體驗的事物,是一種再自然不過反應。
在心理學的語境中,回避型應對作為一種常見的心理應對機制,指的是人們回避那些會讓自己害怕或焦慮的特定場合、對話、關系或是信息。處理不了的人和事,徹底躲開就好了。
心理學家Mark Dombeck和Jolyn Wells-Moran指出,所有回避行為的根源都是恐懼。不論這種恐懼和焦慮是源于自身經歷(e.g.在戀愛中受過傷害),還是受到他人的影響(e.g.看到別人在找工作時四處碰壁,非常焦慮;從小母親不斷告訴自己外面的世界有多危險)。
說到“逃避”,我們通常會想到的一個畫面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恐懼源或壓力源避而遠之,最好是永遠不用有任何接觸。然而,在生活中,完全避開某一些事情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比如,你無法因為怕被人評價、與人相處就選擇徹底的自我孤立,不與任何人接觸。“躲得遠遠的”并非回避應對唯一的形式,“逃避應對”很多時候會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
·拖延
“越是緊急,越是重要,越是要拖到最后一刻……”相信這是很多拖延者的真實寫照。實際上,人們拖延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逃避。比如,明明知道手上的任務很重要,卻一拖再拖,實質上是怕自己無法完成好,用拖延作為借口,來回避自己可能能力不足的事實。
又或者,正由于任務越是關鍵和重要,自己越無法承擔失敗的后果,于是因為害怕面對這個后果而一直拖延——就仿佛這樣那個令人恐懼的結果會到來得慢一些似的。
·否認
和我的那位朋友不同,還有不少不敢開始一段親密關系,怕自己受傷害的人,喜歡不斷告訴自己和他人:“我可不想談戀愛”。就像小時候得不到玩具的一些孩子,會立刻改口:“我才不想要呢”。明明想要卻說自己不想要,明明在意卻假裝毫不在意,這就是在以“否認”這種形式來逃避直面自己無法獲得的事實。
除此之外,常見的否認還有:因為不愿面對自己無法承受的噩耗(比如親人過世),而用否認——“我不相信,Ta沒有死”來逃避現實。以及常見的,怎么都看不見一個人對自己不好、不喜歡自己的事實,總是認為“ta一定是愛我的,只不過有這樣那樣的原因“。這也是用否認的方式在逃避面對痛苦的現實。
·壓抑
壓抑與否認的不同之處在于,壓抑不是有意識地否認事實,而是無意識地“忘記”事實——一種被自我潛意識激發的遺忘、一種有目的的遺忘。
比如,一個人因為童年時無論如何當一個乖孩子,如何拼命討好,也得不到父親的愛,于是壓抑了自己對父愛的渴望,為了保護自己,漸漸地“忘記”了自己想被父親關愛的事實。
長大后,這個人總是愛上不愛自己的人,而且在明知如此的情況下還會費盡心機去討好那些不愛Ta的人,并不斷重復這個過程,連Ta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而事實上,原因可能就是Ta在當年用壓抑來回避了自己對得不到的愛的渴望,但這種渴望其實并沒有消失,并在成年后依然在潛意識里影響Ta的行為 。
人們不斷重復著悲劇的發生,卻忘記了自己真正的愿望是什么。只有記起那個源頭的愿望,承認那個愿望可能永遠無法達成,為這樣的自己感到深深的哀傷和悲慟,一切才會過去。
·轉移注意力
“我太忙了”在很多時候都是常常被拿來使用的一句借口。“我是工作太忙了才沒辦法過節回家看看父母”,“我太忙了所以一直沒時間學畫畫”,“等我有時間了就約Ta出來”……
但其實,當你發現自己遲遲不去做某件事的原因總是“太忙”,甚至刻意用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占據自己的時間,讓自己達到“忙到沒時間去做那件事”的狀態,那么那件事可能就是你想要逃避的。
為什么我們需要停止逃避?
雖然常見,但實際上逃避,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不健康的應對機制。大量、頻繁地使用逃避應對,是能夠區分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其他人的主要標志之一。
首先,逃避的效果是臨時的、短暫的,它很少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就像之前提到的,絕大多數我們用回避來應對的問題都不是可以一逃了之的。一時的回避可能可以給我們帶來暫時的安樂,但它會像夢魘一般一次又一次地侵襲你,干擾你的快樂。
不僅如此,人們對逃避應對的依賴本身,就是通過負強化達成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每一次在你成功地暫時躲避掉那些負面體驗時,你獲得了片刻的放松,此時,你對這種應對方式的依賴就被加強了,你會覺得逃避某種程度上有用,因此下一次就會更加抑制不住地想要逃。而每一次逃避都會讓你再次確信:“我非常害怕這件事”。
越恐懼、越焦慮就越想逃;越是逃,下一次再次面對這件事時就會更加恐懼和焦慮。也就是說,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還一直在累積,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此外,長時間的逃避同一件事還會使我們對其的恐懼泛化——你會開始害怕和逃避和那件事相關的其他事。比如,你剛開始可能只是逃避工作中的演講,但當你一次次地逃掉了,當你同時變得越來越不敢做這件事,那么你可能會漸漸開始恐懼在工作以外的其他場合時當著很多人的面表達自己。然后,你甚至可能會因此排斥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
當然,有時,回避也是一種健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面對確實的危險,或者并非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時,回避是一種良性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我們的確沒有必要去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當你明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目前無法處理這個問題時,先逃開,給自己空間喘息和成長,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只是你要知道,這種逃避只是為了有一天,你能有更好的能力去最終面對這個問題。
但,如果一個人反復在同一個問題上逃避、逃避一個自己其實無論如何也需要面對,或是自己其實很想要的東西時,它就會成為一種問題。
總是忍不住想逃避是為什么?
[if !supportLists]1.[endif]完美主義者更容易選擇逃避
那些過度追求完美的人不僅有對于完美的極致渴望,同時也對缺憾抱有深深的恐懼。但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世上很少有事是十全十美的,不論是人還是事——“完美”的狀態實難達到。
因此,在面對可能會失敗或是無法做到一百分的事情時,對不完美的恐懼讓他們選擇了消極的逃避——“如果我做不到最好,那我寧肯不要開始做”。
[if !supportLists]2.[endif]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
認為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看不到自己的優勢,無法肯定自我價值,并堅信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也會選擇用回避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這樣的人的自尊水平通常很低,而低自尊在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體現就是“我們不敢去追求那些真正好的東西;甚至在有機會擁有那些東西時主動拒絕”。
此外,低自尊者在日常的人際生活中,還可能有一種沒有由來的擔憂和恐懼,他們總會覺得別人可能會忽然厭棄他們——而他們不知道緣由、無法預測、且無能為力。因此。他們可能會選擇刻意疏離、回避,即使他們內心十分渴望與人建立鏈接。
[if !supportLists]3.[endif]如果從小不被鼓勵解決問題,成大后也很難自己解決問題
有一些父母習慣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解決一切問題,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一些重要的決定。甚至,這些父母還會在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表達了想要自己解決的意愿后,否認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你還小,你懂什么”或是“你不用管,媽媽幫你”。
長此以往,孩子自己承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應有的訓練。于是,在長大后,不具備這種必要能力的他們,也會在遇到難題時下意識地選擇逃開,而不是面對。
怎么樣才能停止逃避,開始面對?
[if !supportLists]1.[endif]發現逃避其實真的沒有用—— 記錄“逃避的代價”表格
a.首先,完成以下幾個句子
-我最想要擺脫和去除的想法是:____________
-我最想要擺脫和去除的情緒是:____________
-我最想要擺脫和去除的(身體)感覺是:____________
-我最想要擺脫和去除的回憶是:____________
b.接著,花一些時間寫下你為了逃避這些想法/情緒/感覺/回憶所做的事,它們可以是任何行為或是思維方式。比如,不去參加任何社交活動,總是故意在本可以回家看看的節假日把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等等。
c.在完成了第二個步驟之后,一條條閱讀你列舉的逃避方法,并同時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這種行為/思維方式有在長期幫我擺脫那些我不想要的想法/情緒/感覺/回憶嗎?
-這種行為/思維方式有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嗎?
-如果上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否”,那么這種行為/思維方式有在某種程度上消耗我的時間,能量,金錢,健康,和與他人的關系嗎?
[if !supportLists]2.[endif]學習忍受讓你不舒服的想法和感受
除了認識到逃避本身就無法解決問題,而且可能只會讓情況更糟以外,明白經歷一些負面情緒本就是人生常態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那些在你眼中看來很幸福的人,比你優秀的人,也會有他們的焦慮和恐懼。而你恐懼的那些事,可能也是大多數人都覺得有難度的事情,就比如社交。
因此,在你習慣性地想通過行為去回避這些讓你不舒服的感受時,你需要提醒自己:這些負面的感受可能是正常的,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有一些事情在做的時候可能就是會讓你感覺到不舒服,讓你焦慮、害怕,但如果這是一件你需要做的、對你而言很重要的事,那忍受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就是完成它所必經的一步。
[if !supportLists]3.[endif]進行對你的恐懼的現實檢驗
正如文中和大家提到的,逃避是一種讓你的恐懼和焦慮“滾雪球”的工具——逃了一次,下一次就會更害怕,于是就更加要逃得遠遠的。而即使最初對這件事情的恐懼是基于現實經歷的,后面這種越積越多的恐懼,則更多是被自己的想象放大和夸張后的結果。
對于一個一直在逃的人,他人的經驗和勸告其實并不會是最有效的;對他們而言,最可信的是自己的體驗,是現實體驗明明確確地告訴Ta:這件事并不像你想得那樣可怕,你是可以做到的。因此,你需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用現實去檢驗你被放大和夸張數倍的恐懼。
你只有鼓足勇氣,第一次面對一件始終被你逃避的事,你變好的過程才會被真正開始。
今日電影推薦:《末代皇帝》1987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映 貝托魯奇導演時長163分鐘 豆瓣評分8.9
視角很客觀,一點都不枯燥,坂本龍一的配樂極為震撼且經典
12月6日讀書心得
《恨恨而死》
對國人自暴自棄態度的批判
亮點一:我們應該趁他們活著的時候問他:諸公!您知道北京離昆侖山幾里,弱水去黃河幾丈么?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么用處么?棉花是紅的還是白的?谷子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草上?桑間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戀愛怎樣態度?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么?四斤的擔,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亮點二:中國現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還是改造的引線,但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萬不可單是不平。至于憤恨,卻幾乎全無用處。
《宣傳與做戲》
對國人對外做戲說謊,搞面子工程,形式主義,只為圖一時之快,可久而久之,自我催眠,自欺欺人,導致自己都好了傷疤忘了疼,自我感覺良好,趨近麻木的狀態
亮點一:這宗話,影子是有一點的。譬如罷,教育經費用光了,卻還要開幾個學堂,裝裝門面;全國的人們十之九不識字,然而總得請幾位博士,使他對西洋人去講中國的精神文明;至今還是隨便拷問,隨便殺頭,一面卻總支撐維持著幾個洋式的“模范監獄”,給外國人看看。還有,離前敵很遠的將軍,他偏要大打電報,說要“為國前驅”。連體操班也不愿意上的學生少爺,他偏要穿上軍裝,說是“滅此朝食”。
亮點二:但這普遍的做戲,卻比真的做戲還要壞。真的做戲,是只有一時;戲子做完戲,也就恢復為平常狀態的。楊小樓做《單刀赴會》,梅蘭芳做《黛玉葬花》,只有在戲臺上的時候是關云長,是林黛玉,下臺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沒有大弊。倘使他們扮演一回之后,就永遠提著青龍偃月刀或鋤頭,以關老爺,林妹妹自命,怪聲怪氣,唱來唱去,那就實在只好算是發熱昏了。
“踢破”纏腳說的事件為例
這不過是一個例子罷了,相像的還多得很,但恐怕不久天也就要亮了。
《暴君的臣民》
對國民在多年的禁錮與統治下,漸漸養成奴性,自我洗腦,自我審查,并逐步展現出人性丑陋與兇殘面的批判。
從前看見清朝幾件重案的記載,“臣工”擬罪很嚴重,“圣上”常常減輕,便心里想:大約因為要博仁厚的美名,所以玩這些花樣罷了。后來細想,殊不盡然。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時常還不能饜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 中國不要提了罷。在外國舉一個例:小事件則如GogoI的劇本《按察使》,眾人都禁止他,俄皇卻準開演;大事件則如巡撫想放耶穌,眾人卻要求將他釘上十字架。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 自己的本領只是“幸免”。從“幸免”里又選出犧牲,供給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望,但誰也不明白。死的說“阿呀”,活的高興著。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不出門撒酒瘋而躲在家里吸鴉片,不出門踢球而躲在家里打麻將。從這兩點看起來,我們在從露天下漸漸的躲進家里去,是無疑的。
對中國人固守現狀,果步自封的諷刺:不過我們也并非滿足于現狀,是身處斗室之中,神馳宇宙之外,抽鴉片者享樂著幻境,叉麻雀者心儀于好牌。檐下放起爆竹,是在將月亮從天狗嘴里救出;劍仙坐在書齋里,哼的一聲,一道白光,千萬里外的敵人可被殺掉了,不過飛劍還是回家,鉆進原先的鼻孔去,因為下次還要用。這叫做千變萬化,不離其宗。所以學校是從家庭里拉出子弟來,教成社會人才的地方,而一鬧到不可開交的時候,還是“交家長嚴加管束”云。”一個人變了鬼,該可以隨便一點了罷,而活人仍要燒一所紙房子,請他住進去,闊氣的還有打牌桌,鴉片盤。成仙,這變化是很大的,但是劉太太偏舍不得老家,定要運動到“拔宅飛升”③,連雞犬都帶了上去而后已,好依然的管家務,飼狗,喂雞。
由上述現象引申至思想文化甚至是軍事領域的惡果:“
我們的古今人;對于現狀,實在也愿意有變化,承認其變化的。變鬼無法,成仙更佳,然而對于老家,卻總是死也不肯放。我想,火藥只做爆竹,指南針只看墳山,恐怕那原因就在此。現在是火藥蛻化為轟炸彈,燒夷彈,裝在飛機上面了,我們卻只能坐在家里等他落下來。自然,坐飛機的人是頗有了的,但他那里是遠征呢,他為的是可以快點回到家里去。
振聾發聵的一語雙關: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
《觀斗》
一語中的:我們中國人總喜歡說自己愛和平,但其實,是愛斗爭的,愛看別的東西斗爭,也愛看自己們斗爭。
斗雞斗蟋蟀斗魚斗牛等的現象歸納
接下來一句話現象高度抽拔概括:任他們斗爭著,自己不與斗,只是看。
接下來再一句話將處理化的現象果實變成成因,導出社會層面的惡果:軍閥們只管自己斗爭著,人民不與聞,只是看。
軍閥無論怎么斗怎么和,人民,仍然,只是看。
最后便是諷刺:但我們的斗士,只有對于外敵卻是兩樣的:近的,是“不抵抗”,遠的,是“負弩前驅”③云。“不抵抗”在字面上已經說得明明白白。“負弩前驅”呢,弩機的制度早已失傳了,必須待考古學家研究出來,制造起來,然后能夠負,然后能夠前驅。還是留著國產的兵士和現買的軍火,自己斗爭下去罷。中國的人口多得很,暫時總有一些孑遺在看著的。但自然,倘要這樣,則對于外敵,就一定非“愛和平”④不可。
《運命》一
國人總想一勞永逸:指定究竟的運命;說白了還是一種懶惰。
諷刺運命之說,之思想的不靠譜
假若真的命中注定:但是不安貧的窮人也“終是”很不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里的“失”,是在非到蓋棺之后,一個人的運命“終是”不可知。
豫言運命者也未嘗沒有人,看相的,排八字的,到處都是。然而他們對于主顧,肯斷定他窮到底的是很少的,即使有,大家的學說又不能相一致,甲說當窮,乙卻說當富,這就使窮人不能確信他將來的一定的運命。
。據宋人說,五代時候,許多人都看了這圖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字,希望應著將來的吉兆,直到宋太宗(?)抽亂了一百本,與別本一同流通,讀者見次序多不相同,莫衷一是,這才不再珍藏了。然而九一八那時,上海卻還大賣著《推背圖》的新印本。
“安貧”誠然是天下太平的要道,但倘使無法指定究竟的運命,總不能令人死心塌地。現在的優生學〔5〕,本可以說是科學的了,中國也正有人提倡著,冀以濟運命說之窮,而歷史又偏偏不掙氣,漢高祖〔6〕的父親并非皇帝,李白的兒子也不是詩人;還有立志傳,絮絮叨叨的在對人講西洋的誰以冒險成功,誰又以空手致富。
運命說之毫不足以治國平天下,是有明明白白的履歷的。倘若還要用它來做工具,那中國的運命可真要“窮”極無聊了。
《運命》二
高度概括與諷刺了中國信仰方面的怪相與荒謬,且看的十分透徹。
中國人的確相信運命,但這運命是有方法轉移的。所謂“沒有法子”,有時也就是一種另想道路──轉移運命的方法。等到確信這是“運命”,真真“沒有法子”的時候,那是在事實上已經十足碰壁,或者恰要滅亡之際了。運命并不是中國人的事前的指導,乃是事后的一種不費心思的解釋。中國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堅信”。我們先前最尊皇帝,但一面想玩弄他,也尊后妃,但一面又有些想吊她的膀子;畏神明,而又燒紙錢作賄賂,佩服豪杰,卻不肯為他作犧牲。崇孔的名儒,一面拜佛,信甲的戰士,明天信丁。宗教戰爭是向來沒有的,從北魏到唐末的佛道二教的此仆彼起,是只靠幾個人在皇帝耳朵邊的甘言蜜語。風水,符咒,拜禱……偌大的“運命”,只要化一批錢或磕幾個頭,就改換得和注定的一筆大不相同了──就是并不注定。
我們的先哲,也有知道“定命”有這么的不定,是不足以定人心的,于是他說,這用種種方法之后所得的結果,就是真的“定命”,而且連必須用種種方法,也是命中注定的。但看起一般的人們來,卻似乎并不這樣想。
人而沒有“堅信”,狐狐疑疑,也許并不是好事情,因為這也就是所謂“無特操”。但我以為信運命的中國人而又相信運命可以轉移,卻是值得樂觀的。不過現在為止,是在用迷信來轉移別的迷信,所以歸根結蒂,并無不同,以后倘能用正當的道理和實行──科學來替換了這迷信,那么,定命論的思想,也就和中國人離開了。
假如真有這一日,則和尚、道士、巫師、星相家、風水先生……的寶座,就都讓給了科學家,我們也不必整年的見神見鬼了。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87天,今日小理論是:逃避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