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散”最早是在唐代詩人錢起所作《省試湘靈鼓瑟》詩末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中演繹出來的。原句的意思是鼓瑟之人一曲演罷,聽客紛紛離去,然而江水東流,峰巒疊起,青山依舊。曲子停息了,人也就都散了。后來這個詞在古詩文之中頻頻出現(xiàn),也都指分離、世事變化的寂寥情緒。
倒想起昨晚驀然看到的,一段對人與人之間緣分的解釋,筆者說,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始于1%終于100%。舉個例子,比如在地鐵上一位姑娘對一位小伙子一見傾心,那么他們的緣分從1%開始了,這時姑娘走上前去跟小伙兒打個招呼,他們的緣分達到20%,小伙微笑點頭,他們聊了起來40%,他們聊得很投機60%,可這時地鐵到站了,小伙匆匆下車,緣分進度條拉到99.9%,為什么這一下就緣分將盡了?也許是他們忘了留彼此的聯(lián)系方式吧,茫茫人海再次相遇,太難。
看,緣分就是這么蹊蹺,它始于1%,終于100%,可它常有的就是要停留在那最后的99.9%,給你一個開放式結(jié)局,讓你在這漫漫人海中去看,去等,去尋找。我想從此在地鐵上會有位姑娘,亦或是小伙兒,會在特定的某站抬頭張望一下,不說結(jié)局了,他們能不能相遇,你們來定。
還記得那些年的北京,快樂煩惱簡單得透明。相聚容易,三五好友,一瓶小酒, 吹不完的牛。后來分離也容易,還是那三五好友,還是一瓶小酒,把所有人的杯子斟滿,皓月清風,乾坤朗朗,“來,咱們不訴離殤”。相逢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人與人之間,見到了,故事才能夠開始。那什么時候結(jié)束呢,我想,再也不見便是結(jié)束吧。
結(jié)束是一場越等越遠的相逢。有人說,死亡是越等越遠的。你們相信靈魂這回事嗎?我不信,人死燈滅,或埋或燒,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反正最后是只配肥田了。還有人告訴我說,世界是一個大的輪回,始于何處,最終回到何處。地球是圓的,太陽是圓的,銀河系還是圓的……好了,此文中不說這些有的沒的,矯情。我只知道,咱們都只活一次,若是再見,配了肥田,那么黃土之下也可相逢。
記得從前看《一代宗師》,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不枉費王家衛(wèi)10年磨一劍,這不,出來多少經(jīng)典臺詞。不過,可這句話是真可怕,可怕在哪兒?且看它有因有果無過程。我們來釋義一下, “只要信念一直在,就總有被回應的一天”,“哪怕現(xiàn)在無人理解,終有會有被理解的一天”,“只要深刻的相思,一定能等到被思人回應的一天”。老王,你怎么就不告訴大家,為了“那一天”,“念念不忘”的人,在這過程中付出了多少心酸,做出了多少努力。“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光在腦子里“念”能得到什么“回響”,這是形而上學啊,最簡單不過的哲學問題。一句話,害苦了一堆癡男怨女,你們說可不可怕。
回到主題,私以為。曲子終了,人散了,只要大家心里聚著氣,就不叫散,大不了安排個下次相逢,再彈一首就行了。“心聚著氣”便是“有情”。“有情”是什么?有情才會有意,“意”就是心思,有心思,就有萍水相逢后那0.1%的緣分,才會去看人,等人,去尋人。所以朋友分離才不訴離殤啊,根本沒必要悲傷,就算自此山高路遠,只要各自不忘初心,一群有情有意的人總會再見。
所以,在最后,還是要把這兩句話反過來說才對,“曲終未必人散,有情自會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