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1-5《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巧用標記區分對象
我一般會用黃色的三菱拉線筆來畫線,這種鉛筆是我在板坂所著《思考的技術·繪畫的技術》一書中看到的,至今依然愛不釋手。鉛筆使用起來最方便的一點是,它的筆尖不會像熒光水筆一樣易干,而且這種鉛筆即使在文字上寫寫畫畫也不會覆蓋住文字,黑白復印后也看不出來。
不過,彩色鉛筆的缺點是比普通鉛筆粗,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筆帽,所以在需要攜帶的時候,我一般會拿馬克筆或圓珠筆的筆帽來蓋住筆頭。
可以用以下不同的畫線方式對標記的對象進行區分:
普通直線:用于“重要”“客觀上重要”“暫時先畫出”的情況。
波浪線:用于“非常重要”“主觀上覺得重視”“想記住這里以后加以運用”的情況。
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吸引眼球的內容。
如果筆記本上畫的線條太多,重讀的時候會影響心情,所以最好盡量少畫線。
。。。。。
像這樣使用不同的符號做標記,既可以省去連續畫多行直線的功夫,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線條區分不同的意圖,方便重讀時理解符號。
【I拆書家引導】
[what]經過通讀、重讀后,再讀折起二角的頁面,用鉛筆劃出三種不同的線做標記。
[why]用三種不同的線做標記,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頁面中劃線部分,對自己的不同價值。
[how]標記的三種類型:
普通直線:表示劃線部分“重要”“客觀上重要”“暫時先畫出”
波浪線:表示劃線部分“非常重要”“主觀上覺得重視”“想記住這里以后加以運用”
圓圈:表示劃線部分是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
A1:
在閱讀時,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苦惱:面對滿滿的一頁字,腦袋都是大的,看了一會兒就不想看了,讀起來覺得非常困難;或者當我們想去找曾經閱讀過的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時,翻來覆去的卻找不到。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讀過的書簡直白讀了。
我在讀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就是這樣的苦惱,后來我使用拆頁學會的方法重新閱讀該書:
當我現在再回頭看這本書,我會清楚看到這兩頁所講的內容:1.幫助我們識別孩子錯誤目的的兩條線索分別是:大人的反應和孩子的反應。2.每一個線索中,什么樣的情況對應什么樣的目的,一目了然。
當我開始嘗試這樣讀書,我發現竟然如此輕松,而且翻閱和查找起來也相當方便。甚至,我還可以就劃出的重點做成筆記,真正的把書讀成自己的。
A2:
現在再去看我書桌前還未拆封的那些書,心里有些底氣了。不過要想更好的使用這種方法,我們在未來的讀書時要這樣去做:
1.找一支自己喜歡的,符合自己閱讀習慣的筆,用于幫助自己對讀書的內容做標記。
2.開始讀書:(1)先通讀,做好分類;(2)再重讀,用直線、波浪線、圓圈或者其它符號,分別標記內容對自己的不同價值。
今天下班后,我便要開始這樣讀我桌上那本放了很久沒動的《敘事療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