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入小語的教學課堂以來,我經常在反思一個問題:語文課該怎么上?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理科生,跟文學離開了整四年的時間,索性自己還有點讀讀寫寫的愛好,不至于進課堂束手無策。自工作以來,一直擔任小學中高段的語文老師,也得益于學校前輩的信任和栽培,但凡有語文方面的培訓和比賽,都會讓我去參加,此次,我看到安康市教研室下發的“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討會”的通知,有省級教學能手帶來的部編版教材的示范公開課,名額有限,我立即跟學校的教務老師進行溝通,希望能參加此次培訓,很幸運地得到了這次培訓機會。
出發前就開始下小雨了,等到達培訓地點——安康市高新一小時,雨已經下的很大了,匆忙走進培訓教室,幾乎所有人都已經到了,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彎著腰走到安排給漢陰的座位,很快培訓就開始了。簡短的開幕式上,主持人和各位來賓對此次活動做了簡單的介紹,我記得侯老師在主持的時候,聲音比較低沉,帶著中年男人的磁性,大多都是對本次活動的介紹和對即將開始講課的老師的感謝和對參加培訓教師的希冀,當時我在心里默默嘀咕:不知道這個老師會不會給我們講一節課嘞?說實話心里對這類培訓開始前的致辭挺反感的,然而沒想到,后面狠狠地打了我的臉。
示范課開始了,讓我頓覺我們的語文課和名師的語文課的差別,7節示范課,每節課都讓人眼前一亮。培訓結束這么久了,現在把零零總總的一些小想法總結如下,希望能和更多愛學習的人共同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走進文本,深挖目標
部編版的教材跟人教版的區別很大,在我看來最大的區別有兩點。
第一:目標更加明確,方法重于對課文內容淺表的解讀;比如說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要有一定速度”,單元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二是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在石泉中心小學牛少林校長執教的《搭石》中,牛老師非常注重方法的指導,通過幾次計時的閱讀,可以明顯發現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了,實現了教學目標。在人教版的教材編排中,《搭石》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學目標中要讓學生體會人間真情,而牛老師在上課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沒有使用多媒體課件,但是同樣將這節課上的非常精彩,同樣是四年級的學生,對于一節已經上過的課,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還可以怎么講,但是牛老師這節課就做了一件事——讓學生讀課文,多種方式的讀,學生在反復地朗讀中,將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蘊含的情感都讀了出來,并且還有新的發現。
第二:加大閱讀量。在低段的閱讀單元中,通過一篇選文的學習,學生要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所以在閱讀興趣的激發上非常重要。在吳小紅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一課中,吳老師通過一個問題“從小作者一開始稱呼那只刺猬為‘那個家伙’到結尾稱呼他們為‘帶刺的朋友’這中間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很容易讓學生繼續來閱讀這本書,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對于新教材,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現成的課例可以學習,我想,示范課老師的成功離不開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對教學目標的深度解讀,如果沒有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那么很難把握一堂課的重難點,更別說上出如此精彩的課堂。
二、放慢腳步,靜待成長
在所有老師的課堂中,老師們都是不急不慌,娓娓道來。最早接觸到“讓課堂慢下來”是在恩師的文章中,她通過觀摩青年教師的課堂得到的反思,也讓我開始有了思考。后來在教研室送培下鄉的活動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慢課堂”,然而回學校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很難真正讓課堂慢下來,總是因為擔心進度問題等待學生的時間很少,早這次的示范課上,這幾位老師真的是讓我感到震驚。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反映,卻并沒有耽誤課程進度,反而讓課堂的教學目標更高度地達成。
在陳忠云老師執教的《囊螢夜讀》一課中,陳老師的超高的耐心讓我自愧不如。《囊螢夜讀》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一共只有三句話,但是對于從未接觸過文言文的四年級學生來講,難度還是很大,從一開始的朗讀中,就讓聽課老師們不斷發笑,老師問你讀到了什么,學生站起來總是說這篇國學怎么怎么樣,我不禁發笑,文言文還是太難,對于學生來講,古文就是國學。在老師講解了首句之后,要求學生根據理解來讀一讀,幾乎每一位站起來的學生都將“胤恭”二字放在一起讀,老師叫了很多名同學來讀,仍然沒有讀出正確的節奏,但是老師也沒有急躁,不停地引導,反復地讓學生理解,最終有學生能將這句話的節奏讀正確了,因此在后面兩句話的學習中,學生自學地非常好,并且在拓展學習部分,能夠運用相同的方法自學并熟練朗讀《鑿壁借光》。
整堂課老師并沒有過多地講解方法和結論,全部都是學生思考,學生匯報,學生總結,這都得益于老師充分的耐心和充足的等待,慢節奏的課堂卻并沒有讓進度慢下來,這是我在教學中急需提升的地方。
三、相信學生,巧妙激勵
在教育學中,學生的特點中指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老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能做到的真的是非常難得。盡管我經常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可有時候在課堂上真的讓人很抓狂,恨不得把他的腦袋剝開看看里面裝的是什么。
在呂國文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的《火燒云》一課中,在課堂練習寫話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欣賞火燒云圖片,發揮想象,用一段話描繪天空中火燒云的顏色變化,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在他們的眼里,天上的云就像神仙一般,有半黑半白的,有半紅半綠的,有半黃半藍的,我坐在下面聽的時候,覺得這學生怕是要上天了,這樣的云出現了還不得是妖怪來了,但是呂老師并沒有指責,都一一進行了點評。
還有李靜老師執教的四年級上冊的《走月亮》一文,一篇極其優美的散文,李老師課堂和她的人與這篇文章一樣優美,甜美的語言,燦爛的笑容,從不重復的激勵性語言,仿佛將我們帶到了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和阿媽一起在月光下散步,徜徉在月色下不舍得回頭。而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則是李老師妙語連珠的評價,一節課中隊學生的評價不重樣,這充分看出來老師的語文功底很扎實,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很難做到在課堂上不斷進行“有差別”評價。
我們經常說學生怎么什么都不會,是因為從未真正相信過他。孩子的世界很簡單,給夠他充分的信任和激勵,他會走的更遠,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我們成年人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小孩子呢?曾結識過這樣一個人:不論什么事情,他總是認為不好,總是在吐槽別人多么不堪,把人想象地很壞,雖然我不知道他有多么優秀,但是在我看來人人都是平等的,能力的不足可以多練習,為什么不多給別人一分信任呢?如此妄加斷論,不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許他們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不好。
四、充分學習,提高自我
當離開象牙塔,走上工作崗位就會覺得在學校學習是多么幸福,同時也會覺得自己仿佛是個文盲,卻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學習,這也導致在教學中,很難有創新之處。而這次培訓中的一節課讓我不由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原來古文教學還可以這樣來上!
在文代福老師執教的《十五望夜月》一課中,文老師以“飛花令”小游戲導入新課,在后面解讀詩句中,文老師一改我們常用的借助注釋想想畫面等方法來講解,而是另辟蹊徑,采用“以詩解詩”的方法來解讀詩句,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這首詩的思考,同時在潛移默化中豐富了學生的古詩詞積累,讓我只能說“妙哉!妙哉!”。讓我看到了文老師豐富的古詩詞積累,當真是“行走的古詩詞寶典”!
現在的教師都要求是復合型教師,而想要成為這樣的老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提升自己,否則就會被時代拋棄。
五、讀寫并重,豐富積累
學語文是為了用語文,怎么用呢?作文,做人。作文是技能,做人是精神。透過文章來看人,所以作文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短短的一堂課中,怎么來實現這個目標呢?練習寫話。
在姚紅梅老師執教的二年級下冊的《蜘蛛開店》一課中,姚老師一步步引導,層層遞進,在課堂上,利用導圖構建支架,學生高質量地完成了課堂作文練習,讓人贊嘆不已。還有吳小紅老師的課堂中,通過抓住關鍵詞語提煉學法,學生明白了加上一些修飾詞可以有畫面感,而后通過一個小視頻,讓學生用不同的修飾詞來形容大熊貓的動作,最后連詞成句,連句成段,一段優美的課堂小練筆就出爐了。
反觀我們的課堂,經常都是把小練筆放到課下來寫,而老師有時候疏于監督和檢查,學生寫沒寫,寫的好不好,老師無從得知。
六、精彩點評,理念引領
如果說一堂好課是一桌美味的大餐,那課后的精彩點評則是餐后甜點,讓人回味無窮。示范課結束后,來自各個縣區的優秀教師代表針對這幾堂課做了有理有據的分析總結,讓我們對這堂課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對語文要素、核心素養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對新學期開始即將使用的新版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
而侯老師作為整場活動的串場嘉賓,不得不說侯老師在教學中的見解是入木三分,一開始聽他說話,并沒有覺得這個老師會對教學有深入研究,等點評開始的時候,我深深地覺得“臉好疼”。侯老師對每節課都有非常深入的見解,既提倡優點,也點評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法,可謂字字珠璣。
縱觀這7節示范課,讓我們與名師面對面,零距離接觸,不論是對教材的深度解讀,教學目標的精準把握,語言表達的豐富積累,還是執教老師的教姿教態,都讓我們無一不覺得這是一場小語屆的饕鬄盛會,但是沒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和充足的準備,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所謂“厚積薄發”說的便是如此吧,畢竟“厚積薄發,方能運籌帷幄”!
此次培訓中,除了這7節示范課,還有6節賽教課,6位老師即將赴省參加今年的升級能手選拔賽。對于賽教課,我沒有過多的想說的,瑕瑜互見,自己參加過縣級賽教,雖然沒有拿到獎項,但是積累了經驗。對于賽教課,我想提出一點疑惑:賽教課基本上抽到的課題都是上過的內容,那么在上課的時候,是注重課堂的完整性還是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性呢?
緊張的培訓,真的是爭分奪秒,從11號下午一點開始,晚上將近6點結束,12號早晨8點開始,下午五點半結束,中間只有12號中午吃飯半個小時時間,其他時間真的是連水都不敢喝,怕上廁所,麻煩其他老師起身讓座,自己耽誤了,也影響其他老師學習。培訓結束和同行的同事說:語文的水好深。晚上連夜趕到學校,回到宿舍已經接近11點,我在朋友圈寫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們在語文的道路上還太年輕,需要學習的東西真的很多,需要提升的能力也太多,唯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突破自我,就像這一路歸來,路上的風景不斷變換,天上的云彩千變萬化,似妖狐似巨獸似天眼。”
返程的路上,碧空如洗,回想起前來的時候,大雨如注,打濕了雙腳和裙擺,卻仍然一路歡喜歸來,這真是一場及時雨啊。
不論前行的道路上我們會受到多少干擾,多少無法預料的意外,但是風景總歸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