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門高足,最窮的要數顏回,最富的當屬子貢,一窮一富之間,并不妨礙兩人品德的修養。這懸殊的貧富,可能孔子也覺得有意思,在《論語》中就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比較:
? ? 有一次孔子感慨說:“顏回這人,真是窮困啊,做什么都賺不到錢。子貢雖在我門下,不去承擔天命求得俸祿,卻把心思放在了買賣上,猜測行情總能猜中?!?/p>
? ? 另一次是孔子問子貢:“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更有本事些?”子貢恭敬地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顏回比!顏回聽說一件事就能知道十個道理,而我聽到一件事卻只能知道兩個道理。”孔子對子貢的回答也很贊同,說:“是這樣的,難和顏回比?。∥彝饽愕恼f法,難和顏回比啊!”
? ? 這兩段記載很耐人尋味,顏回和子貢都有君子之名,也都受到后世推崇,但富裕闊綽的子貢和窮困潦倒的顏回、聰明機智的子貢和睿智入圣的顏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兩人都是孔門高足,孔子對喜愛炫富的子貢還是稍有微詞,而對好學求道的顏回則有著無限的喜愛。這是儒家的特性:看一個人并不看他的富與貴,而是看他是否有道德修養之心。
? ? 有道德修養之心,雖不在于富貴或貧賤,但,做個君子,應當把追求放在道德修養中,而不應當放在追求生活安逸中。所以,孔子說:“君子要考慮的是自己是否得道,而不應考慮生活問題。就像耕種的人,雖然努力耕種,仍然免不了挨餓受困;如果努力學習,提高修養,名聲播于外,就會獲得俸祿。君子憂慮的是自己是否得道,而不是憂慮自己是否貧困?!卑炎非蠓旁诘赖滦摒B上,即使貧困,也以此為樂,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之樂。
? ? 對此,子路并不理解。
周游列國之際,孔子剛躲開宋國匡人的圍攻,準備去陳國,正好碰上吳國攻打陳國,戰亂之際,四處躲避,所帶的糧食都吃完了,一眾弟子餓的餓、病的病,比之于匡人的圍困更為兇險。
看到這樣的情況,子路很不高興,按他的理解,君子不應陷入這樣的困境中。子路性子莽撞,想到就說,黑著臉,馬上去問孔子:“君子也會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看子路平日穿著也很粗陋,卻不以此為恥,很有志氣,如今他卻如此片面理解君子,于是就從這個方面來說道理:“君子窮困的時候也不改變操守,小人窮困的時候,什么事都做得出。”
? ? 子路所理解的君子,是權勢、地位上的“君子”,但,真正的君子,卻是道德修養上的君子,與富貴貧賤并無關系。若上天給了我富貴,那是上天對我的厚愛,但自己卻不能貪圖享受,忘了道德的修養;若上天使我在貧賤之中,那是上天對我的考驗,不能因此灰心喪氣,忘了道德的修養(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 ? 因而,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遇,都要保持一顆追求道德修養之心,正如《中庸》中說:“如果身處富貴,那么就在富貴中修身;如果身處貧賤,就在貧賤中修身;身處蠻荒之地,就在蠻荒之地修身?!焙翁幉皇切奚碇??
? ? 人追求的方向不同,也就有不同的人生,追求的目標不同,也就有不同的心境。
? ? 在這商品的社會,財富的價值觀,不必苛求有大同社會中的“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境界,只能退而求其次,能做到“取之有道”的,也可算是君子了。
(向雄讀《論語》之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