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春天是極美的,煙雨蒙蒙,流水依依,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那丁香般的姑娘,撐著紙傘,行走在青色石板上,撩動每個人心中的江南夢。
江南的春天是詩意的春天,是柔美的,美得讓人流連忘返,美得讓人心醉,美得令人忘記歸處。
江南的春天更沉醉于詩人的筆端,如夢如幻,如癡如醉。
韋莊說:“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白居易說:“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如此美妙的江南春色,怎能不讓人心花怒放,心馳神往。難怪我們今天的主角王觀說:“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我們今天聊王觀,王觀(1035—1100),宋代詞人,字通叟,江蘇如皋人。
他自幼聰穎好學(xué),22歲,宋仁宗時中進士,宋神宗時官至翰林學(xué)士。其詞風(fēng)構(gòu)思新穎,用語佻巧,不落俗套。
王觀和秦觀并稱為“二觀”。秦觀我們很熟悉了,他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鵲橋仙·纖云弄巧》,被譽為史上最美七夕詞。
既然他們二人是并稱在一起,那就足以說明在詩詞的造詣上,王觀也是才華橫溢的。
相傳王觀在朝為官時,曾奉詔作《清平樂》一首,描寫宮廷生活。
而高太后因?qū)ν醢彩兎ú粷M,認(rèn)為王觀屬于王安石門生,就以《清平樂》褻瀆了宋神宗為名罷免了他的官職。
其實并不是他寫的詞不好。而是因為他個人的政治立場原因,由此可見王觀的仕途也是歷經(jīng)坎坷。
此后,王觀就自號“逐客”,終生不仕,為民至老,這也算是一位既有才氣又有傲氣的文人了。
王觀曾有一本詩集,并親自命名為《冠柳詞》,意思是他的詞完全可以超越柳永,并且是比他寫得還要更好 ,看來這個王觀也是夠狂妄的了。
柳永是誰呀,他敢這么叫囂,可見王觀應(yīng)該也有兩把刷子吧。
我們打個比喻哈,如果說唐詩是一位威武雄壯的漢子,而宋詞是一個嬌云怯雨的姑娘。
柳永就是在這些姑娘中間穿行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者,柳詞則是流傳其中的偉大藝術(shù)品。
坊間曾流傳了這么一句話:“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可見他當(dāng)時的影響力,真正是達(dá)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據(jù)說北宋之所以會滅亡,還是與他的詞有關(guān),他的一首《望海潮·東南形勝》,由于被當(dāng)時的金主完顏亮讀到后,更是率領(lǐng)軍隊大舉入侵北宋,最終使得北宋滅亡。
正是柳永的才華過人,也使得他的作品對于后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yuǎn)的影響,以至于連大名鼎鼎的李清照都深受他的影響。
另外,我們的文人大咖蘇軾,那也是對他刮目相看,還時常問身邊的人,自己的詞與柳永誰更勝一籌?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人們對于柳永的喜愛,以及柳永在宋詞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小覷的。
可我們的詩人王觀就不服柳永,認(rèn)為自己的才華能夠超越過他,因此為自己的詞集取名為《冠柳永》。
其實提起王觀,我們真的不是很熟哈,不過他真的是寫過很多的優(yōu)美的詞作,只不過我們最為熟悉的只是今天學(xué)習(xí)的這首《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這首詞應(yīng)當(dāng)說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詞描寫得可謂是清新脫俗。
這也是王觀最著名的一首詞,因為這首詞,王觀在宋詞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春末時節(jié),詞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即將回家鄉(xiāng)的好友鮑浩然。
表達(dá)了詞人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與春光同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宋?王觀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送別之作。題目中的鮑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東是友人要去的地方。這首詞分為兩片,上片寫友人回浙東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發(fā)作者對回歸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上片兩句的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鮑浩然:生平不詳,詞人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動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雜記》載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遠(yuǎn)山,時人效畫遠(yuǎn)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為遠(yuǎn)山,這里反用。
上片兩句,暗含送別,以人的眼睛來比擬山水,把山水寫的有情有義。
水是眼波,也就是說眼中的淚水如波,橫在眼里而沒有流出,說明作者為將行的朋友著想,在盡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傷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結(jié)著不少離愁別恨。
一個“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將作者心中的離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這兩句實際上是寫作者對友人歸途的遠(yuǎn)眺,作者的視線與友人歸途的山水相連,目送著將要遠(yuǎn)行的友人。通過形象的比擬,傳達(dá)出自己惜別的深情。
杭州的春天稍縱即逝,那用攝影與繪畫結(jié)合的形式來定格春天再好不過了。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上片后兩句意思是想問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欲:想,想要。行人:指詞人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 一說比喻山水交匯的地方,另有說是指鮑浩然前去與心上人相會。盈盈:美好的樣子。
用問句拉出友人的行跡。在開頭的兩句,作者把山水合寫,寫出了友人歸路如同郁結(jié)離愁的眉峰一般連綿起伏。
由于歸路的山重水復(fù),友人便走進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視線里。
這兩句寫詩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別的目光中,越走越遠(yuǎn),身影越來越模糊,直至消逝。
一路山水承載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遠(yuǎn)去的朋友。
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遠(yuǎn)了,然而友情卻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
正是這深厚的情誼讓作者安排山水來送自己的朋友。
從而上片便形成一種物我為一、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形象地表達(dá)了作者對遠(yuǎn)去朋友的無限眷戀,和對朋友歸途艱辛生活的深切掛念。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下片前兩句意思是剛剛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歸去。
才始:方才。
下片正面寫“送”,點出了別友人的時間:暮春。
為“又送君歸去”鋪墊。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終不顧作者歸至江南。
這對作者來說,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歸的地方。
這兩句寫得相當(dāng)愁苦,一個“才”一個“又”,層層遞進,作者的情感越來越深。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下片最后兩句的意思是如果你到江南能趕上春天,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這是作者在友人臨行之際,從心底發(fā)出的深情祝愿。
但愿友人追隨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
“千萬”二字道盡了作者殷殷叮囑之意。美好而真摯的祝愿,將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別之情盡在不言之中給讀者一種含蓄的感覺。
上片含蓄地表達(dá)了詞人與友人的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
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
“才始送春歸”寫出才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著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
“若到江南”二句再發(fā)奇想,詞人將心中沉痛之情暫時擱置,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wù)必與春光同住。
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構(gòu)思別致。詞人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xiàn)出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
二是比喻新穎。詞人以眼波和眉峰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仿佛這位美人正期待著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這首詞,輕松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幾句俏皮話,新而不俗,雅而不謔。
備注:1.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之必刪。
? ? ? ? ? ? 2. 部分詩詞釋義及賞析資料選自《古詩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