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很著名的心理學讀物,我迫不及待地買來讀了。
像上次寫張沛超老師的《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這本書時我說“其實我是抱著很強的功利心來讀這本書的”。
功利心有二:一是想了解心理學;二是想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但讀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顛覆了我的想法。
如果《過好一個你自己說了不算的人生》是心理學講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則更像一次心理醫生的面診,前者講述知識,后者增強體驗。
這本書讓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發生了極大改變,我會結合一些實際情況把這本書的理解和感悟慢慢寫出來,作為心理療愈的過程。
01 憤怒
打開這本書時是略微失望的,它以故事形式呈現,主人公是英國童話《柳林風聲》里的人物,相當于“同人文”。
讀起來完全像孩子的故事書,直到蛤蟆先生開始就診,我的心情與蛤蟆先生一樣,困惑而焦躁。
咨詢師蒼鷺見到蛤蟆先生第一句話是:“今天你感覺怎么樣?”
我與蛤蟆先生一樣不耐煩,我期待看到硬核知識,渴望像“干貨文”一樣把條目羅列出來告訴我怎么做可以從抑郁的泥淖中跳出來。
但蒼鷺一直在提問題很少給出解答。
而蛤蟆先生從一開始雖憤怒但壓抑的“憤怒缺失”狀態到后來真的向蒼鷺發了一通脾氣,他說:
“你好像總要讓我承認錯誤和失敗,可你從沒直說你是怎么看我的。一直以來你都在說:‘你怎么看?你感覺怎么樣?’你從來不告訴我你是怎么看我的,難道你不是資質合格的咨詢師嗎?有時候,你那樣子就像我父親。好吧,我想我受夠了!”
但他說完這些話后突然感覺“他再也不用扮演那個卑躬屈膝的角色了,他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還能說得擲地有聲”。
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詢在這么一次憤怒的爆發中走向尾聲。
02 尋找自己
其實咨詢師蒼鷺只是在做一件事——讓蛤蟆先生找回真實的自己。
當蒼鷺問第一個問題,“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覺怎么樣?”時,蛤蟆不加思索地說:“挺好的,謝謝你。”
很小的時候大人就教他這樣回答,其實不代表任何真實的想法,他從未有意識地看待過自己的情緒,所以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這讓我想起上學時離家在外,我父親每周與我通一次電話,通話內容至今我都能背下來。
挺好的,沒事,老師同學都挺好,不想家,錢夠花……
從來沒有真正地表達過自己任何真實的想法。
直到如今我也很難開口向身邊人表達自己的心聲,即使是最親近的人。
“所謂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blockquote>
03 幫助自己
之前一位簡友曾在我一篇文下留言:
他說:“自以為他們(抑郁癥患者)靠自救就能活下去。”
事實是抑郁癥患者靠自救不一定能活下去,但想活下去必須得自救。
抑郁癥患者心里有一個懦弱的“兒童狀態”的自己,還有個嚴苛的“父母狀態”的自己,他們通常會自己判自己有罪,然后譴責自己。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覀儠绤枒土P、折磨自己,在極端案例里,甚至會施以極刑。”當蛤蟆先生急切地尋求蒼鷺的幫助,想讓他告訴他該怎么做時,蒼鷺說:
“這么說也許有些殘酷,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一切從認識自己開始,從出生到現在,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自己相處,卻不一定了解自己,“自我”是一本需要認真去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