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聽書名像一本童書,其實是一部關于成人的心理方面的書,主人公借用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品《柳林風聲》里蛤蟆這一個角色。
蛤蟆是一個十足的富二代,有家族企業,開跑車,住別墅,當校董,生活得自由灑脫,在別人眼里他更是衣品講究、溫爾儒雅。
不知什么原因最近蛤蟆先生抑郁了,精神狀態很差,還曾有過自殺的念頭。后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找到心理咨詢師蒼鷺。蛤蟆先生接受蒼鷺的建議,與其擬下合同,打算進行十次面談。
這十次面談濃縮了蛤蟆經歷的一切,依賴的童年、判逆的青年、抑郁的成年,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走過了從否定自己到認知自己接納自己的心理歷程,并明白了每個人都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也有四種不同的人生坐標。
兒童自我狀態,用童年時的習慣作出反應,表現出像孩子一樣的感受和行為,會本能地順從和依賴他人。
父母自我狀態,不是挑剔別人就是挑剔自己。會想方設法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甚至會將審判的矛頭指向自己,進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狀態,可以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能合理地計劃、考慮、決定、行動,并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有比較特殊的重要性。
蛤蟆從中領會了如何真實地生活:真誠地回應自己當下的需求,打破童年以來的因果循環,做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里成為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身為媽媽的原因,讀完這本書,給我觸動最大的就是蛤蟆的童年經歷。
童年的蛤蟆,雖然家境優握,卻一直不快樂。首先父親經常批評責備他,甚至羞辱他,而母親呢,從不敢挑戰父親的權威,對父親的要求百依百順,很少去擁抱、安慰蛤蟆。
為了獲取父親的認可肯定和父母的愛,童年的蛤蟆經常討好他們,不得不做出順從、取悅、道歉等一系列依賴的行為,以至于長大后的蛤蟆渴望獲得外界的認可和肯定,當這一渴望沒能滿足時,要么討好別人,要么否定自己,所以,蛤蟆時常痛苦不堪。
孩子是一張白紙,最初的幾年父母在紙上畫下什么,將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從孩子出生到孩子四五歲的經歷,形成了孩子獨一無二的行為習慣,而這個習慣都是從和父母的相處中而獲得的,這些行為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
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年幼時應該給孩子怎么的陪伴和養育呢?
首先,我覺得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足夠的愛和專注,當孩子的內心被愛填得滿滿時,孩子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存在感,長大后不會為了尋求肯定而取悅討好別人。
第二,做情緒穩定的父母。當父母情緒不穩定時,孩子會誠恐誠惶,孩子會自我批評,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就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最后,給孩子選擇的自由,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是人生的重大選擇,孩子的人生終究要由他自己來走完。
2022年的第一本書,讀完收獲蠻大。時間原因,整理有些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