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創,文責自負】
在9月的“迎新班”最大的收獲是兩節課。
第一節是月華籠露華老師的《微小說和微故事的區別》,在我幾十年教學中也未注意搞清的問題,終于弄明白了。
第二節課是簡書小說伯樂啄木鳥的卓講的“寫小說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把我們對小說創作的認識更進了一層,方法技巧也有所提高。
卓老師非常謙虛,他是廣西師范大學畢業的現當代文學碩士,做過出版社編輯,動畫公司編劇。現在30多歲,在簡書是小說伯樂,也是飛鳥集寫作社群的靈魂領軍人物。現在邊寫作邊授課,頗有建樹和見地。
他首先說的是寫小說不能像寫故事。現在我們也已經知道二者區別了,卓老師又再次強調二者區別之大。
卓老師以吃飯作比喻,說小說和故事同為吃飯,故事如同簡單吃了一頓飯,小說則是吃大餐。而故事是吃完飯即止,小說則是以大餐為起點去尋找之后發生的事,去尋找一個內涵,這就是小說的意蘊。
嚴肅的文學作品情節其實有時很簡單,但看起來卻話很多,主要是領悟多,讓人們內心激蕩。
小說的情節和許多網文不同。網文大多情節凸起,意蘊內涵多是普世價值觀,像電影一樣,只是普通的價值觀。而小說會發掘更多故事背后幽深的人性。所以要寫小說最好從現在就開始去挖掘,去注意自己要表達什么,傳達什么意蘊,慢慢的意蘊就會不斷豐富。
徐澤臣就總結過:小說=故事+意蘊。
那么故事就主要是事件本身了。
關于情節的簡單和復雜,則指的是小說的體量大小。相當于一人吃的少,只吃一小碗飯,這如同情節簡單;而大胃王可能需要一大盆飯,這如同情節復雜。
還有對小、中、長小說要求的不同,中國足協主席鐵凝的話很形象。她說,當我看到短篇小說時,首先想到的是一個詞;景象。當我看到中篇小說時,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故事。當我看到長篇小說時,首先想到的一個詞是:命運。
也就是說,短篇小說的體量是一個景象,或是一種象征,一種意蘊。一個中篇小說則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像一段河流。而長篇小說就是人物的成長和命運的不斷變化,故跨度大,有時跨幾十年,從少年到青年到老年甚至死亡,就是指一個人的命運,一個時代的命運。所以,體量大,是一條河流,不斷吸收細枝末節的小細流進來,最后奔流到海。而短篇小說則是河流的一個截面,體量極小。
有人寫短篇小說時間跨度長,人物眾多,關系復雜,甚至把一人的一生寫完,這也不錯,也算短篇。
但短篇小說的魅力更在精巧,像刺入人內心的匕首一樣銳利,而不是像寶劍一樣有許多修飾裝點。也就是說,短篇小說在情節上簡簡單單圍繞一個故事來寫。所以當情節簡單時,不要害怕它撐不起一個小說,只是需要增加一些細節罷了。但細節不是像做廣播體操一樣簡單的動作分解,而是真正的細節體現。
如一個人走入某村莊,不是單純寫他走的過程,也可以寫陽光照射到村莊里的溫暖的感覺,寫他行走帶起的灰塵,行走時的神態、姿勢等等,這樣在簡單情節中加入細節,增加點技巧性,可以把人物形象凸顯出來。
我們往往會因情節多忘記人物形象的刻畫,譬如內心戲,動作語言上的一種描述等。而情節少了就可以利用這些空間來塑造人物。
如果情節設計復雜,怎么辦呢?
如果是短篇小說的話,最好還是先選擇主要事件,讓主線人物做駕馭。因短篇是要求精煉的,它的“少”就是“多”,即在“少”的情節上增加“多”的細節描寫。如果你情節片段太多,就寫成中篇。
總之短篇小說如干條條,是修剪多余枝葉之后的一棵樹,所以短篇小說人物最多兩三個三四個,其他人物都是“工具人”,是符號,有時是只有主角和對手戲。
所以,寫短篇小說,是以小見大以少見多地體現其魅力。
嚴肅文學并不是對故事情節要求不強,只是更多的是意蘊的表達,所以還要在意蘊上去深挖。
關于新手創作,卓老師建議,還是先從短篇入手,先磨練故事情節和故事的意蘊的表達。一兩年內先給自己定個十篇計劃,然后再跨入中篇創作,再到長篇。
在課后的談論中,老師又主要談論了小說的素材的有關問題。一般寫自己熟悉的,像賈平凹寫商州,就是家鄉人家鄉事。也不要怕模仿,模仿不是仿寫。
敘事角度一般不要多視角,場景要集中。
修改文章,最好冷置之后修,這樣會使自已以旁觀者冷靜地看待自己的寫作目的。若有相當水平的朋友閱讀、談感受說問題更好,旁觀者清嘛。自已更要多讀自己的作品,看主題,找因果關系,琢磨語言邏輯,體驗敘述視角是否得當。
我覺得更可貴的是,老師以編輯審稿者的切身體會,告訴我們投稿中要注意的事項:1)千萬不要有錯別字,標點符號要正確;不然,很影響閱讀情緒。這個我在大量批改學生作文中也深有體會,再好的文章,有三五個錯別字出現就不想讀了。早年我很喜歡《穆斯林的葬禮》一書,弄丟了,又買了本盜版的,因錯別字多,回來后就一直沒再翻過。所以,投稿者要重視這個問題,不可因“小”小幾個錯別字,誤了你的美文。
2)文章有意蘊。文以“質”取勝,而這“質量”就是文章的立意。想想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若不是他心憂天下的胸懷,這篇文章不就僅只是一篇寫景的優美詞語的堆砌罷了,還有幾人愿賞?
3)不千篇一律。我從三年級寫作文時老師就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電視劇看多了,類似劇情多了,恐怕你也不想看。
4)對待接稿老師的修改意見。可以去接受,也可以去討論,但千萬不要以為是對自己的否定而竭力反駁,那樣易令人反感。你還應想到,一般讓你修改就是已經接受稿子了,只是讓你“修”得更合適罷了。虛心學習,也應該是創作者應有的態度吧。
總之,這節課,從寫作到發表,老師真可謂是用心至微至切,講得深入、詳細,有許多我們真的不知道而應懂得的東西。愿我們寫作者也能真正在日常寫作中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