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含蓄九法
詩詞貴含蓄,但如何做到含蓄呢
第一,從含蓄的立意上可歸納以下三種類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
詩詞常常借助客觀的物象寄興言志,將詩人的思想情感表現得含蓄而深沉。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詩人將思緒定格于一個寂靜、空靈的畫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懷,令人嘆為觀止。
再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沒有一個悲字眼,讀來令人斷腸。
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古人喜歡借物言志:要表現節(jié)操,一般用“松、竹、梅、菊、荷”等具體事物來代替,如果不使用借物言志這樣的方法,直接說出人的某些節(jié)操,這樣的詩太直接,無詩味。
2、王顧左右,意在言他
優(yōu)秀的詩人也會顧左右而言他,落筆往往不在正面的具體的描寫上,而是從側面、對面迂回地表情達意,務求從虛中見實。
如,高適《除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第三句用襯托手法,落筆對方,不寫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寫故鄉(xiāng)親人思念自己,把思鄉(xiāng)之情抒發(fā)得婉轉、真摯。
3、正話反說,意在言深
反筆和正筆相反,是指構思從反面切入,將人的思想情感置于與環(huán)境相反的狀態(tài),表意曲折而有情致,體現出立竿見影或見影知竿之妙處。
如,唐彥謙《小院》
小院無人夜,煙斜月轉明。
清宵易惆悵,不必有離情。
此詩抒寫離情,前三句層層洪染、蓄勢,“不必有離情”卻從反面寫來,以“反”見“正”,深刻地表現了離情的郁積難遺,妙不可言。
第二,從含蓄的造景上可歸納以下三種模式
1、以景啟思,半露半藏
“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詩忌露忌盡。下語三分,話不說完,留有“空白”,自然會引發(fā)讀者的思索想象,詩也就耐人尋味了。
如,元稹《古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詩人描繪了一幅黯淡而凄涼的圖畫:老宮女在冷清的行宮中無聊地對著宮花,閑說玄宗遺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發(fā),卻意在言外,通過一個細小的生活斷面抒發(fā)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內涵豐富。
如,朱慶馀《近試上張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全詩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時,能否討得公婆歡心,最好先問問新郎,如此精心設問寓意自明,令人驚嘆。
他的《宮中詞》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和元稹《古行宮》表達的效果是一樣的。
再如,王維《秋夜》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養(yǎng)麥花如雪。
詩人前兩句寫景,氣氛淡雅凄清、蕭條至極,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兩句與前兩句色調氣氛兩不同,形成強烈對比,詩人借助色調的變化,反映其情緒的變化,轉換靈活自如,樸實無華,渾然天成。
2、層層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有些詩句句寫景,但情寓景中,極具含蓄之美。
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著詩由蒼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詩人頂風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著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鮮明,蓄意豐富,耐人尋味。
如,杜牧《秋夕》
繁陰乍隱洲,落葉初飛浦。
蕭蕭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詩寫陰云密布,落葉飄飛,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遠韻,有余味。
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所以沈德潛說:“下半寫景,而愁情自見”。
3、拈景結情,余韻余味
《樂府指迷》:“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詩詞以景作結,或以景襯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如,元稹《西歸(其二)》
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京書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
結句點染商山妍麗春色,而詩人歸途中的興奮喜悅之情,自從景中傳出,情韻悠長,神余言外。用景句是作為詩詞的結尾句,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用景結很容易做到結的深遠,結的有味。
第三,從含蓄煉句上可歸納以下三種方法
1、棄直就曲,引人入勝
常言道:話有三說,巧說為妙。含蓄煉句自當求個妙處:明是心愁而眼中淚難止,偏怪風兒往眼里吹;心中有結,而言“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如,王昌齡《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首詩笫三句并未直寫怨情,而是通過“玉顏”與“寒鴉”的對比,通過“羨寒鴉”的微妙心理展示出來。無限傷情事,盡在不言中。
2、疑問作結,發(fā)人深省
問而不答,構設懸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詩具有含蓄不盡的韻致,是營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如,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問,表達了一種深深的悵惘,令人嘆息之、向往之。
3、避實就虛,授人以柄
特別以夢境、聲音作結,創(chuàng)造一種清幽縹緲的境界,也是創(chuàng)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詩詞例子很多。
如,韋莊《含山店夢覺作》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孤燈所具有的悲劇意味,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疑,那是一種凄然的美,仿佛萬籟俱寂之夜,只有一盞孤燈,作者企圖在黑夜中尋找寄托,然而醒來時卻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讓人愈加惆悵。
再如,鄭谷《席上貽歌者》
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后兩句“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使歌者──聽者、聽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效果。隱含著詩人乃是歌者的知音,更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情。這就是以虛筆做結的手法。
【延伸閱讀】:詩的含蓄美
詩是言志抒情的藝術,重在表達情致,展示意境,使讀者涵詠體味,感同身受。
古人有“言不盡意”之說,語言本來是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卻不能為語言所曲折盡傳;有時一顰一笑,一個流盼,一個手勢,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說出來的不知豐富多少倍。“相視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在無言的對視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
詩歌以抒情見長,詩人深知語言的表達功能和不足之處,他不但力求以言傳情,而且善于因難見巧,把“言不盡意”這一語言的表達缺憾,化為“心頭無限意,盡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這種技巧就是通常所說的含蓄。詩的含蓄美,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一種“不言之美”。
司空圖在《詩品》中論“含蓄”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而傳神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極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詠想象而得之。有如絕色美人,淡掃蛾眉,不事艷妝,而自覺風韻天然,楚楚動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峰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只不過就眼前景物略施點染而已,不言離思,而別意之深長已悠然不盡。
含蓄的詩往往不止于所寫的一端,而有言外的別旨和風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所寫即是楊花,又不僅僅是楊花,而包孕著對風塵淪落的女子的深厚同情;“閑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所寫既是日暮春愁,又不僅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對國是日非的殷憂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是往往在后面的深層意蘊。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長吉的“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影”,使人感到的也不僅僅是采菊看山和看人彈琴而已,前者的襟懷沖淡和后者的風情旖旎,都流于言外,體現了不同風格的含蓄之美。
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現上以少總多,從無見有,就大大開拓了詩歌的內容含量,并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余地。一些篇幅短小的詩,如絕句,就特別講究含蓄,一唱三嘆,余味不盡,在寥寥數句中,包孕著豐富的意蘊。如元稹的《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寥落的行宮中,寂寞的紅花映襯著白頭的宮女,她們在春日無聊之時,正閑話著開元、天寶年間的先皇舊事。這是一幅黯淡而凄涼的圖畫。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人物的事情,引而不發(fā)。卻意在言外,通過“寥落”、“寂寞”、“白頭”、“閑坐”等詞。暗示了深長的滄桑盛衰之感。有人說這寥寥二十字,抵得一篇《連昌宮詞》,從概括的意義上說,誠不為過。有些情事或意愿,不宜在詩中正面直說,通過委婉含蓄的手法來表現,則顯得雅致大方,別有風神。例如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是寫臨考前,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地作詩訊問。這種意愿不便直說,就換一副筆墨,寫洞房天明。新娘梳妝打扮后,含羞征求丈夫的意見來作比,含而不露,就耐人尋味了。
含蓄是詩美的一種表現,而不是美的至極。含蓄與否,應視具體情景而定,不能為含蓄而含蓄。杜甫的詩以沉郁頓挫見長,但也有十分明白暢快的,例如那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就是他平生“第一快詩”,手舞足蹈,直抒胸臆,充分表達了戰(zhàn)亂流離中忽聞勝利捷報的狂喜心情。在這種情境下作詩,既顧不上含蓄,也用不著含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