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功:1%的智商+99%的情商
情商就是管理情緒的能力。人體就如同一駕馬車,馬車由馬來拉動,人體由情緒推動。
控制馬的工具叫作韁繩,管理情緒的工具叫作情商。如果拉車的馬受驚失控,馬車就會翻車,車毀人亡。如果人的情緒失控,人就會生病、發(fā)瘋、自殺、殺人。
由此可知提升管理情緒的能力多么重要。戈爾曼把情商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的能力:
(1)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2)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
(3)自我激勵的能力;
(4)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
(5)管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我把這5個能力簡單歸納成:認識自己、管理自己、激勵自己、認識別人、管理別人。同時,我提出了情商樹的概念:樹根是情商得以提出的基礎理論,樹干就是情商,樹冠就是5個能力。
廣為接受的觀念是一個人的成功遵循20/80法則,即20%取決于智商,80%由其他因素決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情商。護士與醫(yī)生相比,情商更重要;中學老師與大學教授相比,情商更重要;幼兒園老師與中學老師相比,情商更重要。也就是說,同人打交道的人情商要高,同事情打交道的人智商要高。
醫(yī)學數(shù)據(jù)表明,人的疾病75%由情緒引起,經(jīng)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可以增壽5—7年。
情商對于個人的人生成功、職場順利和家庭幸福都是至關重要的。根據(jù)戈爾曼的研究,童年、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于一個人情商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奠定了一生幸福的基礎。所以,情商教育越早越好,要融入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學過程中,這就首先要求提升教師的情商,使他們在從事教育的同時也完成對人的教化。
在這個世界上,不缺教育,缺教化;不缺教師,缺圣人。天職司覆、地職承載、圣人教化。教師提升情商,擁有陽光心態(tài),才能夠同時完成教書和育人的工作,既傳授知識又完成美德教育,這是關系千秋萬代的事情。知識的作用有兩個:一是教人做事,二是教人做人,學校教育既要教人做事,又要教人做人。
否則,一個沒有情商的人一旦走向社會,又沒有自我教育能力,就如同孤魂野鬼一樣,粗糙地吞噬和諧文化,自己是“祥林嫂”,也給別人帶來無盡的折磨,只會成為社會不和諧的根源。
成人仍然可以通過培訓極大地提升情商和改善生活質(zhì)量。我在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進行MBA(工商管理碩士)的情商與領導力教學時,每個班級開課之前都用情商量表測試學生情商的現(xiàn)狀,在課程結(jié)束后再用同一個量表測試,發(fā)現(xiàn)培訓后學生的情商確實提高了。
受到情商教育的經(jīng)理人和企業(yè)有以下情況發(fā)生:人際摩擦較少,家庭和諧增加,婆媳關系改善,母女父子關系融洽,年輕人變得孝順,老人變得快樂,年輕的父母會變成優(yōu)秀的父母。離婚的會后悔,想離婚的不離婚了,有抑郁傾向的人擺脫了抑郁,有抑郁癥的人配以藥物迅速康復。
當社會越來越復雜,年輕人大學畢業(yè)就可能成為新的社會底層的時候,以升學為主導的應試教育有失偏頗,在基礎教育階段引入適應社會的情感教育,對人的一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戈爾曼的著作以豐富的案例和翔實的數(shù)據(jù)說明了,許多疾病、酗酒、吸毒、犯罪、摩擦、沖突、家庭不和諧、職場不順利等不如意的事情,都與情緒管理有關。
可以說,一個人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都與情緒管理不當有關。職場上的人70%不快樂,90%的人郁悶,90%的人是“祥林嫂”,90%的人討厭辦公室文化,9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抑郁癥患者每年增加1.3%。今天的人可能什么都不缺,唯獨缺少快樂。物質(zhì)在豐富化,心靈卻在沙漠化。
建筑越來越堅固,人卻越來越脆弱。這就是數(shù)字化時代,人造數(shù)字,數(shù)字壓垮人。中國人急需情感教育,有能力的有識之士可以開發(fā)情感教育這塊處女地,而且早一步海闊天空,晚一步追悔莫及。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風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貴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懷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無成。
當中信出版社委托我作序的時候,我十分高興。我熱情地向中國的讀者推薦戈爾曼的《情商》。因為年輕時知道了終生受益,年老時知道了悔恨終生。
提升情商,使得我們能夠用有限的知識去運作無限的世界,更適合當前壓力過大的生存環(huán)境。有助于我們獲得陽光心態(tài),締造和諧快樂,享受幸福人生。
《情商》是一本影響力很大的書。它真的能讓人相信,要想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對我們?nèi)A人來說,這真是晴天霹靂。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是讀書,好成績、進名校才是成功之路。但由于情商的沖擊,我們開始注意到熱忱的態(tài)度、自信、溝通、人際關系才是成功的推動力。
怪不得這本書在有華人的地方銷量都那么高。
那么情商是什么呢?
有些人以為情商高就是不發(fā)脾氣。不發(fā)脾氣當然好。你看,證嚴法師不就說過,憤怒是短暫的瘋狂嗎?但情商不只是不發(fā)脾氣而已。
情商高的人會激勵自己。在遭遇挫折、陷入低潮的時候,他會提醒自己要面對,要站起來,未來還大有可為,可能會變得更好。因為自己有這個優(yōu)點、那個長處,因為自己做成過某件事、克服過某項困難,所以一定做得到。
情商高的人通常積極向上。
情商高的人也會激勵他人。他會贊美周圍的人,他會肯定他的家人、同事、朋友。別人跟他在一起常常會有一種重要感。
其實,你很容易知道某人的情商高不高,因為情商高的人常常面帶笑容,充滿熱忱。照這樣看,無論在家里、公司、社會,情商都很重要。情商高的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好;他們在公司能得到同事和客戶的配合與支持;他們的朋友較多。怪不得情商高的人比較容易成功。
事業(yè)成功與否在某種條件下與情商高低有很大的關系,了解情緒的機理與掌握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技巧非常重要。
美國全國鐵路客運公司的一輛列車在路易斯安那州貝奧縣失控撞擊鐵路橋后沖進河里,昌西一家三口正好在列車上。昌西夫婦的女兒安德烈亞由于腦癱常年坐在輪椅上,夫婦倆把全部精力都用來照顧11歲的女兒。
我們想象一下昌西夫婦生命的最后一刻。當河水不斷涌進正在下沉的車廂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女兒。
為了讓安德烈亞獲救,他們竭盡全力把她推出了車窗。安德烈亞被救援人員救了上來,昌西夫婦卻隨著車廂沉入了水底。
昌西夫婦在最后一刻竭力挽救女兒的生命,這種偉大的舉動體現(xiàn)了人類不可思議的勇氣。
毫無疑問,親代為子代犧牲的現(xiàn)象在史前時期以及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一再出現(xiàn),如果放眼更加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這種現(xiàn)象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親代的自我犧牲是為了“成功繁殖”,即把自身的基因傳遞給未來的世代。不過對于危急關頭奮不顧身的父母來說,這一切都是出于愛。從情緒的功能和潛能角度分析,舍己為女的故事表明了無私奉獻的愛以及各種情緒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這說明我們最深層的感受、我們的激情和渴望是最根本的向?qū)В祟惖靡陨婧脱永m(xù)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情緒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
情緒的力量非常強大,只有強烈的愛——挽救愛女的迫切感,才能讓父母克服自身的求生欲望。
從理性角度看,他們的自我犧牲是非理性的,但從感性角度看,犧牲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情緒為什么在人類心理中發(fā)揮了核心作用呢?社會生物學家對此提出了感性壓倒理性的觀點。他們認為,情緒指導我們迎接困境或重任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和任務往往過于重大,無法交由理智單獨處理,比如危險、痛苦的損失、百折不撓堅持目標、建立人際關系、組建家庭等。
每一種情緒相當于一種獨特的行動準備,指導我們按照過去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處理人類生活中反復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
情緒對行動的指導作用在人類進化歷史上不斷重復出現(xiàn),情緒就像一個根植于人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指令體系,成為人類心靈固有、自動的反應傾向,對人類生存具有重大的意義。
分析人類本性時無視情緒的力量是一種可悲的短視。當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并肯定了情緒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人類自稱“智人”和會思考的物種,卻沒有正確認識到這一點。
我們根據(jù)經(jīng)驗知道,在進行決策和行動時,感覺的作用等于甚至常常超過思維的作用。我們過于強調(diào)以智商為衡量標準的純粹理性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
不管怎樣,當情緒占據(jù)支配地位時,智力可能毫無意義。當激情壓倒理智時這是一個由誤會釀成的悲劇。
14歲的瑪?shù)贍栠_·克雷布特里本來想和她父親玩一個惡作劇。她的父母外出拜訪朋友,凌晨一點才回家。瑪?shù)贍栠_計劃在那時突然從壁櫥中跳出來,大叫一聲。可是鮑比·克雷布特里和他太太以為瑪?shù)贍栠_當晚不在家里,而是和朋友們待在一起。
鮑比進屋時聽到一些聲響,于是他抄起一把小口徑手槍,走進瑪?shù)贍栠_的臥室一探究竟。這時瑪?shù)贍栠_突然從壁櫥中跳出來,鮑比朝女兒的脖子開了槍,她在12個小時之后死亡。
恐懼是人類進化的情緒遺產(chǎn),恐懼促使我們保護家人免遭危險,也正是這種沖動促使鮑比·克雷布特里拿起手槍,在屋里搜索潛伏的入侵者。恐懼使鮑比在沒有看清對象之前,甚至在聽出他女兒的聲音之前就開了槍。進化生物學家認為,恐懼的本能反應已經(jīng)在人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是因為在漫長而關鍵的史前時期,這種本能反應對人類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
更為重要的是,本能反應還關系到人類進化的主要任務,即繁衍后代,讓后代繼承這些基因傾向——可悲的是,正是恐懼的本能反應釀成了克雷布特里一家的悲劇。
盡管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情緒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但隨著文明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緩慢的進化過程已經(jīng)跟不上現(xiàn)實的步伐。
實際上,最早的法律和道德宣言,比如《漢謨拉比法典》、希伯來人的《十誡》和阿育王的詔書等,可以被視為對人類情緒進行約束、控制和教化的嘗試。正如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指出的那樣,社會必須從外部強加一定的規(guī)矩,以克制人類隨意泛濫的內(nèi)在情緒。
盡管受到社會的約束,激情壓倒理智的現(xiàn)象還是時有發(fā)生。人類這種固有的本性來源于心理的基礎構(gòu)造。從情緒基礎神經(jīng)回路的生物設計機制來看,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物構(gòu)造是在過去5萬個世代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機制,而不是在過去500個世代,更不是在過去5個世代才確定的。
緩慢而精妙的生物進化力量塑造了人類情緒,這一過程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100萬年;而在最近的1萬年中,盡管人類文明迅速發(fā)展,人口從500萬膨脹到50億,但這期間在人類情緒生物機制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不管怎樣,我們對他人的評價以及自身的反應不僅受到理性判斷或個體經(jīng)驗的影響,還取決于遠古祖先的遺傳。正如克雷布特里一家的遭遇那樣,有時候生物遺傳會導致悲劇。總而言之,我們常常會遇到后現(xiàn)代的困境,而我們用于應對困境的情緒機制卻是更新世的產(chǎn)物。這種困境正是本書的中心議題。
驅(qū)動力早春的一天,我開車經(jīng)過科羅拉多一個山口的高速公路,一場突降的暴風雪擋住了我的視線,我根本看不清前面的汽車,飛舞的雪花白得耀眼。我把腳踩在剎車上,焦躁不安,甚至能聽到心跳的聲音。
后來焦慮發(fā)展成完全的恐懼:我把車停在路邊,等待暴風雪過去。半個小時之后,暴風雪停了,能見度有所恢復,我重新開車上路,但只行駛了幾百米就被迫停車了。
有輛汽車追尾撞上了前面緩慢行駛的汽車,救護人員正在搶救后面這輛車上的乘客。高速公路由于交通事故而造成堵車。假如我不顧暴風雪繼續(xù)開車,很可能會撞上它們。
那天我出于警覺的恐懼很可能救了我一命。就像野兔一看到狐貍的腳印就嚇得半死,或者原始哺乳動物躲避食肉恐龍一樣,內(nèi)心的感覺驅(qū)使我把車停下,集中注意力應對即將來臨的危險。所有的情緒在本質(zhì)上都是某種行動的驅(qū)動力,即進化過程賦予人類處理各種狀況的即時計劃。
情緒(emotion)的詞源來自拉丁語“motere”,意為“行動、移動”,加上前綴“e”含有“移動起來”的意思,這說明每一種情緒都隱含著某種行動的傾向。情緒導致行動,這在動物或兒童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情緒是深層的驅(qū)動力,在廣義的動物世界中,只有在“受教化”的成年人身上,才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情緒與反應存在很大偏差的現(xiàn)象。
情緒引發(fā)的獨特生物學特征顯示,情緒體系中的每一種情緒均扮演獨特的角色(參閱附錄1,詳細了解“基本”情緒)。
得益于新的人體和大腦檢測方法,研究者在每種情緒導致不同類型反應的驅(qū)動機制方面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生理學證據(jù)。
·人在生氣的時候,血液會流到手部,以方便抓起武器或攻擊敵人,同時心率加快,腎上腺素激增,為強有力的行動提供充沛的能量驅(qū)動。
·人在恐懼的時候,血液會流到大塊的骨骼肌,比如雙腿,以方便逃跑,而且面部會由于血液的流失而發(fā)白(因此會有血“變涼”的感覺)。
與此同時,也許是因為需要考慮是否應該躲藏,身體有那么一瞬間會呆住不動。大腦情緒中樞的回路釋放出大量使身體保持警覺的激素,人的感覺變得敏銳,為行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集中精力分析當前的威脅,更有效地評估即將采取的行動。
·人在快樂的時候,主要的生理變化是負責抑制負面感覺及提升可用能量的大腦中樞活躍度增強,而產(chǎn)生憂慮情緒的大腦中樞趨于平靜。不過此時生理狀態(tài)保持靜止,不會產(chǎn)生
特殊的變化,身體復原的速度要快于悲傷情緒引起的生理變化。這種特征使身體能夠得到正常的休息,同時為即將面臨的任務以及朝著目標努力儲備充足的熱情和力量。
·人在墜入愛河的時候,會喚起溫柔的感覺和性滿足,同時還會喚起副交感神經(jīng)——這和人在恐懼或生氣時“戰(zhàn)斗或者逃跑”的行動生理模式截然相反。副交感神經(jīng)模式俗稱“放松反應”,此時身體處于平靜和滿足的狀態(tài),易于合作。
·人在吃驚的時候,眉毛會往上挑,使視野更加開闊,同時允許更多的光線射向視網(wǎng)膜。
從而捕捉更多關于意外事件的信息,以便準確分析當下的情況,確定最佳行動方案。·人在厭惡的時候,面部表情在全世界幾乎都是一樣的,而且傳遞的是同樣的信息:吃到或者聞到讓人很難受的東西,或者類似這樣的經(jīng)歷。厭惡的面部表情——上唇撇向一邊,鼻頭微微皺起,達爾文認為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為了不吸入有害氣體而屏住呼吸或者吐出有毒的食物。
·悲傷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個體適應重大的損失,比如親人的死亡或者極大的失望。悲傷會降低生命活動的能量和熱情,尤其是娛樂活動或者享樂。隨著悲傷情緒的加深,并慢慢滑向沮喪,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緩。
這種內(nèi)在的收縮為個體創(chuàng)造機會哀悼損失或者幻滅的希望,領悟損失對人生的影響,并且在能量回升之后開始新的生活。
能量的降低還可以把哀傷而脆弱的原始人類留在家的附近,也就是留在更安全的地方。我們的生活經(jīng)歷和文化進一步塑造了這些行為的生理傾向。比如,失去愛人令人悲傷和痛苦,這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但我們?nèi)绾伪磉_痛苦——在私底下如何展現(xiàn)或者克制情緒,受到文化的影響,在我們的生命中哪些人是值得哀悼的“愛人”也由文化來定義。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情緒反應被塑造成形,相對于人類有歷史記載之后的大多數(shù)時期,當時的狀況要嚴峻得多。在這一時期,很少有嬰兒能活到童年期,能活到30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兇猛的肉食動物隨時出沒,反復無常的干旱和洪澇災害導致餓殍野。
但隨著農(nóng)業(yè)的出現(xiàn)以及原始人類社會的形成,人類的存活率開始發(fā)生急劇的變化。在過去1萬年間,這種現(xiàn)象在全球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人類生存危機的壓力慢慢減輕了。
生存的壓力曾經(jīng)使人類的情緒反應對于生存至關重要,當這種壓力消退時,人類部分情緒的吻合度也出現(xiàn)了問題。在遠古時期,“一觸即發(fā)”的憤怒對人類有著生死攸關的意義,但對于當代13歲的兒童來說,獲得“一觸即發(fā)”的自動化武器經(jīng)常會引發(fā)災難性后果。
人的兩種心理
一位朋友曾向我講述離婚的痛苦經(jīng)歷。她的丈夫愛上了一位比她年輕的女同事,突然說要離開她,與女同事同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這對怨偶就房子、錢和孩子的監(jiān)護權(quán)展開了痛苦的角力。幾個月后的現(xiàn)在,這位朋友說單身生活對她更有吸引力,她很高興能自由自在地活著。
她說:“我不再想著他了。我真的不在乎。”但她說話的時候,眼睛里泛著淚花。閃過淚光的瞬間很容易被人忽略。淚水汪汪的眼睛表示她很悲傷,這和她口頭上說的剛好相反,我們這種同理心的領會是一種解讀行為,這和從字里行間解讀文字的意義一樣明確。
一種是情緒心理的行為,另一種是理性心理的行為。實際上我們有兩種心理,一種用來思考,一種用來感覺。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相互作用,共同構(gòu)建了我們的心理生活。理性心理是我們通常能夠意識到的理解模式,具有清醒的意識,會思索,能夠進行思考和反思。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認知系統(tǒng):沖動、有力,有時沒有邏輯可言,即情緒心理
這種感性與理性兩分系統(tǒng)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心”和“腦”的區(qū)別。內(nèi)心認為某件事情是對的,與通過理性思考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我們對于二者的信服程度是不同的,前者要更加篤定一些。理性和感性對心理的主導比例是一個平穩(wěn)的梯度,感覺越強烈,情緒對心理的主導作用就越強,理性的作用就越弱。
這種影響機制很可能源于千萬年的進化優(yōu)勢,情緒和直覺能夠指導我們在危急關頭做出即時的反應——在這種形勢下,停下來思考應該如何行動很可能會讓我們喪命。
情緒和理性這兩種心理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夠和諧共處,它們不同的認知方式相輔相成,為人類在世界上生存提供指引。情緒和理性心理通常處于某種平衡狀況,情緒襲來,要求理性心理采取行動,理性心理則斟酌、有時甚至否定情緒的指令。當然情緒和理性心理是半獨立的體系,我們接下來會談到,它們各自如何反映獨特而又相互關聯(lián)的大腦神經(jīng)回路運行機制。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兩種心理的相互協(xié)調(diào)簡直是巧奪天工,感覺對思維必不可少,思維對感覺也是如此。不過一旦激情超過平衡的臨界點,情緒心理就會占上風,壓倒理性心理。
16世紀的鹿特丹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曾經(jīng)描述過理智與情感永無休止的紛爭:眾神之王朱庇特賦予人們的激情多于理智——兩者的比例大概是24∶1。
為了制衡理智的單極力量,他扶植了兩個暴君:憤怒和貪婪。理智與這兩股聯(lián)合力量對抗的勝算如何,看看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就一清二楚了。理智只好使出了最后一個招數(shù),不斷強調(diào)道德規(guī)范,直至聲音沙啞。而憤怒和貪婪則讓理智見鬼,而且越來越吵鬧和囂張,直到最后理智筋疲力盡,放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