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期說了隋朝兩父子,以及那短暫的三十七年隋朝國祚。
今天咱們來講講,這踩著隋朝上位的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的故事。
李淵出生于關隴門閥中的隴西李氏,祖父李虎是西魏開國八大柱國之一,與第一老丈人獨孤信齊名。
好像是兩人上輩子做了什么壞事導致得了報應一樣,獨孤信一家因為政治斗爭被打下朝堂,獨孤信也橫死于世。
李虎倒沒啥事,就是兒子死得有點早,孫子李淵七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
李淵的童年,其實跟當時的太子楊勇和后來的隋煬帝楊廣是一起度過的。
但恰恰是在這皇宮中的那些年,讓李淵的眼光和認知上升到了一個不一般的高度。
別的李淵也沒學會,倒是練就了一張戳不爛的厚臉皮和那千年老狐貍的性格。
為啥這么說呢?
李淵出身貴族,他是唐國公。
李淵劇照
別看他那會是獨孤皇后的親外甥,就以為李淵有多受寵多招人待見,事實上,南北朝乃至隋朝,整個朝堂上能攀親戚的數都數不過來,當時的門閥世家們早就互相聯姻通婚了不知道多少了,隨便碰到一個說不定還可以論論輩分。
那時的李淵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唐國公的身份不僅不會給他帶來多少便利,相反操作不好還會帶來許多災禍。
隋文帝楊堅在對于廢太子楊勇的事上,曾經多次問過李淵這個外甥的意見,李淵每次不是裝瘋就是賣傻,問就是不知道,問就是姨夫說的都是對的,咱這個破腦袋瓜子也想不出來。
不止楊堅問,獨孤皇后更絕。她以姨母的身份直接到了李淵家問起廢太子的事,李淵哪怕就是痛哭掉淚,都不帶蹦出哪怕一個有用的字來。
這倆口子,后期扳倒權傾朝野的宰相高潁都沒花什么力氣,卻唯獨奈何不得李淵。
大隋雙圣屢試不爽的招數,在李淵這個小輩面前都吃了癟。
楊堅與獨孤伽羅劇照
后來隋煬帝楊廣繼位,他跟他爹一樣,不相信任何人,也同樣要跟門閥貴族斗爭到底。
楊廣是裝了十幾年乖孩子才得到的皇位,卻也對李淵看走了眼。
在征伐高句麗之后,民間有一個傳言說:大隋當亡,李氏將興。
這句話傳到了楊廣的耳朵里,其實他也不見得有多在乎這種破事。
但是與門閥們的斗爭早已不死不休,所以楊廣干脆就借著這個由頭,打壓一波也好。
當時天下按照排名有三大李氏:遼東李氏、趙郡李氏和李淵所在的隴西李氏。
遼東李氏因為其子弟李密與反賊楊玄感交好,所以第一個被楊廣懷疑。
趙郡李氏,也就是因為那條傳言,家族被楊廣打壓得都快生存不下去了。
隴西李氏也是一樣,但唯獨唐國公李淵屁事沒有。
世人只知道李淵是靠著自污才躲過這一劫難。但這種計倆那都是楊廣當晉王時玩剩下的,怎么可能會上當呢?
真正比較合理的說法是,李淵把自己裝成了一個徹頭徹尾地瘋子,做事毫無章法,讓人看起來這貨是瘋了的節奏,這才在楊廣面前躲過了一個生死大劫。
試想一下,能夠讓隋文帝楊堅都能看走眼的人,能是那種什么都不會只能靠兒子才能當皇帝的人嗎?
極具戰略眼光的狠角色
楊廣在消除了對李淵的猜忌之后,慢慢地開始用起了李淵。他開始以武將的身份出現。
同其他人一樣,李淵把世子也就是嫡長子李建成留在了都城,開始外放為官。
他為楊廣送過糧草,平過叛亂,最后一站成為了北齊舊都山西晉陽的太守,掌管著那里的一切事物。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李淵命長子李建成前往河東,秘密開始召集人手。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造反。
史書上說的原因,是次子李世民和裴寂給醉酒的李淵送了倆宮女,逼著他造反的。
其實這種說法有些扯淡,李淵要選擇不造反,誰都勸不來。反之,李淵要選擇造反,誰也攔不住。
要不然,他之前派李建成去河東干嘛?那就是去收買人心的。
質子李建成出了都城等于沒了后顧之憂,而去了河東又等于如虎添翼。這里面又有李世民什么事呢?他當時也不過是18歲的大小伙而已,實在是太年輕了。
而李淵起兵的理由在當時也屬于常規操作。
晉陽起兵
他以晉陽太守的身份假傳圣旨,說皇帝楊廣要四征高句麗了,這一次征調的就是山西人,這話一出口,整個山西都仿佛來了一場大地震般,其中晉陽大部分人選擇投奔了李淵,意圖保命。
繳文什么的就不寫出來了,史書上扯旗起義的大多都這樣,玩爛了也沒什么可提的。
這世家之間的屠龍之術,玩得是相當的6啊,你們說,這種操作,能是那個18歲小伙李世民勸出來的結果嗎?
為什么李淵說什么別人都信?只因楊廣征伐高句麗,實在是死人太多,以至于李淵這種糊弄人的把戲別人一聽到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命,竟然在當時沒被戳穿,還為李淵提供了足足三萬多的人馬。
而遠在江都(揚州)的楊廣在收到了這個消息之后,估計也是后悔萬分,自己千算萬算,竟然算計不到這個其貌不揚的慫貨還敢扯虎皮造反。
真實版的空城計
李淵在晉陽起兵之時,路線早就規劃好了的,那就是奔著都城而去的。
但是老天給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就在他起事的時候,突厥人南下了。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原因,也不管是誰勾結了突厥,反正當時情況是萬分危急。
李淵召集眾人議事之后,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大開城門。
當然,城門就算開了也看不見很多人,李淵當時候實力弱得一批,他就是跟突厥人玩心理戰。
反正架勢擺起來了,突厥人鉆,他就一敗涂地。反之,李淵就賭贏了。
這是一場豪賭,一場以李淵自己的全部身家當賭注的豪賭,他賭的就是突厥人怕有埋伏,不敢攻城。
結果非常完美,李淵用行動證明了什么叫做不戰而屈人之兵。
攻破大興,改名長安,登基稱帝,立國大唐。
登基稱帝的李淵
李淵在與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后來的平陽昭公主(實在調查不出來叫什么名字)順利會師之后,他們合二為一,順利攻破了當時隋朝的都城,大興城。
那會李淵等于開了個簡單模式的局,大興城在楊廣時期就慢慢開始被遺棄了,相反楊廣更喜歡待在陪都洛陽和江都(揚州),所以大興城的兵力不是很多,李淵等于撿了個便宜。
要論伏地魔,李淵才是祖宗級別的人物。
當時實力比李淵強的人大有人在,像遼東李密啊,王世充啊,竇建德啊,甚至那個弄死楊廣的侍衛宇文化及都不比李淵弱。
而在當時,兵家必爭之地有三處。
第一、大興,隋朝明面上的都城嘛,占據了這里相當于占據了正統地位一樣,并且還易守難攻。
但缺點也有,北面與突厥對峙,還得防著洛陽方向。
第二、洛陽。這個楊廣一手建立起來的大城市,兩條大運河都從這里開始,交通非常便利,且貿易極其發達,不僅是國內的貿易集散地,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拿下洛陽等于掌控了一個錢袋子,至少后勤方面沒有后顧之憂。
第三、江都。隋煬帝就在那,還有什么比這個活皇帝更重要的呢?只要挾持了楊廣,那么后續的帝位就是順水推舟了,再玩個三請三推的把戲,妥妥地接受大寶登基稱帝吧。
李淵從山西起兵,按理來說,洛陽更適合他的發展。
但是這個老狐貍打得可不止這一點算盤。他先占據大興,扶植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再選擇暗中積累實力,至于洛陽嘛,你們誰愛去誰去,反正誰打傷了打痛了都是給他李淵做擋箭牌。
當時李密率領瓦崗軍就占據了洛陽。
李淵怎么做的,修書一封給李密,大概意思就是吹捧李密多么多么英明神武,自己愿意俯首稱臣,請李公不用擔心,李淵沒有威脅。
而后面發生的事情,讓李密懊惱不已,直呼上當。
李密
話說宇文化及在干掉楊廣之后,跟李淵一樣,自封大丞相,帶領江都的十萬隋軍開始返回關中,而且走得還是大運河,而運河的另一頭就是洛陽。
宇文化及就是借著士兵們思念家鄉的心思想著奪取洛陽。
但李密也不是善茬,雙方在黎陽(今河南浚縣北)展開了一場遭遇戰。
宇文化及敗北奔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李密也元氣大傷。
按理來說,這時候李淵是可以趁機占領洛陽了的,畢竟誰也不會嫌自己手里錢多地多對吧,更何況還是在那個亂世。
但李淵還是按兵不動,只因還有一個王世充。
這也是個狠人,他眼看李密元氣大傷,就起了干掉李密的心思。
王世充進攻剛到金塘(今河南洛陽市北)修整的瓦崗軍,李密被打敗,無奈之下只好選擇投奔了當時的李淵。
看看,李密之前還覺得高李淵一等,結果后來仔細琢磨,這才發現自己就是個二傻子,幫李淵當了兩回擋箭牌。
李淵伏地魔之名,當之無愧。
再后來就簡單了,也是世家的常規操作,給自己封唐王,加九錫,然后再接受傀儡皇帝的禪位,就這么順理成章地在大興城立國大唐,改元武德。
你們說,這種千年老狐貍,怎么可能會被李世民的勸諫嚇破了膽而不敢造反呢?
歷經九年,大唐徹底站穩了腳跟,但李淵卻輸得一敗涂地。
后來的事,就是李淵派自己的兒子們四處征戰打地盤,希望徹底平定天下。
其中竇建德、劉武周、王世充、薛舉等都是被他的三個兒子給干廢的。
李世民出力最大,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李淵還是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李建成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覺得李世民挺冤的?自己在外頭打生打死,結果老爹回過頭來就立了大哥為太子。
情況壓根就不是這樣。
一、古代不僅帝王家講究嫡長制,其實世家內部也有這種說法,就是嫡長制繼承家業。
李淵所在的隴西李氏,也是世家,他承襲唐國公之后生了李建成,馬上就把他立為了世子并上報朝廷,準備把李建成當接班人培養的。
當了皇帝也一樣,李建成從世家接班人變成了皇位接班人。
二、李淵對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態度。
李淵在父親這個角色上,是安排李建成管理整個家族的,同時也代表著李淵會把所有好資源都會傾斜于李建成,讓他去當這個新一代的接班人,去以這個世子的身份去結交和拉攏其他世家,甚至有些不傳之秘也會傳給李建成。
而對于李世民,李淵就沒有那么在乎了。你愛交朋友也好,喜歡闖蕩也罷,反正是個嫡次子,到時候給他謀一個官身,榮華富貴也就罷了。
對比現在,其實就是一個大企業的老板在選擇接班人。
老大是辛辛苦苦教出來的,并且還傾斜了很多的資源,而大部分合作公司和企業元老也都認可他。
老二卻是個富二代,喜歡出去浪,喜歡出去結交朋友。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就是個傻子,也會明白選擇老大接班才是正常操作吧。
老二呢?給足生活費,隨他去,愿意學就學,不愿意學拉倒。
這就是為什么李淵在立李建成為太子的時候,李世民縱使心里不痛快,也不會去選擇反駁的原因。
因為他自己就認為立長子李建成就是應該的,何況李建成還比李世民多吃了足足九年的飯。
至于為什么要選擇重用李世民外出征戰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李淵其實手底下能打仗的不是沒有,但就是怕撒出去收不回來。
所以,李淵寧可派自己的兒子出征,也不愿意把兵權落入旁人之手,他自己就是做臣子出身的,有些事情,李淵自己門清著呢。
然后再看下自己剩下的三個嫡子,就李世民在領兵作戰這方面強些,所以自然而然地,李淵也就選擇李世民去對外征戰了。
如果沒有李世民行不行?答案是,行。就是大唐統一天下的步伐可能會走得慢一點,但絕不至于沒有任何統一的希望。
三、嫡長繼承制背后隱藏的深意。
在那個年代,門閥世家們在確立繼承人的時候,并不是看后代們誰有本事誰當家,而是,誰是嫡系誰當家。
作為門閥之主,娶的正妻就是別的門閥聯姻來的,正妻生出來的嫡子天生就比庶子多了一層利益保障,所以但凡能正常一點的門閥之主,基本都會選擇嫡子做接班人。
如果嫡子不止一個呢?簡單,培養老大。這個是從出生開始就被注定了的。
只要嫡長子在身體上沒有任何殘缺或者不幸早夭,基本上等到老爹一死就是板上訂釘的接班人。
不要問什么次子三子會不會搶班奪權,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嫡長子手上握著的資源大于所有兒子們擁有資源的總和,他是接班人,代表著這個家族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次子三子如果真的想要搶班奪權,那么不是被摁死就是會被趕出家門,連僅有的富貴都會保不住。
所以,李世民縱使有萬般不情愿,但是卻不可能在表面上露出半點心思。
他在學楊廣,利用自己早年間和當秦王之后打出來的名望暗中拉攏人馬,伺機而動。
大唐武德四年,發生了一件在當世人看來驚爆眼球的事。
秦王、太尉、尚書省尚書令李世民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可開天策府,自設官邸,自行招賢納士。
天策上將什么意思?李淵自創的一個職位,后世人說這是李世民在抓了竇建德和王世充回長安后,李淵已經對他封無可封的一種行為。
天策上將用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僅次于三公的地位,但是這個職位卻擁有媲美太子的權力。
太子居東宮,有太子屬官,相當于一個小朝廷一樣,其中官員可以由太子自行任命。
天策上將可開天策府,同樣可以招賢納士。
李淵這么做,其實跟瘋子沒什么兩樣。
按理來說,既然早就確定了太子的人選,那么其他的兒子們該封王的封王,該賞賜的賞賜,就算是需要用到這些人,也絕不可能給這么大的權力才對。
但偏偏李淵就這么做了。
這等于就是在給太子挖坑,給太子樹立一個明面上的敵人。
而且,朝堂中其中一些投機之人,絕對會倒向李世民那邊,而導向的結果不管是李建成贏了還是李世民贏了,都會造成嚴重的內卷,削弱大唐的實力。
但是,我們在關注這大唐三父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在當時最最重要的勢力。
那就是門閥世家。
李淵在隋朝是唐國公,妥妥地世家之人,同時他也清楚隋朝兩位皇帝是怎么跟門閥世家做斗爭的。
那種場面,早就已經是不死不休了。
隋煬帝楊廣的命運早就在選擇與門閥作斗爭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要不就是破而后立,真正的登頂巔峰。要不就是功敗垂成,死無葬身之地。
結果很明顯,楊廣沒能斗贏門閥,客死他鄉。
而從楊廣身死到李世民被冊封天策上將,不過才區區五年時間。
難道李淵當了皇帝就得意忘形了?還是那些門閥經歷了這幾年的戰亂都沒落了?
都沒有,門閥之間互相斗爭的實力可能有強有弱,但是論起保命,個個自帶絕活,百年王朝千年世家可不是吹出來的。
李淵立國的班底中,大部分人員都來自隋時的舊臣,他們都是世家之人。
如果說把世家這方勢力加入進來,那么李淵的做法,就有了合理之處了。
我們不妨來假設一下。
李淵是知道世家們的實力的,在他當了皇帝之后,同樣生出了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想法。
但李淵卻沒有選擇楊廣那種霸道硬剛的方法,他選擇用利益驅使世家們進行內斗,讓他們兩敗俱傷,互相削弱對方的實力,然后他再坐收漁翁之利。
那到底是要多大的利益,才能誘使那些世家們下場角逐,呈相互攻擊之勢呢?
皇位,或者是太子之位。
而斗爭的主體就是他的兩個嫡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
李淵在明確立了李建成為太子之后,自然就會有許多世家之人選擇站隊到這個未來的皇帝身邊。
但僅過了四年時間,李淵又借口對秦王李世民封無可封,特意給了他一個天策上將的職業,允許他自行招賢納士,為國效力。
這種舉動,釋放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李世民,同樣擁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李淵就是在刻意地拔高李世民的地位,想讓其中一部分世家們轉而投奔到李世民門下,然后雙方為了太子之位互相爭斗,最終兩敗俱傷。
到時候李淵再出來收拾殘局,直接把李世民趕去封地當個閑散王爺,這樣整個朝堂就會全部掌握在李淵或者李建成手中,再也不會出現世家威脅皇權的存在了。
而李世民在其中的角色就是一枚棋子,一枚注定要被放棄的棋子。
為什么是李淵放棄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
前面說到過,嫡長子繼承制,李淵費盡心思培養出來的接班人,怎么可能放棄呢?所以,悲哀的是李世民。
老奸巨猾之輩,不僅僅只有李淵一人。
從武德四年李世民壯大實力到武德九年,這五年的時間,李世民被李建成打壓得非常凄慘,甚至一度到了在長安沒有立錐之地的地步。
這本來也是按部就班的結局,李世民一方勢力徹底被瓦解,從而出局。
但是,李淵卻低估了那些世家。
世家們也不是傻子,同樣耕讀傳家的他們就算是一開始難以抵擋誘惑,到后期基本上也會發現李淵的用意。
相比李建成,其實他們更希望李世民當皇帝。
畢竟,一個得位不正的皇帝,遠比一個常規培養的繼位皇帝要好拿捏好對付得多。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眾在玄武門埋伏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并成功殺死二人,進而逼迫李淵禪位成功,最終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大致一看,都說是李世民在被李建成逼得無路可走的情況之下,選擇的鋌而走險、破釜沉舟之舉。
事實確實也是這樣。
但其中,我們忽略了世家們的態度。
首先,當時李建成是全方位碾壓李世民的,也就是說,表面上支持李建成的人占多數。
其次,李世民已經退無可退了,要么被趕出長安當王爺,要么拼死一搏當皇帝。
也可以說,這場突如其來的政變,李建成事先沒有收到任何消息。
那么,一個被打擊得都快沒有立錐之地的李世民,是怎么做到沒有透漏半點風聲并且還成功地瞞過了李建成和李淵的呢?
最解釋得通的說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隱藏在背后的世家們達成了一致,選擇暗中助力李世民,瞞住李建成和李淵等人,坐看李世民政變成功。
這樣,世家們的利益才能最大化,他們的實力也可以進一步得到保存。
而李淵,成了這其中最大的輸家,他既輸掉了兩個兒子的性命,同時也等于給大唐江山帶來了一系列的巨大隱患。
總結:李淵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也并不是史書上記載的那么平平無奇。
他可以忍,忍到楊廣那個忍中王者都看走了眼。
他可以慫,慫到討好突厥勢力,暫時換取一方太平。
他可以裝,裝作不計前嫌招賢納士,最終定鼎江山。
他可以狠,狠到利用自己的兒子來剪除世家們對皇權的威脅。
他笑到了最后,卻沒能笑過更狠的那些世家們。
這就是大唐帝國的締造者,“平平無奇”的唐高祖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