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詩
經典常談(序)
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
對古代文學感興趣或頗了解的可以從第十二篇《詩》入手來讀這本書,尤其對于初中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積累,至少對本篇中提到的朝代、詩人耳熟,降低入門門檻同時也加深一點對這些詩人的了解。當然,時代畢竟久遠,仍是相對難懂,再加興趣不足,這本書要走到學生身邊還是有些艱難的。
本篇從漢樂府的成立,樂府詩的聲調、內容講到漢樂府詩的演變由五言詩唐代律詩絕句的劃時代成型再到宋代的詩歌散文化,始終在發展變化。
詩第十二
1.漢武帝立樂府,
漢樂府的聲調和當時稱為“雅樂”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調子。這種新調子有兩種:“楚聲”和“新聲”。屈
漢樂府以敘事為主。所
鐘嶸評古詩,“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因為所詠的幾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說的,卻不是人人口中、筆下所能說的,而又能夠那樣平平說出,曲曲說出,所以是好。“十九首”只像對朋友說家常話,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達意,委婉盡情,合于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插圖]。
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
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
他是第一個人將田園生活描寫在詩里。他
他是第一個在詩里用全力刻劃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說是第一個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齊武帝永明年間(西元四八三~四九三),“聲律說”大盛
從此詩文都力求諧調,遠于語言的自然。
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這些都是劃時代的。
是李白更撇開了排偶和諧調,作他的七言樂府。
杜甫的影響直貫到兩宋時代,沒有一個詩人不直接間接學他的,沒有一個詩人不發揚光大他的。
這些其實都是杜甫的鱗爪,也都是宋詩的先驅;綺麗一派只影響宋初的詩,僻澀、粗豪兩派卻影響了宋一代的詩。
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現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
宋詩散文化,到蘇軾而極。
-- 來自微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