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的語言,但是還有某些語言和表達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我們稱之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 ? ? 異化的溝通方式包括: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這些異化的溝通方式會讓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1.道德評判
? ? ? 道德評判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任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等等。
? ? ? 我們遇到不喜歡或不理解的人或事就會想別人有什么不對,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而忽視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如女友想多一些體貼,她就是“太粘人了”,如果同事更關心細節,他就是“有強迫癥”,反之,如果我更在意細節,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我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冷漠的象個木頭”。
? ? ? 這些評論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需要。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不要混為一談,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價值判斷反映了我們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滿足。
? ? 看到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為,我們可能會說:“暴力是不好的,殺人者是邪惡的。”然而,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我們會說:“對于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我很擔心;我主張通過其他方式解決沖突。”
? ? ? 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哈維研究語言與暴力的關系,他的研究結果表明,某些詞語的使用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一種社會中,人們習慣于將人分為好人與壞人,并認為壞人應該受到懲罰,在另一個社會中,人們傾向于圍繞人的需要來考慮問題,后一種社會的暴力現象遠少于前一種。大部分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2.進行比較
? ? ?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丹 .格林伯格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要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試想我們和最完美的美女帥哥比較身材、和富有的王思聰比較誰擁有金錢、和大音樂家莫扎特比較才華和成就,體會到的是什么呢?哈哈
? ? ? 比較會蒙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在這樣情況下的溝通語言也會產生暴力,而遠離愛的語言。
3.回避責任
? ? ? ?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這樣的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如職場中經常出現有些員工說“我不得不做,這是長官命令、公司政策或者法律規定”;“你讓我傷透了心”,這樣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內在的根源。
? ? ? 當我們根據以下理由行動時,我們就是在試圖回避責任:
? ? ? 其他人的行為: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因為他跑到街上去
? ? ? 上級的命令:為什么欺騙顧客?因為老板叫我這樣做
? ? ? 同伴的壓力:為什么要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
? ? ? 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和年齡角色:為什么我必須做我討厭的工作?因為我不僅是一個丈夫,而且還是一個父親。
? ? ? 作者在為一個學區的老師提供咨詢服務時,一位老師說道:"我討厭評級,這樣做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很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換一種負責任的表達方式是“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這位老師說:“我不喜歡這樣說,這讓我覺得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強人所難
? ? ? ?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就象父母對孩子,作為父母,許多人會認為我們的職責是改變孩子并讓他們循規蹈矩,但是我們發現我們可以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 ? ? ? 異化的溝通方式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這種想法通過“應當”這個詞得到了體現,例如:“他應當為他所做的事情受到懲罰”。這種想法認為有些人是“壞人”,應該通過懲罰讓他們感到后悔并重新做人。然而,我們相信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為了追求幸福,而非為了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 ? ? ? ?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相信,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基礎是性惡論。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
? ? ? 異化的溝通方式源自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同時也支撐著它們。“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于評論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的奴隸和好屬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