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收益對應的是大目標,關乎我們存在的基礎。短期收益對應的是應激性目標,就是我們每天疲于應付的各種事情帶來的小成就。 區分二者,本質上是對自我價值觀的考驗。也就是,你認為什么是重要的。
多數人對短期收益有強烈的反應,而對于長期目標往往不能堅持。假如街上有人做調查問卷,半個小時100塊,你想象一下會有多少人會去,甚至可以想象一下排隊的長度。各種特效速效的廣告吸引人,無非就是利益大家對短期利益的向往。 隨便舉幾個例子:7天減肥計劃, 10天開口說英語,3天美白皮膚。且不說這些廣告的真實性,幾天減肥完了皮膚白了,就完事了嗎? 你人生就瘦了白了那幾天又如何,其他的日子又該怎么辦? 10天開口說英語了,能說出什么有價值的內容呢?
斯蒂芬霍金老師的《時間簡史》在過去30年里售出近千萬冊,而統計結果表明,每個讀者平均只讀了6.6%。 重要的事情都只有極少數堅持不懈的人,真正的深入了下去。 驅動他們的,往往是長期收益。你學不來,不是因為你沒有同樣的目標,而是你沒有把目標加上一個長期收益標簽。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愚公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都有便利的交通,他追求的是長期收益。那么窮其一生去完成也是自然而然。 那些堅持不懈“挖土移山”的人,追求短期收益的人會給他們標上一個“傻”字。這表明了追求短期的人對長期追求的過程的普遍態度。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做一件事情傻,那他多半是不會去做的。
現實是,你不用花掉一生的時間,半年一年的堅持,就能移走你肚皮上的脂肪山。 假設你打算半年降低體脂收平小腹,跟自己確認這是一個長期目標,所以你應該是每天行動一點直到半年期滿。如果你無法堅持,那么想想,自己是不是在潛意識里希望把目標變成短期的 (或者干脆讓目標消失),最好睡一覺起來就達到了。 想想這樣有沒有比愚公更聰明。
追求短期利益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不好意思,意味著你在進入等死模式。 如果你的目標不對應未來,而是迅速結束于眼前,意味著你根本不需要未來。如果未來的空間是一片空白,那么跟死亡也沒什么兩樣了。 這并不是我自己的新觀點。 一個心理學學者告訴我,問一個人對未來的看法,可以大體檢測抑郁癥。重度抑郁患者會因為對未來徹底失去向往而自殺也是事實。 當然,這不是個一分為二的區劃,而是存在一個程度區間。這個等死模式,也不是說一個人的整體,而是在關注的這個目標上。比如,如果你在減肥上追求的是短期利益,那么就意味著你在人生的多數時候是胖的,在減肥這件事情上進入了等死模式,那個瘦的你被判死刑了。
那些痛一下動一下,不敢投入,無直接利益反饋的事情不做的行為,基本上都是短期利益驅動的。為了眼前的不如意(自己痛)而急于找到出口;怕錯過朋友的消息(被拋棄的痛感)而花大量時間盯手機;看到別人過得好(自己痛)而懷疑自己的道路;為了增加眼前的收入而花費大量時間做低水平的兼職(獲得直接利益反饋); 害怕不成功而不敢花長期精力去改變;時常為小事情的對錯與人爭吵。還有很多很多。把這些短期利益驅動的行為減少一些,也是大的改變了。
而長期收益,意味著累積效應 ,延遲滿足,對未來樂觀。短期利益唯一可能成功的情況,是你運氣特別好。比如某天一顆小行星不偏不倚地撞上了愚公的山,卻沒有毀滅他的村莊,那愚公的目標瞬間完成了。 巨大的短期利益惠及子孫萬代成為長期利益。 然而,你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的概率有多低,低到幾乎為零。 比如現在流行一個說法叫財富自由。絕大多數人出生于普通的環境,如果希望財富自由,就必須是個長期目標。 如果期望瞬間達成,那就得等行星撞山不撞人一樣的機會。很可惜,這個可能性極低。如果你想短期實現就會發現它不可能,所以不能堅持望洋興嘆的人,就只有放棄了。 然而,如果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目標,著重于不停歇的積累,即使你不能達到,也會離它越來越近。可見長期收益的是個可靠的東西,它需要的偶然性很小。
敢于著眼未來,敢于釋放出每天的努力能量,你可能會同時達到許多個長期目標。 因為每個目標在每天需要的能量其實不多,關鍵是長期不間斷。在過去的半年,我每周兩次各半小時鍛煉(真的就這點時間),完成了腰圍從77到64的體型目標。在同一個時期,我徹底改變了睡眠習慣,第二個長期目標達成。利用每天提早醒來的短暫時間,我高效的讀完了幾本一直想讀的書。而工作效率,情緒的管理方面,也因為精力注意力改善而得到了提升。 這些看似重要的事情,每天其實都是一帶而過,它們發生在合適的時間,而時間的長度卻都很短。在每天的實施過程中,我看不到立竿見影的短期收益,但我相信它的長期效果。 管理得當,多個長期目標并存是可以實現的。而每個長期目標的在時間長軸上滾雪球,最后都會看起來大而耀眼。 如果把這些生活小目標換成核心能力目標,同樣適用。
改變的動力從哪里來這個話題,源自我對如何讓人們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考。通過一些觀察,我了解到,不愿意改變并不是因為目標不好,而是因為目標對自己的意義并不明確。我發現內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以及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對人們行動的指導意義。 外在需求是我們根據外界反饋而做出的價值判斷。內在需求是對我們本體有價值的需求。 外在需求的作用強大,因為外界反饋十分直接,但隨機的外源性刺激并不能帶來統一方向的結果。長期利益在于積累效應,而不是投機求成。
那么,我們如果要改變,首先是要學會識別目標的這兩點性質。??一旦識別,就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指導,至少,對自己的行為有所了解。下面可以做個小練習。 我相信大家每天會看不少文章,朋友圈,訂閱, 資訊app。在眾多的標題中,你選擇了一些點開?,F在,請你停頓一下,看看那些特別吸引眼球的標題,是不是都在說跟外在需要或者短期利益有關的事情。 最吸睛的那些,是不是同時刺激了你的外在需求和短期利益。
最后,我想說說改變的第一步。 每個改變,開始時對你原來的體系都是個外來者。 就跟器官移植一樣,新來的需要適應。你不運動到運動,那怕只是一點點,你也會感到有些不適應不舒服。沒關系,咱們要讓它成我們的一部分,開始一小段一定要忍過去。
作者簡介:明朝燕,計算機博士科學家,兩娃的媽。前半生享受隨意寫東西,后半生煎熬寫科學論文。這不,結合的時刻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