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誰都會,那么你區分得開真誠的微笑和偽裝的微笑么?
其實科學家早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不但答案很明確,還得出了結論,只要接受一些特殊的訓練,人們很容易區分這兩種微笑。
真誠的微笑,叫做“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這一命名是用來紀念發現它的法國人杜鄉(Guillaume Duchenne),這種微笑指的是發自內心的微笑,你的嘴角上揚,眼尾魚紋出現,而牽動這些地方的肌肉非常難以用意志加以控制;
偽裝的微笑叫做“官夫人剪彩的微笑”(Pan American smile):這種微笑不是發自內心的,沒有杜鄉微笑的特點,與其說是快樂,倒不如說是低等靈長類動物受到驚嚇時的表情,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皮笑肉不笑”。
按照這個理論,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密爾斯女子學院1960年畢業照上的141個女生,里面除了三名女生,其余都是微笑的,而在這些微笑中,有一半是杜鄉微笑,大獲成功:
- 研究者分別在這些女生27歲、43歲以及52歲時訪問她們,詢問她們的婚姻狀況,對生命的滿意程度等。
- 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擁有杜鄉微笑的女生一般來說更可能結婚,并能長期維持婚姻,在以后的30年中也過得比較如意。人的幸福與否竟然能從微笑的魚尾紋中預測出來。
- 哈為了防止美貌的干擾,這兩位研究者又回頭去做美貌的評估:結果發現美貌跟婚姻是否美滿、生命是否完美無關,一個真誠微笑的女人就會擁有美滿的婚姻、幸福的生活。
這個結論,真是煞了眾多大小帥哥美女的風景。不過卻意外的安慰了我這樣的普通孩子,原來長得不帥、不美也是可以美美的過好這一生的。
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如果美貌不靠譜,那么什么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呢?
塞利格曼的這本《真實的幸福》講得就是這個法門,本書為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系列的第4本,為了承上啟下,我們先來介紹下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基石:
- 研究積極情緒;
- 研究積極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當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運動技能等;
- 研究積極組織系統,例如民主的社會、團結的家庭以及言論自由等,這些是美德的保障條件,美德進而又能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
也就是說,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那些能夠積極應對各種情況的個例,在挫折和失敗后,他們永不放棄,快速恢復,把挫折看成是暫時性而把成功看成是永久和個人化的。
本書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科普著作,內容十分豐富。為了便于您理解本書的大部分知識點,又不會太懵。讀飯先拆分后組合,將在三個部分全干貨介紹,可以保存后分部分閱讀:
① 什么是幸福;
② 幸福在哪里;
③ 什么是美好人生
① 什么是幸福
本部分主要回答了這些問題:進化為什么要賦予我們幸福感?幸福感除了令我們感覺良好外,其他的功能和意義是什么?
「 ? 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 」
我們關注幸福,實際上是追求精神健康。有一條延續公共健康留下的教訓是:治愈雖然還沒有把握,但預防卻非常有效。
幸福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利他行為。在另一個實驗中,幸福的大人和小孩都更有同情心,也更愿意捐錢給需要的人。當我們幸福時,我們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們會更喜歡別人,甚至愿意與陌生人分享我們的好運。當我們心情低落時,我們不相信別人,變得很內向,并且集中注意力來保衛自己的需求。
在進化中,消極情緒保障了我們的生存,那么積極情緒的作用是什么呢?
積極情緒在進化過程中是有其目的的:它擴展了我們智力的、身體的和社會的資源,增加我們在威脅或機會來臨時可動用的貯備。當我們情緒積極時,別人比較喜歡我們,我們在友誼、愛情和合作上更容易成功。跟我們在煩惱、憂慮時相反,積極情緒擴展了我們的心智視野,增加了我們的包容性和創造力。我們在心情好時,較能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經驗。
你可以根據要進行的工作來選擇你的思維方式,設計你的情緒。以下這些工作可能更需要批判性思維:研究生入學考試、計算個人所得稅、決定要開除誰、處理失戀、面對審計、校對編輯、在競爭激烈的運動競賽中做決策、決定上哪一所大學等。如果你在下雨天,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或坐在安靜無聲像牢房一樣的房間內做上述這些事,你不安的、悲傷的情緒對你不但沒有妨礙,反而可能使你的決策更敏銳。
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創造力、想象力或廣泛思考的工作,例如,設計銷售方案、想辦法增加生活樂趣、考慮一項新事業、決定是否該和某人結婚、從事業務愛好或競爭性不強的運動、進行創意寫作等,你應該找一個會提升你積極情緒的地方來做這些事(在舒適的椅子上,有悅耳的音樂,陽光普照,空氣清新)。如果可能,請邀請你信任的朋友一起做這些事。
要想知道自己的情緒傾向,可以做書中:“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量表”(Positive Affectivity and Negative Affectivity Scale, PANAS)或到Authantic Happness網站。
消極情緒是指示“這里有危險”的感官系統警報,它告訴你,你正處在一個非贏即輸的情況中。積極情緒也是一個感官系統,它是一盞“這里有成長”的霓虹燈,它告訴你,眼前是雙贏的情況。通過激發寬廣的、有包容性的、有創造力的思維方式,積極的情緒將使你在社交上、知識的吸收上和身體健康上更成功,獲得更多的收益:
- 消極情緒是我們應對外界威脅的第一道防線,它使我們進入戰斗準備,使我們戰勝或遠離危險、失落或侵犯。
- 積極情緒擴展了我們的心智視野,增加了我們的包容性和創造力;積極情緒使我們更健康、更長壽;積極情緒使我們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
- 消極情緒應與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工作匹配,如,研究生入學考試、計算個人所得稅、決定要開除誰、處理失戀、應對審計、校對編輯、在競爭激烈的運動競賽中做決策、決定上哪一所大學等。相反,需要用到創造力、想象力或廣泛思考的工作,如設計銷售方案、想辦法增加生活樂趣、考慮一項新事業、決定是否該和某人結婚、從事業務愛好或競爭性不強的運動、進行創意寫作等就需要積極情緒的配合了。
「 ? 幸福的公式 」
H=S+C+V
-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圍,C是你的生活環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
H:幸福的持久度
- 可以通過書中或網站“總體幸福測試”來量化自己的幸福持久度。
- 你的幸福測驗分數有一半是你的基因決定的。
- 高遺傳并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性取向和體重傾向)不可改變,而其他遺傳特質(悲觀、恐懼)則可以改變。
-
S:幸福的范圍
- 每個出生都有幸福指數的設定值。就像恒溫儀。即使你情緒高漲,它也會把幸福感拉回到原來設定值附近。
- 好消息是,假如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它也會把你從低潮拉出來。
- 適應也是有限度的。有些壞事我們永遠無法適應,比如孩子或配偶的意外死亡。
- 另一個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層次的影響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它使你很快就適應了好事情,然后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不再心存感激。
- S變量限制了你幸福感的上限。但C和V可以提高幸福感。
-
C:生活環境
- 好的一面是,它的確可以提升幸福感,壞的一面是,當這個因素達到一定程度后,這種改進很昂貴且不切實際。
- 根據調查。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 000美元之后,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并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所以富庶的瑞士國民比窮困的保加利亞人更幸福,但是與愛爾蘭、意大利、挪威或美國人比起來就不一定了。
- 有助于幸福的環境改變:
- 住在富有的民主社會里,不要住在貧窮的極權社會里。(與幸福有緊密的關系)
- 結婚。(有緊密的關系,但可能不是因果關系)
- 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有一點關系)
- 社交豐富,朋友多。(有緊密的關系,但可能不是因果關系)
- 有宗教信仰。(有一點關系)
- 無效的改變:
- 賺更多的錢。(錢與幸福只有一點或幾乎沒有關系,如果你生活無缺,有閑錢買這本書的話,錢對你的幸福就沒有任何效應,物質欲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 保持健康。(主觀的健康才有關系,客觀的健康沒有用)
- 盡量去接受教育。(沒有任何關系)
- 改變你的種族,或搬到氣候溫暖的地方。(沒有任何關系)
「 ? 幸福的時態1:過去式 」
積極情緒可以是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過去的看法、對未來的希望及對現在的體驗,來將自己的情緒導向積極。
過去的事不能決定你的未來,不要把自己桎梏在過去。童年的不幸不能決定你長大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
-
對未來的積極情緒包括:樂觀、希望、信心和信任;
- 對于過去,請參照本書或AH上的,“生活滿意度測驗”,網站會告訴你,你與同齡的、同性別的、做同樣工作的人比較起來,情況如何。
- 現有情緒,還是先有想法:這是一個還在爭論的戰場?,F在我們知道的是我們的情緒有時是立即反應的,例如感官的愉悅,它不需要思考和解釋就可以啟動。相反,所有過去的情緒卻都是有思維和解釋所啟動的。
- 童年不是一生的詛咒:實際情況是,早期的事件對成人生活沒有或只有一點點影響。
- 常常查看傷口不利于愈合:郁癥的病人都很愿意說出自己過去的錯事或傷害,而且可以說很久。問題是每說一次過去,傷口就被拉開一次,而且越說越糾纏不清,偶爾還會造成病人自殺。所以他發展出認知療法,使人們不再受過去不幸遭遇之苦,改變他們對現在和未來的看法。認知療法的療效跟抗抑郁藥物一樣好。更有效的是,一旦改變了人的想法,抑郁癥便不會復發。
-
對現在的積極情緒包括:歡樂、狂喜、平靜、熱情、愉悅和心流體驗(這點最重要),這些情緒是人們在談到幸福時常用到的字眼;
3.** 對過去的積極情緒包括:**滿意、滿足、成就感、驕傲和平靜。
情緒被一層膜所包裹,但這是一張可以穿透的膜,這叫做適應(adaptation)。如果不去管情緒,情緒會自己消散,能量從膜中滲出,經過一陣子的情緒滲透作用(emotional osmosis)后,這個人便又回到了原來的情緒狀態。
「 ? 感恩和寬恕 」
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夸大其詞、念念不忘,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
感恩和寬恕能改變你的記憶,感恩能增加美好記憶的強度,而寬恕則將痛苦記憶的保險絲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這樣你會更幸福。
- 感恩:
- 感恩測驗:在未來兩周里,每天晚上上床睡覺之前,留下五分鐘的時間,回想過去24小時發生的事,把它寫下來。然后另起一行,寫下你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五件事,例如,我還活著、朋友的慷慨、上帝賜給我的決心、慈愛的父母、健康的身體、滾石樂隊(或其他你喜歡的藝術)。不要忘了,第1天先要做一次本章開頭的“生活滿意度測驗”及第4章的“總體幸福測驗”,把分數記下來。14天之后,再做一次這兩個測試,比較第1天和第14天的成績。如果這個方法對你有效,請將它列為你每晚的必修功課之一。
- 寬恕與遺忘:
- 寬恕可以將痛苦、仇恨轉換成中性甚至積極的情緒,從而使生活的滿意度提高。“你不原諒加害者也并不能傷害他,但寬恕卻可以使你自由?!庇凶C據表明,寬恕者的身體更健康,尤其是心血管方面,會比不肯寬恕者好。如果你的寬恕能帶來和解的話,寬恕會大幅度增進你和被寬恕者之間的關系。
- 你的寬恕會帶來多少幸福感不僅依賴于你的理性判斷,同時也依賴于你的人格特點。
- “作惡動機測驗”會讓你明白自己對影響自己生活的罪過所持的態度。在做這個測試的時候,你要回想一個最近嚴重傷害了你的人,帶著這種回想來完成測驗中的問題。
- 如何寬恕:五個步驟,稱之為REACH。
- R是回憶(recall),盡量以客觀的方式去回憶傷痛,不要把對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艾。
- E是移情(empathize),從加害者的觀點來看為什么他要傷害你。這樣做很不容易,但可以編一個故事,設想加害者如何解釋他的行為。下面幾點可以幫你想出理由。
- A是利他(altruistic),這也是很困難的步驟。請先回想一下你以前曾侵犯過別人,而對方原諒了你,這是別人給過你的禮物,你當時對這個禮物非常感激。所謂“施比受更有福”,下面這首小詩可以告訴你這個道理。
- C是承諾(commit)自己在大庭廣眾下寬恕對方。沃辛頓輔導的當事人會簽下“寬恕證書”(certificate of forgiveness),會寫信給加害者,在日記中、詩中、歌曲中寫下寬恕,或是告訴一個可信賴的朋友,這些都是最終實現寬恕所必須做的事。
- H是保持(hold)寬恕之心。這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記憶一定會再次回到你的腦海,寬恕并不是把記憶洗掉,而是把記憶所掛的標簽換掉。有記憶并不代表不寬恕,只是不要在記憶中加入復仇的成分。提醒你自己,你已經原諒了他,然后重讀你寫的寬恕之信。
感恩和寬恕能改變你的記憶,感恩能增加美好記憶的強度,而寬恕則將痛苦記憶的保險絲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這樣你會更幸福。
「 ? 幸福的時態2:未來式 」
永遠有多遠?這個問題和樂觀的解釋風格息息相關。
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永遠”、“從來”、“總是”,把它歸因到人格特質上,那么你就是悲觀型的人。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有的時候”、“最近”,把它當成偶發事件,你就是個樂觀型的人。
可以通過“樂觀測試”了解自己的樂觀程度和解釋風格。本知識點請詳見塞老的另一本:《教出樂觀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滾粗,快樂才是孩子的競爭力!(簡書鏈接)
「 ? 幸福的時態3:進行時 」
一旦你意識到有悲觀的想法,就要用ABCDE模式去反駁它: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當事件發生時自動浮現的念頭、想法,C(consequenc)代表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駁,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進行反駁后所受到的激發。如果在不幸的事件發生后,你有效地反駁了自己的悲觀想法,你便可以改變自己受事件打擊時反應,使自己變得更有朝氣。本知識點請詳見塞老的另一本:《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新技能Get:彈性的樂觀!(簡書鏈接)
「 ? 愉悅和滿意 」
眼前的幸福感與過去的和未來的幸福感有非常不同的成分,它包含愉悅(pleasure)和滿意(gratification)。
喝香檳、開名牌跑車等等娛樂至死的選擇是愉悅的生活(pleasant life),但不是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你的優勢去創造真實的幸福和豐富的滿足感,這是你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上——工作、愛情、教養孩子等,都可以學著做到的。
幸福不是競爭,真實的幸福來自于提升你的精神層次,而不是與別人相比。
// 愉悅
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特點,也就是哲學家說的“直感”(raw feels),例如狂喜、興奮、高潮、歡笑、興高采烈和舒適。這純粹是感官上的滿足與快樂,不需要思考。
積極情緒的研究得出了三個概念——習慣化(habituation)、品味(savoring)和正念(mindfulness),它們可以幫助你增加生活中的愉悅。運用上述三個概念的力量,可以增加你生活中的積極情緒。
-
習慣化
- 馬上重復原來的刺激并不能帶給你同樣的愉悅:第二口法國香草冰激凌帶給你的愉悅沒有第一口的一半,吃到第四口時,你心里想的可能就是卡路里了。這是神經作用的結果,我們天生對新奇的東西敏感。我們總是注意到新奇的事物,忽略已經熟悉的事物。
- 建議是把愉悅分開放入生活中,中間的間隔要長些。假如你發現在你把間隔拉到足夠大之后,自己對某樣東西的欲望逐漸消退,甚至轉為反感,這可能就不是愉悅而是上癮。
-
品味
- 品味就是要感受愉悅,將注意力放在愉悅的經驗上。是找回現在的工具。
- 5個提升品味的方法:
- 與別人分享:你可以與人分享經驗,讓他知道你多么珍惜這個機緣,這是預測愉悅程度最有效的指標。
- 建構記憶:將當時的情景印在腦海中,或是找個紀念品使你以后可以跟別人分享當時的體驗。
- 祝賀自己:不要害怕驕傲,告訴你自己別人是多么看重你,并且想想你已經為這一天等了很久。
- 使知覺敏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方面,把不想要的排除在外。
- 專注:讓你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不去想別的,只是感受。
-
正念
- 正念始于觀察。我們常忽略許多有重要意義的經驗,我們機械地做事并與人交往,不太動腦子。
- 心情放松時比較容易用心去注意現在發生的事。東方的冥想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但是不論哪一種,只要持之以恒的做,都能使你心情放松下來。
// 滿意
我們把生命中兩個最好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但實際上兩者是不同等級的幸福感。我們常很隨意地說喜歡魚子醬、按摩和聽雨滴打在屋頂上的聲音(這些都是愉悅)。我們也說喜歡打排球、閱讀托馬斯(Dylan Thomas)的書、幫助街上的流浪者(這些是滿意)。
這就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和愉悅生活(pleasant life)的顯著不同。
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了“心流”的概念。什么時候時間為你而停止?什么時候你發現,你現在做的正是你一直想做的,而且你希望永不停止?這樣的事是畫畫、做愛、打排球、公開演講、攀巖,還是傾聽別人訴苦?答案就是你的心流體驗。
心流理論回答了滿意的心理成分:
- 具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
- 注意力集中
- 目標明確·有即時反饋
- 深深的投入
- 控制感
- 忘我
- 時間停止
滿意會使我們整個沉浸在里面,失去了自我意識,例如跟一群好朋友聊天、攀巖、看一本好書、跳舞等。只要我們的能力能應對挑戰,做得心應手,我們就會有這種感覺。這個感覺比愉悅更長久,因為它是思考和詮釋的結果,不容易習以為常,它的能量來自于我們的優勢和美德。
事實上,“心流”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沒有情緒,沒有意識。意識和情緒可以校正你的軌道,但當你做的事完美無瑕時,你不需要意識和情緒的校正。
// 愉悅還是滿意
當我們在做愉悅的事情時,我們很可能是在消費。草莓的滋味,按摩的舒服感,都帶給我們暫時的幸福感,但是這對未來沒有任何幫助。
當我們體驗心流時,我們在構建未來的心理資本。忘我、無意識與時間停止,很可能都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正在為未來儲備資源。
愉悅是生理上的滿足,而滿意則是心理上的成長。
② 幸福在哪里
本部分主要回答了這些問題:誰會有更多的幸福感,而誰沒有?幸福感是怎么產生的,又是什么使他消失?
「 ? 天賦和優勢的區別 」
天賦相對于優勢來說是比較自動化的,而優勢是有意識的。你對于天賦所面臨的選擇是把它發揮出來還是深藏不露,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例如“吉兒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但她浪費了自己的天賦”這句話很合理,因為它表示吉兒選擇不去用她的天賦,她對自己有沒有高智商并無選擇權。
你無法浪費自己的優勢,你對于優勢所面臨的選擇是什么時候用它們,以及要不要繼續加強它們,也包括你一開始時要不要去擁有它們。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毅力與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我在下面列出的優勢,而天賦卻是無法憑毅力去獲得的。
建構自己的優勢與美德,并且把它應用到每天的生活中上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建構優勢與美德并不是學習、訓練或制約,而是發現、創造和擁有。我喜歡的積極干預方式之一就是去做下面的調查,思考一下哪些優勢是你已有的,又該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使用它們。
「 ? 六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美德(優勢)」
樂觀只是二十幾個使你更幸福的特質之一。哈佛大學的喬治·瓦利恩特教授進行了兩項長期追蹤研究,其研究的主題被稱為“成熟防御”(mature defenses),包括利他行為、延遲滿足的能力、對未來充滿期望以及幽默感等。預測75歲時能否享受到生活樂趣、婚姻幸福以及身體健康的最好方式,便是他們在中年時期所顯示出來的“成熟防御”特質的強度。
塞利格曼的小組在研究了整個世界跨越3000年歷史的各種不同文化后,歸納出以下六項放諸四海皆準的美德:
- 智慧和知識
- 勇氣
- 仁愛
- 正義
- 節制
- 精神卓越
「 ? 發現你的優勢(VIA 測試)」
自己的優勢有一些是靜態的、有一些是動態的,如仁慈、好奇、忠誠、信仰是靜態的,你一天可能展示出這些優勢幾十次。而毅力、遠見、公平、勇氣則更可能是動態的,你不可能在超市排隊付錢時展現你的勇氣,或是坐在飛機上時表現它,除非遇到恐怖分子劫機,一生中有一次動態的行為就足以讓人知道你有勇氣了。
你應該花太多時間去改正自己的弱點;相反,我認為生命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及發揮你的優勢。
心理學可以預測很多種情形,但是當人們面對生命的挑戰而必須做出有智慧的反應時,許多高智商的人失敗了,而許多低智商的人卻成功了。這種靜態的預測并不準確,我們需要一種心理學來解釋這些人為何能夠成功,我們身體中都有遺傳自遠古的優勢,只是我們還不知道,要等到被挑戰時才會顯現出來,即:
優勢調查(VIA Strengths Survey),可在書中或網站中進行。
-
智慧和知識
- 1 好奇心、對世界的興趣
- 2 喜愛學習
- 3 判斷力、判斷性思維、思想開放
- 4 創造性、實用智慧、街頭智慧
- 5 社會智慧、個人智慧、情商
- 6 洞察力
-
勇氣
- 7 勇敢與勇氣
- 8 毅力、勤勞、勤勉
- 9 正直、真誠、誠實
-
仁愛
- 10 仁慈與慷慨
- 11 愛與被愛
-
正義
- 12 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
- 13 公平與公正
- 14 領導力
-
節制
- 15 自我控制
- 16 謹慎、小心
- 17 謙虛
-
精神卓越
- 18 對美和卓越的欣賞
- 19 感恩
- 20 希望、樂觀、展望未來
- 21 靈性、目標感、信仰、宗教
- 22 寬恕與慈悲
- 23 幽默
- 24 熱忱、熱情、熱衷
請看一下你的五個突出的優勢,它們塑造了真正的你。
③ 什么是美好人生
本部分主要回答了這些問題:你如何在生活中建立一種持久的幸福感?
「 ? 在工作中發揮優勢)」
學術意義上說,工作有三種不同的層次:工作(job)、職業(career)及事業(calling)。
如果你可以找到一個方式,常常在你的工作中施展你的突出優勢,你會發現工作慢慢變成事業。心靈的充實會將工作的重任轉化成滿意,形成心流體驗。
如何去選擇及如何轉化工作以產生最多的心流并沒有什么神秘,當挑戰與你的能力旗鼓相當時,心流就會產生:
- 找出你自己的優勢。
- 選擇可以每天讓你使用到這些優勢的工作。
- 轉化你目前的工作,使你的優勢更可以發揮出來。
- 如果你是老板,請選擇個人優勢與工作需求相配合的人;
- 如果你是經理,給你的員工空間,讓他們可以在你的目標范圍內自己做決定。
要記住兩點:第一是在工作中施展突出的優勢會得到雙贏的局面。第二點,工作上的積極情緒與高生產力有正相關,積極情緒使員工不易見異思遷,對公司更忠誠。
「 ? 在婚姻中發揮優勢 」
// 婚姻的的好處
沒有一句話比下面這句更動人心弦:“從這一天開始,不論好壞、貧富、生病或健康,我都會愛你、珍惜你,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
在已婚的人中,有40%的人說他們“非常幸福”,而只有23%的未婚者這樣說。在17個做過這類調查的國家和民族中情況都是如此。婚姻比工作滿意、金錢或社群對幸福的影響都大。就如麥爾斯(David Myers)在他的《美國矛盾》(American Paradox)一書中所說:“事實上,沒有什么因素比你的親密、平等、互相忠誠的終身伴侶更能預測幸福了?!?/p>
心理學家哈贊(Cindy Hazan)告訴我們,愛有三種:
- 第一種愛能給我們舒適、接納與幫助,可以提升我們的信心,指引我們的方向,我們也會愛對方,最典型的例子是孩子愛他們的父母。
- 第二種愛是我們會愛那些依賴我們為生的人,如父母對子女的愛。
- 第三種愛是浪漫的愛——把對方理想化,將雙方的優勢和美德放大,將雙方的缺點縮小。結婚真是個奇妙的安排,它使我們在一把傘下收獲這三種愛,這使得婚姻歷久不衰。
「 ? 親密關系的類型及提升 」
對于想了解自身親密關系類型,可以做“親密關系問卷”(Clos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如果你有愛侶的話,請他一起做會很有幫助。問卷比較短,摘錄如下:
有三種描述,請選擇和自己感受最相近的一種:
- 我發現我很容易跟別人親近,我依賴他人或他人依賴我都不會使我感到不舒服。我不擔心被人拋棄,或別人跟我太親密。
- 我跟別人太親近時會覺得很不舒服、不自在。我發現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或讓自己去依賴別人。當別人跟我很親密時,我覺得緊張,我的情人常希望我能跟他更親密一點,但我做不到。
- 我發現別人不太情愿跟我親密,至少比我希望的疏遠。我常擔心我的情人不是真的愛我,不想跟我在一起。我很想跟別人完全結合在一起,但是這個想法常常把他們嚇跑?,F在有很好的證據顯示不同的愛與被愛的風格源自童年的經驗。
如果你比較符合第一段,你的愛的風格是安全型的(secure);如果符合第二段,則是回避型的(avoidant);如果符合第三段,則是焦慮型的(anxious)。
有一個研究是從日記中找出各種不同風格的人配對后的結果,研究發現兩個明顯的現象:安全型的人跟別人親密相處時很自在,他們不太擔心這段關系會不會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們對婚姻比較滿意。因此,要有一個穩定的婚姻就應把兩個安全依戀型的人放在一起。但有很多婚姻卻只有一方是安全型的,這些婚姻后來會怎么樣呢?研究發現,即使只有一方是安全型的,另一方是回避型或焦慮型,他們對婚姻也算比較滿意。
婚姻有三個方面:照顧別人、性和處理問題。安全型的人比較會照顧他的配偶,他們不但比較親密,而且較知道對方的需求。焦慮型的人在這方面正好相反,他們是“強迫性”(compulsive)的照顧,不管對方要不要都一直在給,使對方透不過氣來。回避型的人則是保持距離,并且不知道什么時候對方需要照顧。
你的模式并不是僵化不變的,它會受到積極和消極經驗的影響,在許多不同的維度上,它決定了三種不同的愛的途徑。
記憶:在安全型的人的記憶中,他們的父母總會在身邊,很溫暖、有愛心?;乇苄偷娜说挠洃浭撬麄兊哪赣H很冷漠、拒絕他,總是不在身邊。而焦慮型的人則記得他的父親很不公平?!B度:安全型的人有自信,很少自我懷疑。別人喜歡他,他也相信別人,他認為別人都是可靠的、好心的,喜歡幫助人直到不好的經歷讓他接受教訓為止?;乇苄偷娜藢e人充滿了懷疑,認為別人都不誠實、不可信。他們缺乏自信,特別是在社交中。焦慮型的人則認為他們對環境和自己的命運沒有什么控制權,覺得很難了解別人和預測別人的行為,所以別人的行為使他感到困擾。
目標:安全型的人會努力與他所愛的人建立親密關系,想辦法在依賴與獨立間建立一個平衡點?;乇苄偷娜俗屪约号c所愛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把自己的成就看得比親密關系更重要。焦慮型的人抓著別人不放,他們一直害怕被拒絕,他們不愿意他們所愛的人自主或獨立。
痛苦管理:當安全型的人不高興時,他們會承認自己心情不好,他們會想辦法利用這個壓力情境去獲得有建設性的結果。回避型的人不向別人坦露心事,他們不告訴你他不高興,他們也不表現出憤怒或承認自己很憤怒。焦慮型的人到處訴說他的壓力和憤怒,但是當被威脅時,他又馬上縮回去,不敢吭聲。
// 發現伴侶優勢練習
根據本書介紹的24個優勢,伴侶間互相選出最突出的3個,并寫下是那件事讓你產生了這個想法。
這個練習叫做透視愛侶的優勢練習。理論的核心是理想自我,你心中的你和配偶心中的你到底是怎樣的。這個理想自我是我們認為的自己最好的形象,是我們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時的自我。當我們感到自己今天的表現跟這個理想自我很接近時,我們就會很滿足。做這個練習會讓你看到發揮優勢會使你更滿足,當我們的配偶也看到時,我們就會覺得更要做好,以免讓他失望。這個觀念源于婚姻研究的最大發現,我稱之為“抓緊你的幻覺”(hold on to your illusion)。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幻覺越大,婚姻就越美滿,關系越穩固。滿意的配偶在對方身上看到的是美德;相反,不滿意的配偶看到的是缺點的放大,他們在配偶身上看到的優點比朋友看到的要少。
最快樂的夫婦只注意對方的優勢,而忽略對方的不足。兩個能使美好婚姻更好的原則:注意力和不可取代性。
- 原則1:足夠的注意力。當你的注意力帶有感情,當你特意去稱贊配偶的優勢時,你就是在改進自己注意的質量。數量也很重要。當辦公室的壓力、學校的壓力或外界無窮盡的壓力闖入他們的家庭生活,并且以此取代了應該給予配偶的注意,愛就會被稀釋。
- 原則2:不可取代性。只有我們在愛人眼中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婚姻才能是深沉的、甚至是不理性的承諾。而我們在對方眼中具有不可取代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優勢和獨特性。
「 ? 反應式傾聽 」
心理學有個領域專門分析反應式傾聽(responsive listening),其中的內容對改善婚姻會有幫助。
做一個好聽眾的第一個原則是給予確認,說話的人首先想知道的就是他說的話你有沒有聽懂(“嗯”,“我了解”,“我知道你意思”,“真的嗎?”)。
他進一步想知道的是,聽的人是否同意他的話或至少能表示同情(點頭或是說“真的是”,“是的”,“的確如此”,或是“這不能怪你”)。
你必須盡力地讓配偶知道你在聽她說話,話題越重要,你越要表現出洗耳恭聽的姿態,心里的不同意請留到你說話的時候再說。
如果你是因為累、心中有別的事,或是覺得無聊而不能專心聽,那么你要馬上說:“我很想跟你好好聊聊,但是我現在太累了。”或是“我現在在算所得稅,等我弄完后再談好嗎?”或是“我還在為瑪麗今天侮辱我的事不痛快,我們可以等一下再談嗎?”一邊聽一邊準備你的反駁是很不容易克服的壞習慣??朔椒ㄊ怯盟脑拋碜瞿愕姆瘩g的開頭句,不過要稍微修改一下,因為用另一個句子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需要你更注意地去傾聽。
但你有控制桿——一個把能量引開的裝備,這個裝備就是“說話者-聽話者儀式”(speaker-listener ritual)。
當你發現自己在談一個危險話題時,不論它是金錢、性或是岳父母、公婆,馬上提醒自己:“這是最危險的話題,馬上采用說話者-聽話者儀式?!碑斶@個儀式啟動時,拿出一塊小毯子(或任何東西來表示說話者的講臺),兩人都得同意手上有小毯子的人才可以說話,沒有的人是聽眾;一個人說完后再把毯子交給另一個,換人說。不要想去解決問題,這里只是傾聽,一定要先聽對方的話才可能解決問題。
輪到你說話時,請說你的思想和感覺,不要去談你的解釋和觀點。不要連珠炮似的說,因為你有很多時間來說話,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說話中間要常停頓,讓對方有時間用不同的詞來釋義,這樣對方會理解得更清楚。
當你做聽眾時,如果對方請你換種說法說出他的意思,請不要拒絕,也不要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不要做消極的肢體語言或表情,你的任務只是讓對方知道你聽到了、了解了他說的話。等你手上拿到毯子時,再提出異議。
「 ? 積極心理學教養原則 」
// 積極心理學教研原則
人在快樂時,他們更有創造力,視野變寬,更有探索精神,這個變寬變廣的過程增加了他們的資源,使他們面對挑戰時更可能獲勝,這反過來又增加他們的積極情緒,從而更擴大了他們的視野。所以這個向上的螺旋真的存在,我們要學會駕御它,讓它來增加生活中的快樂。
積極心理學的三個教養原則:
- 積極情緒擴展并建構了孩子智力的、社會的和身體的資源,這使他長大后有所依。
- 鼓勵孩子的積極情緒,使他們能盡早啟動積極情緒的向上螺旋。
- 孩子的積極人格特質跟他的消極特質一樣真實。
做父母最快樂的事應該是建構孩子的積極情緒和人格特質,而不是去化解他的消極情緒,消除消極人格特質。
// 稱贊與懲罰
我們會有選擇地稱贊,我只同意“無條件的積極評價”的一半,那就是“積極的評價”。
愛、關心、熱情和溫暖都可以無條件地給予,越多的積極氛圍,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越有安全感,他就越敢去探索和掌控。
但稱贊是另外一回事,你要在孩子成功時稱贊他,而不只是為了使他心情好一點;而且你的稱贊程度也要與他的成就相匹配。
懲罰為什么沒有用,是因為小孩分不清什么是安全信號。當你懲罰孩子時,你一定要非常明確地讓他知道什么是危險的信號(也就是安全的信號)。
你要確定讓他知道哪個行為引起了現在的懲罰,而且不要進行人身攻擊,指責他的品德,你懲罰的是他的某一個行為而不是人格。
當然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我們應避免使用懲罰。
// 與孩子的最好的時間
我們利用“最好的時光”來塑造孩子的積極心理比例,希望他們能內化到生活中。
熄燈了,曼蒂和拉拉(5歲)、妮可(3歲)抱在一起。
曼蒂:拉拉寶貝,今天你喜歡做什么事情?
拉拉:我喜歡做游戲,喜歡和莉亞和安德莉一起去公園玩。我喜歡在我的小屋中吃餅干。我喜歡去游泳,還喜歡跟爸爸一起跳水。我喜歡吃午飯,而且自己端盤子。妮可:我喜歡吃巧克力和草莓。
拉拉:我喜歡跟達利一起玩他的車庫。我喜歡把衣服脫光,只穿內褲。妮可:我也是。
拉拉:我喜歡認字。我喜歡看人劃船,也喜歡看人在人行道上溜旱冰。我喜歡跟爸爸去看電影。曼蒂:還有嗎?
拉拉:我喜歡在晚餐時和達利玩躲貓貓。我喜歡跟妮可在浴缸里扮美人魚。我喜歡跟爸爸玩不可思議的機器。我也喜歡跟狗狗玩。妮可:我也是,我也喜歡狗狗。
曼蒂:今天有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呢?拉拉:達利咬我的背。
曼蒂:是呀,很疼吧?拉拉:很疼很疼。
曼蒂:他只是個小寶寶,我們必須教他不能咬人,我們明早開始教他好嗎?拉拉:好。莉亞的兔子死了,我很傷心。我也不喜歡妮可講的故事,她說我們的狗吃了兔子。
曼蒂:是的,那很惡心。拉拉:非常惡心。
曼蒂:我也不喜歡妮可的故事,但是她還太小,不太會編故事。兔子死了是讓人很難過,但它已經很老了,而且生了病,或許莉亞的爸爸會再買一只新的兔子給他們。拉拉:或許。
曼蒂:聽起來你今天過得很不錯。拉拉:一共有多少好事情,媽媽?
曼蒂:我想大概有15件。拉拉:有多少壞事?
曼蒂:兩件吧?拉拉:??!一天有15件好事!我們明天要做什么?
當孩子長大一點,我們會把對明天的期待加入今天的回顧中。我們會試著讓孩子對明天有期待,但是孩子太?。▋扇龤q)時還不行,他們會為明天的事太興奮而睡不著覺,到5歲以后就可以了。這會培養他們展望未來的優勢。
// 強化孩子積極心理
要教育好孩子不能通過校正她的缺點來做到,孩子自己可以改變自己,只要她肯下決心,家長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她的優勢,從他們表現出來的優勢中去引導啟發他們,“把握靈魂”(seeing into the soul),幫助孩子們建立自己的生活。
所有的孩子都經歷過“我要”及“給我”的階段,但是這些要求都是在皺眉或吵鬧時出現的。我們很清楚地告訴孩子“皺眉”加上“我要”只有一個結果,就是“不行”。但如果是一個愉快的微笑,結果就很可能是肯定的。
我發現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強化積極心理:把皺眉改成微笑。
對于孩子,有一版特殊的VIA調研表。本書或者網上可得,便于了解孩子的優勢。
- 第一個建議是:任何優勢一出現就應給孩子獎勵。
- 第二個建議是:當這個優勢出現時,你要明確地把它說出來,并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