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讀完的第一本書,是蔣勛的《寫給L的十二封信》。
認識蔣勛,是從《孤獨六講》開始,然后到《生活十講》,后來是大名鼎鼎的《蔣勛說紅樓夢》。因為他的那本《吳哥之美》,特意在去柬埔寨探親時繞道去了吳哥窟。
斷斷續續十余年下來,看了他不少的作品,我也在心里確信,自己是喜歡這個有著溫柔嗓音、細膩情感的老頭的。當然,也免不了好奇他的情感生活。尤記得在《吳哥之美》中反復出現的Ming,很多人都說是著名舞蹈家林懷民,不管是不是吧,那一定是他深愛之人。
沒想到,這個快要被我忘記的Ming,竟然在這本《寫給L的十二封信》中又出現了。
很明顯,這是一本寫給愛人的告別書信集。因為,第一封信的名字就叫做《在Ly’s M要離開的時候》,他這樣寫到:
?Ly ' s M ,在你從計程車下去的一刻,我感覺到你的手從我的手中移開,感覺到一種體溫的消失。我說:"我不下車了。"?我從移動的車子里,透過窗戶,看你走進捷運站。
我不能想象你去了哪里,我只是記憶著我的手掌中那奇異的感覺。我動了動手指,又把手掌嘗試握起來,回憶你的手在我的手中的形狀、溫度,以及輕輕搔動的感覺。
據說,1999年,蔣勛做了一次長途旅行,從位于東亞的小島啟程前往歐洲,從八里、阿姆斯特丹、巴黎、羅馬,再到翡冷翠、威尼斯、柬埔寨,從島嶼、街角、平原、廢墟到三萬英尺的高空……一路走,一路書寫,用一年的時間寫完了這十二封信。
時間來到2000年,這十二封寫給Ly ' s M的信完成后,以《欲愛書》為名出版。二十多年后,它的簡體版改名為《給L的十二封信》,來到我的手中。
序言中,蔣勛也簡單講述了這本書產生的故事始末。二十多年前,他才五十多歲,面對愛人的離去,即使已是“知天命”的年紀,但那種離別之痛,并不比年輕人少。
于是,他決定開始一次長途旅行,在旅途中給那已經離開的愛人寫信。那時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還沒有如今這么普遍,他的每一封信都是以紙和筆寫成。
所以,這是一本告別之書,也是一本紀念之書,還是一本回憶之書,更是一本解脫之書。
書中收錄了不少蔣勛的原稿,字字句句中飽含濃烈的情感,仿佛要將人灼傷。很難想象,寫下這些灼熱滾燙的字句時,他已經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了。
我想,這可能也是一種來自世俗的偏見吧。年輕人的愛可以熱烈而放肆,魯莽而愚蠢,因為年輕,所以一切錯誤都可以被原諒。而中老年人的愛就應該含蓄而矜持,甚至是靜默無聲的嗎?
“我決定在道德與法律之外愛你,那是人類長久的歷史不曾經驗過的,我的愛,Ly’s M,將獨自流傳成新的血源?!?/p>
“我以荒謬/愛你/并產生/合理的/結局”
繞世界走了一大圈,蔣勛再次回到小島,他終于從這種苦痛的情緒中慢慢走出來。
如果你有認真讀完這十二封信,如果你有曾經歷過和愛人的分別,我想,你一定能理解他在書信中表達的那種種情緒。無論活到多少歲,跟一個愛過的人告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許,愛的人可能會離開,愛的人會衰老,但愛不會,愛一個人的心會永遠熾熱而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