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很有意思,我們一直認為是正確無比的真理卻在阻礙我們做出清醒的思考。在群體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這本書給出了很多大多數(shù)認為是自然而然卻影響我們的判斷的現(xiàn)象。在以后的思考中,我們都應該提醒自己不要入坑。
1.幸存偏誤
幸存偏誤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tǒng)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現(xiàn)實的你(與雷托一樣)對成功抱有一種幻想,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幸存偏誤意味著:你系統(tǒng)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決辦法:盡可能常去逛逛曾經(jīng)大有希望的項目、投資和事業(yè)的墓地。這樣的散步雖然傷感,但對你是有好處的。
2.游泳選手身材錯覺 哈佛是好大學還是爛大學?我們不清楚
職業(yè)游泳者體形完美,并不是因為他們鍛煉充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他們之所以成為出色的游泳選手,是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身材。他們的身軀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他們運動的結(jié)果。
一旦我們混淆選擇標準和結(jié)果,我們就會產(chǎn)生游泳選手身材錯覺。如果沒有這種錯覺,一半的廣告都不會奏效。
為此,請你從現(xiàn)在起遠離成功自助圖書,它們百分之百是那些天生具有快樂傾向的人所著。書中從頭到尾都是好點子,但讀者不知道,這些點子對數(shù)十億人都不管用——因為倒霉蛋是不寫成功自助圖書的。
結(jié)論:凡有人謳歌某種東西值得追求——強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長壽、影響力、快樂,你都要看仔細。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鏡子。你要誠實地對待自己。
3.過度自信效應 你為什么會系統(tǒng)性地高估自己的學識和能力
我們總是系統(tǒng)性地高估我們的學識和預測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厲害。對于過度自信效應,重要的不是單個估計是否正確。過度自信會令你忽視你真正知道的東西與你已知的東西之間的區(qū)別。真正令人吃驚的是:過度自信效應對專家的影響比對非專家的影響還嚴重,一位經(jīng)濟學教授在預測油價的5年走勢時會與非經(jīng)濟學家一樣出錯。只不過他這么做時過高地估計了自己。
結(jié)論: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tài)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家們作出的。請你在籌劃任何事情時都從悲觀的角度出發(fā),作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xiàn)實一些地判斷形勢。
4.從眾心理 就算有數(shù)百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 因此成為聰明之舉
從眾心理(有時被含糊地稱為隨大流)是指:只要別人做什么我也跟著做什么,我的行為就是正確的。換言之,越多的人認為一個想法正確,這個想法就更加正確——這當然是荒謬的。
5.糾纏于沉沒成本 你為什么應該忽視過去
在我們已經(jīng)投入特別多的時間、金錢、能量、愛等因素之后,沉沒成本令人難以放手、難以釋懷。于是已經(jīng)投資的錢就成了繼續(xù)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觀來看堅持下去毫無意義。投資越多,沉沒成本就越大,將項目繼續(xù)做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為什么會有這種荒謬行為呢?因為人類想努力表現(xiàn)得堅韌,堅韌是我們發(fā)出的可信信號。我們害怕矛盾。如果我們決定中斷一個項目,我們就在制造矛盾:承認從前的想法與今天不同。繼續(xù)執(zhí)行一個無意義的項目是在推遲這一疼痛認識。那樣我們就顯得更堅韌。
協(xié)和式飛機是一個虧本的國有項目的典型例子。即使英、法兩個合作伙伴早就認識到了,永遠別指望超音速飛機的運營,他們還是繼續(xù)投入巨資——只為了保住國家的臉面。放棄就等于投降。因此糾纏于沉沒成本經(jīng)常也被叫作協(xié)和式飛機效應。它不僅導致成本巨大,而且還會造成后果嚴重的錯誤決定。越南戰(zhàn)爭被延長的理由正是如此:“我們已經(jīng)為這場戰(zhàn)爭犧牲了這么多士兵的性命,此刻放棄將是錯誤的?!?/p>
6.互惠偏誤 你為什么不該讓別人請你喝飲料
互惠古來有之。它的基本含義是:“我?guī)湍?,你幫我?!蔽覀儼l(fā)現(xiàn)那些食物總量變化很大的動物之間都存在互惠。假定你是獵人,有一天運氣好,獵殺了一頭鹿。肉很多,你一天吃不完。當時還沒有冰箱,于是你就與你的群體成員瓜分了這頭鹿。這樣,當你有一天運氣不好時,你也可以從別人的獵物中獲得好處。這是一種出色的生存策略。互惠是風險管理;沒有互惠,人類——還有無數(shù)種動物——早就滅絕了。 互惠也有可惡的一面:報復。緊接著報復的是反報復,然后你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耶穌曾經(jīng)布道,要求將另一面臉也伸給攻擊者,也就是打斷惡性循環(huán),但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互惠這一理念已經(jīng)在我們腦中頑固地存在了一億多年。
最近,一個女人向我解釋了她在酒吧里為什么不讓別人請她喝飲料:“因為我不想要這種跟他上床的潛在義務?!边@樣做很明智。如果下回在超市里有人主動跟你搭訕,讓你品嘗葡萄酒、奶酪、火腿或橄欖,你就知道你為什么最好是拒絕他了。
7.確認偏誤之一 遇到“特殊情況”這個詞,你要格外小心
確認偏誤是所有思維錯誤之父——它傾向于這樣詮釋新信息,讓它們與我們現(xiàn)有的理論、世界觀和信念相兼容。換句話說:我們過濾掉與我們的現(xiàn)有觀點相矛盾(因此被稱作反駁證據(jù),不過它缺少合適的德語表達)的新信息。
遇到“特殊情況”這個詞,更仔細地傾聽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經(jīng)常隱藏著很普通的反駁證據(jù)。你最好是像達爾文那樣去做:他年輕時就習慣于系統(tǒng)地克服確認偏誤。一旦他的觀察與他的理論相矛盾,他就會特別認真地對待它們。他始終隨身攜帶著一個筆記本,強迫自己在30分鐘之內(nèi)記錄下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觀察。他知道,大腦在30分鐘后會主動“忘記”反駁證據(jù)。他對他的理論越堅定,他就會越發(fā)積極地尋找矛盾的觀察。
8.確認偏誤之二 干掉你的寵兒
我們大家都被迫就世界、生活、經(jīng)濟、投資、事業(yè)等提出種種理論。沒有假設(shè)不行,可一種理論越是模糊,確認偏誤就越強。誰在生活中抱有“人是善良的”想法,他會找到這一理論的足夠證明;誰在生活中抱有“人是邪惡的”想法,他同樣也能找到足夠證明。慈善家和憤世嫉俗者,雙方都將過濾掉反駁證據(jù)(相反的證據(jù)),得到支撐他們世界觀的大量證明。
結(jié)論:請你與確認偏誤作斗爭。請你寫下你的信條——有關(guān)世界觀、投資、婚姻、健康預防措施、節(jié)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尋找反駁證據(jù)。干掉自己最心愛的理論,這是一樁艱苦的工作,但作為聰明人士,你不會躲避的。
9.權(quán)威偏誤 你為什么該藐視權(quán)威
關(guān)于權(quán)威有兩個問題。首先是令人警醒的跟蹤記錄。這個星球上有大約100萬受過培訓的經(jīng)濟學家,沒有一位精確預言了金融危機發(fā)生的時間,更別說房地產(chǎn)泡沫的破裂、信用違約互換的瓦解直到通貨膨脹引發(fā)的經(jīng)濟危機的順序了。再沒有哪個專家群體失靈得比這更驚人了。讓我們再舉一個醫(yī)學界的例子:事實可以證明,在1900年之前,病人都不怎么去看醫(yī)生,因為醫(yī)生只會使病情惡化(由于當時衛(wèi)生條件不夠,醫(yī)生只會采用放血和其他不當方法)。 其次,經(jīng)??梢宰C明,權(quán)威也會出錯。出錯是人類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對權(quán)威我們會將獨立思考調(diào)低一級。面對專家意見時我們往往會比面對其他意見粗心許多。還有,我們會服從權(quán)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無意義的地方。這就是權(quán)威偏誤。
不管什么時候遇到一位專家,我都會設(shè)法向他挑戰(zhàn)。請你也這么做。你對權(quán)威的批判性越強,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10.對比效應 你為什么最好別找模特兒等級的朋友一起出門
對比效應有時能夠毀掉你的整個生活:一個漂亮女人嫁給了一個相當普通的男人。為什么?因為她的父母都很厲害,她覺得普通男人更好,雖然他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好。最后:在超級名模的廣告轟炸下,就連漂亮女人都會覺得自己魅力一般。因此,如果你是女人,想找一個男人,你千萬不要讓你的模特兒等級的朋友陪你一起出去。男人會因此發(fā)覺不到你的真實魅力。你獨自去就好。更好的辦法是:你帶上兩個比你難看的朋友去參加舞會。
11.現(xiàn)成偏誤 你為什么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愿沒有地圖
現(xiàn)成偏誤是指:我們依據(jù)現(xiàn)成的例子來想象世界。這當然是愚蠢的,因為外界現(xiàn)實中的某種東西不會因為我們更容易想到而出現(xiàn)得更頻繁。
應對辦法:請與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與你擁有截然不同經(jīng)驗的人合作。因為你獨自戰(zhàn)勝不了現(xiàn)成偏誤。
12.“在好轉(zhuǎn)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如果有人建議你選擇一條“先經(jīng)歷痛苦的道路”,你應該敲響警鐘
“在好轉(zhuǎn)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變體。使用這個花招大大有利于一個對專業(yè)一竅不通或?qū)κ虑闆]有把握的專業(yè)人員。如果情況繼續(xù)走下坡路,就證明了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如果情況意外地回升了,客戶開心,專業(yè)人員則可以將好轉(zhuǎn)歸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樣——他總是對的。
宗教為這一策略的成功提供了最好的證據(jù)。據(jù)說,在天堂降臨地球之前,世界必須毀滅。災難、大洪荒、火災、死亡——它們必然會發(fā)生。信徒們會認為情形的任何惡化都是證明了預言,而每一好轉(zhuǎn)都是上天的饋贈。
如果有人說:“在好轉(zhuǎn)之前會先惡化”,你腦子里就應該敲響警鐘。不過請小心:確實有那樣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后回升。事業(yè)的轉(zhuǎn)換可能會耗費時間,會造成停發(fā)工資。一個企業(yè)的重組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所有這些情況,人們很快就能看出措施是否有效。里程碑是明確的,是可以檢測的。請你望著里程碑,而不是望著天空。
13.故事偏誤 為什么就連真實的故事也是騙局
故事偏誤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xiàn)實,它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從自傳到世界大事——我們將一切炮制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這樣做是在扭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zhì)量。應對方法:請你將這些故事拆解開來。請你問問自己:這些故事想隱藏什么?訓練方法:請你設(shè)法用無關(guān)聯(lián)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會吃驚的。
14.事后諸葛亮偏誤 你為什么應該寫日記
事后諸葛亮偏誤絕對是最頑固的思維錯誤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稱為“我早知道現(xiàn)象”,即事后回顧時一切都顯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與事后諸葛亮偏誤作斗爭并不容易。研究表明,知道這種偏誤的人,也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樣掉進它的陷阱。 但我還有一個建議,這建議更多是來自個人經(jīng)驗而不是科學:請你記日記。請你寫下你的預測——有關(guān)政治、事業(yè)、體重、股市等。請你不時地拿你的記載與實際情況相比較。你會驚訝你是個多么糟糕的預測家。另外,請你也同樣讀歷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論,而是那個時代的日記、剪報、備忘錄。這會讓你更好地感覺到世界的不可預見性。
15.司機的知識 你為什么不可以把新聞播音員說的話當真
巴菲特的生活信條是:“請認清你的能力范圍,并待在里面。這個范圍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這個范圍的界線在哪里?!辈槔怼っ⒏裰貜驼f:“你必須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guī)缀蹩梢韵蚰惚WC,如果你必須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外碰運氣,你的職業(yè)生涯將會非常糟糕。”
請你不要信任司機的知識。請你不要將公司新聞發(fā)言人、愛出風頭的人、新聞播音員、嘮叨鬼、花言巧語者、愛說閑話的人與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搞混。你怎么能區(qū)分出來呢?這里有個明確的信號。真正有知識的人知道他們知道什么,也知道他們不知道什么。這類人一旦來到他的“能力范圍”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說,要么就說“我不知道”。他這么說時不會覺得難為情,甚至還會帶著一定的驕傲。而從“司機們”那兒,你別的什么話都能聽到,就是聽不到這一句。
16.控制錯覺 你實際控制的少于你以為的
控制錯覺是指: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向。這是詹金斯和沃德兩位研究人員在1965年發(fā)現(xiàn)的
你控制了你的生活嗎?你實際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為的要少。你別以為自己是那個淡泊地克制自己的馬爾克·奧萊爾,你更像是那個戴紅帽子的男人。因此,請你將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響的少量東西——堅定不移地只關(guān)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聽之任之吧。
17.激勵過敏傾向 你為什么不該按實際開銷付錢給你的律師
它先是說明了一個平庸的事實:人們會對激勵機制做出反應。這不奇怪。人都會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令人吃驚的是兩個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勵加入游戲或改變了激勵,人們就會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第二,人們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后的目的做出反應。
好的激勵機制會將目的和激勵聯(lián)系起來。舉個例子:在古羅馬,當一座橋竣工通行時,工程師必須站在橋拱下。這種機制相當好,會鞭策工程師將橋建得足夠穩(wěn)固。相反,差的激勵機制則與目的不符,甚至有損目的。所以,一般來說,對一本書的審查會讓書的內(nèi)容更好;而銀行職員,如果他們每簽署一份貸款合同就能得到錢,那么他們就會堆積很多糟糕的貸款文件。
請小心激勵過敏傾向。如果你對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請你想想,那后面隱藏著什么激勵機制。我保證,你可以這樣解釋90%的行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礙或惡意最多占到10%。
18.回歸均值 醫(yī)生、顧問、教練及心理治療師的作用令人懷疑
假定你正在經(jīng)歷一次破紀錄的嚴寒,接下來的幾天氣溫就極有可能回升——朝著月度均值的方向。每逢酷暑、干旱和雨季時也是這樣,氣候會圍繞一個均值波動。這同樣適用于慢性疼痛、高爾夫球成績、股市業(yè)績、戀愛運氣、主觀舒適感、職場成功、考試分數(shù)等??傊?,劇烈的背痛很有可能不用找心理治療師也會減弱;高爾夫球成績不用額外上課也會重新變好;那位投資顧問的表現(xiàn)不用跳“雨舞”也會移向均值。
結(jié)論:當你聽到諸如“我病了,去看醫(yī)生,現(xiàn)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醫(yī)生幫助了我”或“這一年公司業(yè)績很糟糕,我們請了個顧問回來,現(xiàn)在業(yè)績恢復正常了”的話時,很有可能就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劇 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
公地的真實意義是一處公共場所,希望通過教育、啟蒙、信息宣傳、呼吁“社會責任感”、教皇訓諭或搖滾明星的布道從根本上解決公地悲劇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真想解決公地問題,只有兩種可能: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
凡好處歸個人而成本由集體承擔的地方,就潛伏著公地悲?。憾趸嫉呐欧艧o度、亂砍濫伐樹木、水污染、灌溉無節(jié)制、無線頻率的過度使用、公用廁所的臟亂差,太空垃圾不回收、“大而不倒”的銀行等。
公地悲劇本是亞當·斯密的“無形的手”的對立面。特殊情形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并不能指向最佳效果——而是恰恰相反。
自然,有些人會特別重視他們的行為對人類和經(jīng)濟體系的影響,但在這種自我負責基礎(chǔ)上制定政策是盲目的,我們不可以指望人類的道德理性。厄普頓·辛克萊說得一針見血:“如果某人的收入取決于不理解某事,要讓他理解就會很難。”
簡言之,只有上述兩種解決方法: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對于無法私有化的東西,如臭氧層、海洋、衛(wèi)星運行軌道等,必須加強管理。
20.結(jié)果偏誤 切勿以結(jié)果判斷決定
請你切勿以結(jié)果判斷決定。結(jié)果差并不一定意味著當時所作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細研究一下這樣作決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或者為一個也許是純屬偶然地獲得成功的決定感到慶幸。這個決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嗎?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這樣做,哪怕上回的結(jié)果很糟。
21.選擇的悖論 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有所選擇是將我們與計劃經(jīng)濟和石器時代區(qū)分開的東西。是的,有所選擇令人幸福。但這也有一個“度”,過多的選擇會降低生活質(zhì)量。專業(yè)術(shù)語稱之為選擇的悖論。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不滿指南》一書里說明了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有三:第一,選擇范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
第二,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作出更差的決定。你要是去問年輕人,他們選擇生活伴侶的標準是什么,他們會列出所有令人尊敬的特性:智慧、善于溝通和交流、善良、善解人意、風趣和好身材。可在選擇時他們果真考慮了這些標準嗎?從前,在一座不大不小的村莊里,年輕小伙子約有20個潛在的同齡女性可供選擇。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他上學時就認識,因此也很了解。而今天,在網(wǎng)絡(luò)約會的時代,他有數(shù)百萬名潛在的女性伴侶可供選擇。選擇如此之多,男性的大腦干脆就將各種復雜情況濃縮成一個唯一的標準——好身材。你對此可能很熟悉,甚至可能親身體驗過。
第三,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不滿。你如何能夠保證從200個選項中作出完美的選擇?答案是:你不能。選擇越多,你在選擇后就越?jīng)]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滿。
請你在端詳面前的選項之前,仔細考慮你想要什么。請你寫下你的標準,并務必遵守它們。你要明白,你永遠作不出完美的選擇。要想作出在事后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因為事情的發(fā)展永遠有無數(shù)種可能性。你就滿足于一個適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侶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適合你嗎?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情況恰恰相反: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討喜偏誤 你行為不理性,是因為你想討別人喜歡
討喜偏誤很容易理解,可我們卻一再犯這個錯誤。它是指:某人越討喜,我們就越傾向于從這個人那兒買東西或者幫助他。
什么叫討喜?科學家列出了一系列因素。我們會覺得一個人討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個性和興趣上與我們相似;(3)他覺得我們討人喜歡。
你在判斷一筆生意時應該堅持不受賣方影響。請你不要考慮他,更好的辦法是:請你想象他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家伙。
23.稟賦效應 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
一輛寶馬車正在二手車商的停車場上閃閃發(fā)光。雖然它已經(jīng)行駛了一些里程,但看起來完好無損。我只是覺得5萬歐元貴得離譜。我對二手車稍有了解,在我眼里它最多值4萬歐元??少u方不讓步。當他一星期后打電話給我,說我可以以4萬歐元的價格買到那輛車時,我當場同意了。第二天我在一家加油站停車加油。加油站老板與我搭訕,要用53000歐元買我的車。我謝絕了。直到開車回家時我才認識到,我的行為多么不理智。某種在我眼里最多值4萬歐元的東西,轉(zhuǎn)到我手里后,價值一下子就超過了53000歐元——否則我就會馬上賣掉它。這背后的思維錯誤是:稟賦效應。我們感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我們沒有擁有的更有價值。換句話說:當我們出售某物時,我們要求的錢多于我們自己愿意為它支付的錢。
你應聘一份工作卻沒有成功,你會很失望。如果你知道,你一直堅持到了最終環(huán)節(jié),然后被拒絕了,你的失望還要大得多——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你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其他的一切都無關(guān)緊要。結(jié)論: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請將你擁有的視作“宇宙”臨時留給你的某種東西。要知道你擁有的一切隨時又會被拿走。
24.奇跡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不可思議的意外事件就是雖然少見但完全可能發(fā)生的事件。它們的發(fā)生沒什么可吃驚的,如果它們從不發(fā)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團體迷思 共識為什么有可能是危險的
你曾經(jīng)在某次會議上克制自己,沒有說出你的意見嗎?肯定有過。你一言不發(fā),點頭同意種種動議,畢竟你不想做個(永遠的)“搗蛋鬼”。另外你對你的異議也許也沒有把握,其他人也不傻啊,他們?nèi)家庖娨恢?,那就不吭聲吧。如果人人都這樣做,就會出現(xiàn)團體迷思: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決定,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是不正確的共識,從而作出他們每個人在正常情形下都會拒絕的決定。團體迷思是從眾心理的一種特殊情況,我們在之前的一章里已經(jīng)探討過從眾心理這一思維錯誤。
如果你是一個智囊團的成員,無論何時,你都要講出你的看法——哪怕這看法不是很中聽。你要仔細考慮沒有講出的意見,必要時要甘冒被隔離在溫暖團體之外的風險。如果你領(lǐng)導著一支團隊,請你指定某人唱反調(diào)。他將不是團隊里最受歡迎的人,但也許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視概率偏誤 累計獎金為什么會越來越多
這表明:我們是對一件事的預期強度做出反應(累計獎金的多少及電壓的強度),而不是對它的概率。換個說法:我們?nèi)鄙賹Ω怕实闹庇X理解。我們很難區(qū)分各種風險,除非風險為零。由于我們不能直覺地理解風險,我們必須計算。在概率公開的地方——像彩票——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風險很難估計,但又是躲也躲不過的。
27.零風險偏誤 你為什么會為零風險支付過多
假設(shè)你必須玩俄羅斯輪盤賭。你的左輪手槍的槍膛里可以裝進6發(fā)子彈。你像轉(zhuǎn)動抽彩輪盤一樣轉(zhuǎn)動你的槍膛,拿槍口抵著你的額頭,扣下扳機。第一個問題:假如你知道槍膛里有4顆子彈,你愿意付多少錢,來將4顆子彈中的兩顆從槍膛里取走?第二個問題:假如你知道槍膛里只有一顆子彈,你愿意為取走這顆子彈支付多少錢?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是明擺著的:第二種情況下你愿意支付更多,因為那樣一來死亡的風險就降到了0。如果單純看死亡概率降低的幅度,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第一種情況下你將死亡概率降低了1/3,而第二種情況下降低了1/6。因此看起來第一種情況對你應該更有利,但某種東西在驅(qū)使我們過高地評價零風險。
風險越大,其中包含的感情成分越多,降低風險對我們的安慰就越小。芝加哥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證明了,不管風險是99%還是1%,人類都同樣害怕有毒化學物的污染。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反應,但很常見。很顯然,我們只信任零風險。
我們常愿意投資過多的錢,就為了徹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風險。幾乎在所有情況下,人們本來都能更好地投資這筆錢,更顯著地降低另一種風險。人們把這種思維錯誤稱為零風險偏誤。
請你告別零風險的想象,學會懷著“沒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無論是你的積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誼、你的敵人,還是你的土地。請你滿足于至少有東西讓你保持相對穩(wěn)定并體驗自身的快樂。研究表明,無論是中了百萬彩票還是半身癱瘓都不會長期改變你的滿意程度。不管發(fā)生什么事,快樂的人照樣快樂,不快樂的人依舊不快樂。
28.稀少性謬誤 為什么餅干越少越好吃
我們的一個物品被人奪走了,我們就會認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這種反應在心理學里也稱為“羅密歐朱麗葉效應”:莎士比亞筆下兩個悲劇性青年男女的愛情因為被禁而更加強烈。這種反應不一定都是浪漫式的:在美國,學生派對的主要目的就是喝得爛醉如泥——因為法律禁止21歲以下的人喝酒。
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是喪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請你僅按價格和作用判斷一樣東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倫敦來的醫(yī)生”也想要它。
29.忽視基本概率 當你在懷俄明州聽到馬蹄聲、見到黑白條紋時……
精確描述誤導了我們,讓冷靜的目光偏離了統(tǒng)計真相。科學里稱這種思維錯誤為忽視基本概率。忽視基本概率是最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實踐中所有記者、經(jīng)濟學家和政治家都常犯這種錯誤
30.賭徒謬誤 為什么沒有一種平衡命運的力量
人們相信命運具有一種平衡力量。這就是常說的賭徒謬誤,但獨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一只球可以持續(xù)落在黑色上,無論之前它已經(jīng)落了多少次。
請你仔細觀看,看你面對的是否是獨立的事件——不過這主要存在于賭場、彩票和理論書籍里?,F(xiàn)實生活中這些事件大多有著相互聯(lián)系——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會影響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因此請你忘記命運的平衡力量(除了回歸均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