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系;
2.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3.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
常見問題:父母常常不認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樣覺得。”
“你是因為累了,才這么說。”
“你沒必要這么難過。”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受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我問自己:“假設我就是那個感覺累或者熱或者無聊的孩子,希望讓那個我的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會是什么樣?……”
練習:
1.孩子:我不喜歡弟弟/妹妹。
家長:(否定感受)___
2.孩子:我的生日宴會沒意思。(之前你為孩子的生日宴會費了很多心思)
家長:(否定感受)___
3.孩子:我不想再戴這爛牙套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醫怎么說呢!
家長:(否定感受)___
4.孩子:我討厭新來的教練!只不過就遲到了兩分鐘,他就不讓我參加練習了。
家長:(否定感受)___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四個技巧:
1.全神貫注地傾聽。(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會讓孩子感到氣餒。如果家長能真正地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當孩子被提問,責怪,建議的時候,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想問題。以關心的態度,使用“哦……”“嗯……”等這樣簡單的話來回應孩子。孩子就能在敘述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從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3.說出他們的感受。(奇怪的是,我們越是想讓孩子擺脫不好的感受,不管我們的態度多好,孩子也只會越難過。父母通常不會這么做,是因為擔心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更難過。其實相反,孩子聽到這些話時,心里會感到安慰,會感受到有人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當孩子想要一樣我們沒有的東西的時候,家長往往給孩子解釋為什么沒有。但常常是我們越解釋,孩子越不聽。有時候,孩子對某種東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們就能比較容易接受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