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的《騰訊傳》讓我顛覆了馬化騰和騰訊公司的印象。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認為騰訊就是靠山寨其他人的成果起家的。沒錯,根據這本書所介紹,連QQ秀也是抄的韓國某網站。但是,他們不僅僅是抄而已,如果只是照搬,為什么那些被騰訊抄的軟件項目會慢慢地被人遺忘?
我在書中讀到騰訊人的一種精神,實事求是,堅持的精神。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互聯網的崛起是依靠門戶網站逐漸壯大的,但是騰訊的起步不是靠門戶網站,而是靠著現在那款家喻戶曉的軟件發展起來的。
馬化騰是做尋呼機業務出身,他看到了國外名為ICQ的軟件可以用于尋呼機業務的點點前景。因為國情的原因,ICQ在國外并沒有受到重視,當時國內雖然已經有幾個公司做了漢化,但對他們來說好像也只是拿來練手的項目。
馬化騰原本以為他再介入為時已晚,沒想到其他公司給了他機會,他的團隊漢化ICQ的同時,又對軟件本身進行了優化以及本土改造,以適應中國人的需要和服務器的性能。OICQ軟件一經推出,注冊OICQ的人數就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幾年注冊用戶就超過了一億。
在我們現在看來,有了大量用戶群體干什么都能成,但在當時卻不是這樣。雖然用戶與日俱增,騰訊卻經歷了幾次危機,對方公司想收購,想讓馬化騰出讓股權,但馬化騰的堅持,讓騰訊活了下來。
不得不承認騰訊公司的想法很具有前瞻性,在公司內部,各個部門相對獨立,甚至產品的開發都不需要上級領導的認可,諸如QQ空間,微信這些都是各部門自行研發的,這樣的公司管理在當時只此一家。而且,在2000年騰訊就把QQ定位為“移動互聯時代的通信工具”,“很顯然,這是一個超前了至少10年的‘自我期許’。”
我對當時國家壟斷企業的橫行霸道憤怒不已。為了分一杯羹,2005年7月,信息產業部下發通知,明確規定:“除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能夠在部分地區進行電腦到電話(PC to Phone)方式的網絡電話商用試驗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從事這項業務。”之后幾大運營商開始推出自己品牌的通訊軟件。
如果沒有諸如此類的所謂“政策”和強制打壓,微信業務會提前7年出現,而且,也許會是網易拔得頭籌。看到這里,我有些哀其不幸。
不過也正因為騰訊最初的“低調”和“不慍不火”,使得微軟輕視了騰訊,微軟對MSN中國市場的不重視以及錯誤的決策,讓騰訊在艱難困境中有了喘息的機會,一躍翻身,并把MSN中國市場的負責人招為己用,從此MSN機會不再。
只能說騰訊在成為巨頭前最艱難的時期過去了,之后騰訊還將遭遇大的災難。
QQ的游戲
騰訊又相繼推出各種鉆石會員,而“QQ農場”的“收購”則引領了一場全民種菜偷菜的熱潮。
騰訊從來沒有對外公布《QQ農場》的流量數據。
“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也許在很長的時間里,都不會被打破。”
騰訊手握龐大的用戶資源,可以輕而易舉將其對手擊敗。在之后的每一次競爭,騰訊再幾乎沒有失敗過,對用戶群體精準的需求定位,引進相對應的娛樂資源。在我看來,只要是時下稍熱門的娛樂動向,不管是大型游戲還是休閑游戲,或是跟身份標識有關的項目,只要騰訊引進了,就能引爆潮流。
騰訊對聯眾的擊殺就完全不同了,騰訊強悍的戰斗力,以及任宇昕團隊對流量和用戶資源的天才般的使用,引起了整個互聯網業界的震驚,幾乎每一個人都開始思考一個可怕的問題——如果哪一天,騰訊以同樣的戰術進入我的疆域,我能否抵抗?
2006年6月,馬化騰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志采訪時對此進行了描述:“我不盲目創新,微軟、谷歌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3Q大戰
騰訊壓根沒料到自己的抄襲作風所導致的四面樹敵會帶來一場互聯網的腥風血雨,中國互聯網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戰爭——3Q大戰。
對騰訊的不滿,歸結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壟斷平臺拒絕開放”。
雖然騰訊將360告上法庭并最終獲得勝訴,但騰訊所面對的輿論質疑卻不可忽視,甚至對騰訊是巨大的打擊;尤其是對于馬化騰本人,作為產品經理,這些質疑對他的打擊是致命的。
后來發生的種種變化將證明,在騰訊史上,3Q大戰的確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馬化騰的性格,他開始重新思考騰訊的平臺策略以及公共屬性,在外部溝通上,他也漸漸變得柔軟和開放。
在戰爭之后騰訊的12周年慶典那天,馬化騰寫下的那封名為“打開未來之門”的郵件,讓我看到了他作為騰訊元老的大局觀,站在他的立場上想這個問題,我不得不為之折服。
也許有人認為,騰訊公司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挑戰。但我想說的是,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會從外部襲來。……過去,我們總在思考什么是對的。但是現在,我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認同的。過去,我們在追求用戶價值的同時,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現在,我們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對公眾、對行業、對未來的敬畏。
微信
09年左右開啟的瘋狂互聯網時代講求的是迅速。新浪微博悄然而生而迅速壯大讓騰訊措手不及,即便是擁有龐大用戶資源的騰訊也沒能在微博領域分一杯羹。僅僅比新浪晚了八個月的騰訊微博,在馬化騰本人動用了身邊人脈資源的情況下也只能以夭折告終。
人們都在思考或是觀望,什么樣的產品才能與微博分庭抗禮。這時,一直默默無聞的郵件產品經理張小龍成了騰訊的英雄。
他對產品的極簡理念,追求用戶至上的客戶體驗,開發了微信軟件,并擊敗了同期的米聊,一舉成名。其后QQ的用戶導入,公眾號的設計,微信支付平臺的搭建,讓微信日漸成為人們手機中不可或缺的應用軟件;搶紅包活動甚至成了新年狂歡的一種新的形式。
其后,騰訊與阿里巴巴開展了一連串瘋狂的并購,“經過這一輪的封殺與合縱連橫,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從群雄并立的春秋時代進入了寡頭統治的戰國時代,甚至可以說,進入了以騰訊和阿里為盟主的G2時代。”
手機QQ
與此同時,手機QQ也在尋找新的機遇。分類的空間相冊,各種直播平臺,影視,動漫,閱讀等等功能的設計,手機QQ從內容承載和娛樂社交兩方面下手,隨后又加入教育,場景話通信,讓手機QQ與微信的關系越來越明朗。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這樣描述: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結尾
馬化騰在致合作伙伴的信中所列出的7個“灰度”概念,讓我對他的做事風格更為敬佩。
沒有任何人和企業的成功得之于偶然或者是純粹的運氣。為什么這本書顛覆了我對騰訊的印象?因為我一直認為騰訊就是抄抄抄,四處抄襲其他企業趨于上升期的產品,但是借用書中的一句話,把抄襲做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我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的一種方式吧。
互聯網變幻莫測,誰也不知道明年,下個月,明天,甚至下一秒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