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手段各式各樣,但大部分的評價僅僅是在信息技術課堂之上,而對于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整體評價還是有不足之處。網絡架構之下的便捷平臺,能在很短時段內,讓學生供應自評和互評反饋得來的信息,同時獲取這一反饋結果。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分析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評價存在的問題,解析了擬定的評價流程,并完善接續的實施細節。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評價策略 具體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1
對學生既有的學習狀態進行精準評判,漸漸成為教師應注重的授課策略。若缺失可用的評判機制,學生就會畏難平日的學習,也缺失了更深層級的認知熱情。信息技術獨有的科目特性,凸顯了授課時段的評價價值。應當注重這個范疇內的積極評價,讓學生體悟出現有的缺陷,并接納最優的改進建議。
1 概要的評價指引
信息技術關涉的評價流程,若單純為了成績的提高,就缺失了本來的評價意義,也不能凸顯出激勵價值。網絡框架之下的評價平臺,應能記下這一時段的認知水準,讓學生查驗,能夠明辨現有的認知狀態。
學生查驗了網絡評價得來的結果能化解如下疑難:未來時段的認知中,應擬定出何種目標?本節課特有的擬定目標,應達到哪種層級的水準?怎樣著力去變更既有的認知缺陷?經由縱橫向這樣的比對,學生應能明辨總的進展走向。因此,信息課堂預設的評價,能協助學生去增添信心,激發對更深層級的認知愿望。
2 擬定評價途徑
信息課程依托著的評價環節,不僅注重既有的根本知識、技術運用關涉的技能,還應注重銜接著的認知流程、學生通常采納的認知心態。擬定出來的評價框架,可以分出如下欄目:觀察及發覺新穎的疑難點、自主去查驗并探究、參與協同及互通、積極協助小組以內的學生、認知心態的變更。這樣多層級架構下的評價體系,能讓學生得知:信息課程固有的基礎水準是有待提升的;除此以外,深層級的心態情感、過程特性的認知方式,都應注重提升。
真正地去評判以前,應當預設完備的指標。把擬定好的各類指標與班內學生分享,確保評價得來的結論是公正的,確保這一流程應有的客觀特性。評判終結以后,應隨時搜集得來反饋信息,歸整并呈現這一結論。這樣做,學生就能隨時辨識認知中的弊病。
3 多樣的新穎方式
授課流程之內,學生創設出來的信息作品帶有多樣的表征。信息技術關涉的科目展示包含細分出來的操作、制備好的某一文件、有著變換特性的電腦效果。為此,對應著的評判方式,也應凸顯出多樣的傾向。通常采納的評判方式包含隨時查驗及評價、制備好的作品評判、檔案特有的評價。綜合架構下的評價流程,都被劃歸進這一系統以內。
3.1 隨時予以評價
課堂進展中,可以對既有的認知進程隨時查驗并點評。授課時段中的這種點評應側重發覺帶有鼓勵價值的、能促動進步的特有細節。例如,小組協同去創設某一作品,學生能幫助這一小組以內的其他學生;掌握了總架構下的輸入法,能端正打字姿態。鼓勵的評價,能增添原有的師生信任,使學生確認對這一科目的認知興趣。
對隨時搜集來的文件作品,可以經由歸整,創設后續的評判網絡。學生經由搜索,登錄擬定好的某賬號,就能尋找出傳遞上來的作品。學生也可經由這一途徑,互通創設的文件,對網絡以內的其他文件妥善予以點評。設定某一期限,教師對存留著的這些作品,也應予以點評。
3.2 對創設作品的評判
學生接納了科目的知識,經由累積及消化,創設了帶有新穎特性的文件創作。這樣的創作,折射著真實情形以下的應用技能、學生對這一科目的認知情感。對這些文件,也應予以評判。整體架構之下的這種評價,包含自主制備出來的屏保程序、供應瀏覽的畫面、錄制得來的電腦曲目。經由這種評價,能明辨應用架構下的整體水準。
應當接納全局范疇內的評價觀念,在評判流程中,教師凸顯出主導位置。通過細節特性的自評及反思,學生解析了既有的優勢及弊病;通過后續時段的互評,促動了彼此學習。例如,互評流程中,可以欣賞創設出來的各類文件。如某一屏保預設了連續特性的動畫畫面,但細分出來的每張畫面,缺失了應有的連貫,這時,應當解析深層級的漏洞成因,在平日的畫面制備中,妥善避免這一漏洞。
3.3 整合多重途徑
帶有靈活特性的評價途徑,包含慣常采納的自評、學習組以內的互評、課堂終結時段內的教師評價。多角度架構之下的課程評價,凸顯出客觀的優勢,評價得來的結果帶有全面的特性。經過彼此互評,學生原初的角色被更替,這也添加了厚重的認知氛圍。
例如,擬定好的自評項目,可以分出8個細化以后的項目,對細分出來的每種指標,都設定對應著的星級。若能獲取高層級的星級,則表征著學生既有的應用水準升高,還可預備出多樣獎品,讓獲取高層級分數的學生,能獲得對應著的某種獎勵。這樣做,學生就體悟出自主創造特有的趣味性,也提升了原有的協作認知。選出來的靈活指標,也不能缺失應有的指引。教師應謹慎把握總體態勢下的評價方向、關聯著的流程以及得來的結果,妥善指引學生。參考論文
4 結語
信息技術特有的科目指標,是提升實踐層級內的運用素質。為此,不僅應掌控硬件的建構及搭配,滿足本源的授課需求,更應著力去變更舊有的評價途徑,調研授課細節。授課時段的實效評價,應當吸納關聯科目的經驗,與此同時,用信息技術獨有的科目優勢,創設成效凸顯的評價氛圍,服務于平日以內的信息授課。
(鹽瀆實驗學校,江蘇 鹽城 224000)
參考文獻:
[1]武晶晶.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分析及教學建議[J].教育探索,2012(7).
[2]周理剛.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效評價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09(5
).參考資料http://zimeitichuangzuo.com/index.php?c=show&id=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