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明天開始端午小長假。想想應該是特別輕松的心情,卻莫名地難過起來。刷了一通朋友圈,依然戀無可戀。罷了,還是給自己找點正經事做吧。
于是想著把這一周的閱讀做個小結,算是開啟一段新的閱讀旅程。
其實這一周的閱讀有點偷懶,我是邊聽邊讀完成的。這一周讀的書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書是N年前買的,因為據說它很經典,對學習閱讀很有幫助。然而入手之后只是大略翻翻,囫圇吞棗,就再沒興趣了。
這是一本典型的工具書,主要講了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分析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每個層次目的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第二個內容講不同讀物的閱讀方法,比如如何閱讀實用性的書、如何閱讀想象文學、如何閱讀故事戲劇和詩,如何閱讀歷史書,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如何閱讀哲學書,如何閱讀社會科學等。
事實上,我們平常的閱讀隨意性很大,并沒有強烈的意識去分析讀物和閱讀本身,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讀了這本書,對如何看待我們的閱讀,以及如何開展我們的閱讀確實有幫助。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典型的工具書。工具書,它的作用就在于給你一根拐杖,它提出的觀點你認可嗎?它提出的方法你認同嗎?如果是的話那就去試試。如此簡單。至于所獲多少,一方面取決于各人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又取決于各人的踐行。讀這樣的書,我以為翻翻目錄理清觀點,再重點搞清楚幾個概念及做法就可以了。
對照自己來看,就四個閱讀層次而言,平時也在嘗試,只是不那么清晰,不那么突出而已。前段時間集中讀的歷史書,《中國通史》、《中國大歷史》、《帝國的惆悵》等,可以看作主體性閱讀。
對于本書作者的表達方式,我只能說敬而遠之。本來簡單明了的事情在作者的描述下變得繁雜,也許是浮躁如我還不能領會那樣的表達藝術,或者,西方語言的本就與中文的表達方式不同?閱讀群里有的同學說沒有耐心讀下去,我以為不是讀者的緣故,更大的責任倒在于作者的語言。
不管怎樣,在閱讀群里每天花十來分鐘翻閱整理好的干貨,確實要輕松很多,而且每天打卡也會帶來一種成就感。作為擴展閱讀領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對于提綱挈領地掌握書本的精髓也有幫助。但是,如果說遇到真正需要品味的書,需要在字里行間領略文字的美妙,那么這樣的閱讀就實在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