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和《見字如面》兩檔節目從開播到現在一直備受關注,新穎的形式,富有文化底蘊的內容,迅速引發大眾的關注。就自己觀看節目的感受而言,兩檔節目都是以聲音的形式再現文字中的美好,并不斷地去探尋生命的意義,讓觀者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中獲得不同的體悟。
近幾年來一直都有許多文化綜藝節目在涌現,從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到央視的《漢字聽寫大會》到北京衛視的《傳承者》再到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和《見字如面》。自己也一直在關注這些文化節目。
只是,這幾年在觀看這些節目的時候,心里略微有些失落和遺憾,許是因為自己總覺得這些古老的精粹并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節目似乎還停留在一個比較高的地方,沒有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好像還缺少一種方式讓大家主動去走進這些文化。其實這也是為什么我會對這兩檔節目始終心懷敬意,因為他們的創新找到了文化傳播的新樣式,因為他們以文化人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將這些優秀的東西真正帶到了我們的生活里。用聲音在我們耳邊訴說,而讓我們愿意傾聽。
兩檔同樣精致的節目,用自己的方式在傳遞文化,有共通之處,亦有獨屬于自己的特殊之處。我們知道兩檔節目都是第一季,在國內初創總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我更希望大家可以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兩檔節目,其中的不足,就都放在我們的包容里吧。希望兩檔節目可以在一路前行中,延續這份傳承。
用心發聲:一個人,一段文
在《朗讀者》開播之際,董卿就已經闡明了節目的宗旨: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每個被邀請的嘉賓都有一段背后的故事,有關愛,有關思念,有關堅持,有關奉獻……所有故事在那一刻地深情訴說,打動了我們。那一刻的共鳴除了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也許,其中還包含著對自己的一份思考。
而《見字如面》亦是如此,往事經年,回憶濃成詩篇,揉碎了的思念,都化成紛飛的箋。那一行行未干的墨跡被淚水暈染開來,泛黃的紙上是濃濃的深情。杜甫曾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是在安史之亂的動亂時期,他與妻兒分離,杳無音信時,最濃的思念吧。后來在家中偶然翻閱到一本《革命家家書選》讀著讀著淚水就落下了,那一刻我突然讀懂了杜甫的那句詩,讀懂了他對親人的牽掛。那日容若”撥燈書盡紅箋”,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在那漆黑的夜里,淚水沖淡了信紙色,這份思念又是遙寄給誰?在看這檔節目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聯想到前人往事,和臺上讀信的人一樣,我們深陷在這段情懷中不可自拔。
兩檔節目最大的共通之處,是將聲音作為表現形式,而文字是最好的依托內容。《朗讀者》和《見字如面》都將主題回歸到了一點,不論他們邀請的人是怎樣的身份,他們都是人,都有人最真實的情感,他們講述的也是人的故事。也正是因為這份真實才讓節目如此深入人心,讓所有的詩篇都流淌在我們心間。
舞臺布景,細微之處更動人
《朗讀者》是由一面書墻為背景的,每到人物出場時,臺上燈光會呈放射狀,淡藍或昏黃的燈光烘托出溫馨的舞臺氣氛。而臺下的觀眾坐在弧形的看臺上,和圓形的舞臺兩相映襯。一個圓形的演播廳無形中就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份溫情。再到董卿坐在房中,桌上擺著兩杯清茶,和嘉賓以老友談話的方式,一步步推進主題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是舒心。而嘉賓朗誦文章時契合的熒幕背景,木色的桌椅,復古的燈盞,或是一盆水仙,這些道具讓我們看到了她們策劃的用心。開頭的鋼琴曲,結尾的民謠,在輕柔的樂曲中結束節目,這份巧思實屬不易。
《見字如面》的舞臺選用的是紅磚藝術館,
美術館的建筑設計與周邊土地相結合、在原有環境中生長,采用紅色磚塊作為基本元素,輔以部分建筑上青磚的使用,打造出一座配備有當代山水庭院的園林式美術館。以這樣的一個本身就具有原始和古樸意味的場地作為背景,更是契合了《見字如面》這檔節目的立意。
而與《朗讀者》明亮的空間視覺不同,《見字如面》強調一種暗,強調一種歲月的感覺。所以當嘉賓上臺讀信時,周圍是暗的,只有他們和背后“見字如面”的布景。周圍的觀眾圍坐在一起時,這讓我想到了《百家講壇》開播之初,觀眾也是這樣圍在講師身邊,和講師是沒有距離的,大家圍坐在一起更添一種親密感。自然融入到他們聲音中演繹的歲月。“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節目主題曲的演唱帶著淡淡的回憶的感傷,絲絲縷縷纏繞我們心間,有種悵然若失的惋惜。以一首歌貫穿節目始終,這也是他們的匠心獨到之處。
兩檔節目,都勝在細節的真實。有時候我們觀看一檔節目可以從細微之處去觀察。在那些細節里,我們可以更多的感受到他們的用心。
美中不足,等待更好的你
《見字如面》第一季已經結束,一期一期看下來, 有時覺得在讀信開始前主持人可能更急切了些,相比于董卿的層層推進,嘉賓的娓娓道來,《見字如面》的這一段可能略有不足。而讀信結束后進入下一封信也缺少了一些銜接。希望下一季的《見字如面》對每一封信的點評能夠更加細致深入,在讀后也能有一些探討。在過去的歲月里,每一份留下來的家書,都是值得我們珍視。同時也希望下一季的《見字如面》可以有更多的展現形式,在讀信之外,可以穿插古典藝術的展現。那樣的《見字如面》會有更大的感染力吧。
琦君的《愛與孤獨》中有一段話,我想這也許可以成為《見字如面》的另一種注解:
“身為中國人,若因懶于作書,而放棄了這份最溫暖的享受,實在太可惜了。盡管在此忙碌快節奏的工商業社會中,有電話錄音可以代替筆,可是筆墨文字所傳遞的靈犀一點,意味情趣與“聞其聲如見其人”的電化工具究竟不同。古人說“書信是千里面目”,并不一定指書中文筆之美、書法之工,也是指的那份親切感。不然的話,為什么舊時代的人寫信,一開頭都要說“如握”“如晤”,“奉書快如覿面”呢?自從來到歐洲,和朋友親人都離得那么遠,萬里來鴻,更是珍貴。”
美中不足的,其實亦是對于當下的我們來說,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們習慣于放下紙筆,選擇電子化的打字閱讀,每當這時候其實就有一些古老珍貴的東西在流失。就像張悅然所說“我們并不刻意再回到那個時代,只是比起隨時被刪除的電子郵件,140字的微博,符號化的短信來,書信無疑代表著更鄭重其事的時代,同時也是更落子無悔的情感。”我想每個人應該都希望收到一份獨家定制的祝福吧,而不是群發的短信或是郵件。所以,在期待更好的《見字如面》回歸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期待更好的自己的到來,也許用心寫下一封書信,寄給遠方的她,用心編輯一條短信,發送給身邊的他。在這份用心之下,人與人之間多的又何止是一份溫暖感動。
其實,每個看這兩檔節目的觀眾,應該都會有欣慰之感吧。——是的,好久不見了,終于等到你們的到來。也許,在當今社會,策劃一檔節目,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同樣應該重視節目的社會意義。既然是文藝工作者,我想注重社會責任感應該也是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吧,既然到最后都是為了人民,是人民的藝術,那何不從一開始就從人民的角度出發。
如今兩股清流在文化市場中獨樹一幟,在他們傳播優秀文化的同時,希望能有更多精致的節目出現,來傳承中國文化,傳承中國精神。涓涓細流亦能匯聚成浩渺之江海,希望有一天文化傳承能夠真正印刻在每個人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