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中有這樣一群女星,她們有著高顏值,還自帶辨識度,然而為了追求完美去整容,結果失去了最初的個性,甚至弄巧成拙。
張檬曾是《美人心計》中的最美衛夫子,飾演內地版《天龍八部》的王語嫣,白衣飄飄一臉的清純,她一直是內地清純系的小花旦。
可如今再次出席活動的她,整容后被網友吐槽臉部僵硬,連做表情都吃力。
我們不知道整容到底是不是娛樂圈的游戲規則,可是如此把自己打造“完美”,反而失去了很有辯識度的一張臉。
再眼觀上季超級女生的一位參賽者,花了八年時間整成了跟范冰冰有90%的相似度。
我們且不討論她整容的這八年來動了多少刀子忍了多久的痛,只因為太像范冰冰,任憑以后想如何上位,她恐怕也只能站在范冰冰的裙角下,被大多數的人貼上“只是長的像范冰冰”的標簽。
而她所付出的一切,將會被大眾抹殺掉。
當然,不僅僅是明星,現在的很多人,習慣了在周圍環境事物的引導下,循規蹈矩。
他們總是那么害怕和別人成為不同的人,他們總是渴望自己與別人取得一致,他們總是很難保持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卻為了不被別人貼上不合群的標簽而去迎合周圍。
他們總是被越來越多的信息去填滿自己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塊血肉,每一條血管,暗地里不斷被教導,被牽引,被同化,于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迷失的心安理得,失敗的有理有據。
為什么現在有那么多人任由自己的夢想消逝破滅?
因為大多數人都活在“應該”的世俗標準里。
“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應該做什么樣的事”,“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他們生活中受到太多的限制,昨日的堅強和今天的牽強,曾經最鄙視的現象如今也做的毫不勉強。
一個大一的學妹曾經跟我哭訴,她說她們宿舍的人沒有以前那樣那么喜歡她了。
我問其原因,她說以前還好,平時去哪干什么都是一起,后來我覺得不想那么頹廢,就加入了一個早讀會,至少比起每天待在宿舍里追劇聊天刷朋友圈好的多。
我也曾勸她們,鼓勵她們去參加一些活動,不要每天總是把日子過的那么單調茍且,結果她們的回答讓我瞠目結舌,我的舍友說,上大學本來就是這樣,你看看人家不也是過的跟我們一樣,干嘛把精力放在有的沒的事上。
我很理解這位同學的心情,因為現在的學生都已經被大學本來應該該吃吃該喝喝的瀟灑日子給同化了。
她們不曾覺得自己上課玩手機沒什么,反正別人也這樣,也不覺得逃課去泡吧打游戲沒什么不妥,你看網吧里密密麻麻坐著的都是打游戲的人。
因為司空見慣,所以他們的生活已經被定型。而恰恰像她這種極少數不想大學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下去的人顯得格格不入。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在大多數人眼里都覺得和大多的正常孩子不同。
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映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甚至還遭遇到了退學的命運。
可他并沒有因為這些而想要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規規矩矩坐在課桌前上課才是好學生,不然,后來的不會成為相對論的創立者,也不會是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
所以我們何必要讓世界上那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所控制呢?
看到身邊的姑娘都開始嫁人了,自己也著急著再不結婚就真的老了,看到別人自拍發朋友圈自己也趕快跟著做來刷自己的存在感。
可是,誰規定自己25歲前要把自己嫁掉才算幸福,誰說朋友之間的友誼要靠刷朋友圈來維持。我們應該和別人有著不同的追求,熱愛不同的生活。
想瘦就去減肥,想長肌肉就去健美,想考北大清華就好好學習,想她就去追。
肥肉不會自己飛走肌肉也不會憑白長出,知識不會通過藍牙傳輸到你腦里,你喜歡的人也不會毫無緣由地愛上你。
我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要做什么事,而不是被這個世界同化的一點光彩都沒有。
愿我們有膽量在雞群中當一只站的挺直的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