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傳習錄》(18)十九
傳習錄十九
孟源性格自負,好招搖,愛名聲。王陽明經常教育他。有一次王陽明剛說完孟源,正巧旁邊另一個學生談自己最近學習所得,請王陽明指正。
孟源在一旁立馬插嘴嘲笑:“你只是撿了我過去學剩下的東西。”
王陽明轉而責備孟源:“你老毛病又犯了?!?/p>
孟源覺得沒面子,要狡辯。
王陽明說:“這就是你的病根。好比方丈的土地上種著大樹,雨露滋養,土壤肥沃,可只滋養了這一棵大樹。周圍種點糧食,卻被樹冠遮擋陽光,被樹根搶奪養料,所以糧食長不成。想種糧食,必須砍掉這樹,一點根不能留。不然你再怎么努力耕作也只是滋養這樹,無法收獲糧食?!?/p>
孟源始終關注的是從外部學到了什么知識,而王陽明關注的是內部“怎么”學到知識。向外獲得的是知識、信息,好比王陽明說的糧食。向內解決的是私心,就是孟源好招搖、好名聲的毛病,也就是干擾糧食生長的大樹——私心。對孟源來說,好招搖的私心不解決,知識學得再多,也僅僅是招搖的資本,聊天的談資,人不會有長進。
這一節也說明人的內心世界終歸會體現在言行上(孟源好招搖,他自己卻沒有覺察),現實生活中,人們總能通過言行發現別人的性格弱點,但是又氣憤別人不承認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弱點,也是同理。就是說人的內心和行為是統一的,即“知行合一”,關鍵問題在于人未必能認清自己的內心,所以王陽明強調運用“精一”的功夫,反觀自省。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一日,
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功夫請正。源從旁
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
先生曰:“爾病又發!”源色變,議擬欲有
所辨。
先生曰:“爾病又發!”因喻之曰:“此是
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
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只滋養得這個大
根。四傍縱要種些嘉谷,上面被此樹葉遮
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
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不
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