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本是物理學概念,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地球引力,砸向牛頓腦袋的萬有引力,使我們腳踏大地而不會飛向黑暗未知的太空。
生活中不乏各種力,簡單劃分一下,有動力、阻力和壓力,而他們不是孤零零的存在,而是可以互相轉(zhuǎn)換,尤其是動力,與阻力、壓力密不可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明一個人太過于安逸,便失去奮斗向上的進取之心。不說過去,就看現(xiàn)在,幾乎人人一部永遠在線的手機,眼球似乎都要被屏幕吸進去了,小孩打游戲、大人刷抖音,吃飯先讓手機“吃”,發(fā)個朋友圈曬曬.......這些都是表象,真正可怕的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失去積極力量的涌動,缺少想干事、干成事的沖動,沒有激情、待人麻木、傳染社會上的其他人。
昨天照例去健身,因為下雨的緣故,幾乎沒人在鍛煉,我又要包場了。前臺就1位接待人員,刷卡、換牌,面無表情、反應(yīng)遲鈍;上樓拉完器械,本想洗個澡,放了半天水都是溫的,算了,下雨天再感冒了,草草收拾回家。到了前臺,換回柜鎖,拿回健身卡,看著那服務(wù)員慘白木木的表情,好像客戶欠她1萬塊錢一樣,我一句話也不想多說,轉(zhuǎn)身走人,拜拜了您。
這說明,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組織,如果缺少活力,其中的個體就會死氣沉沉;而個體的無力感,同樣會傳染給其他人。
別人我們無法左右,對自己而言,卻是可以調(diào)適內(nèi)心的。《了凡四訓》中寫道,向內(nèi)求、向自己求,我想是對動力來自阻力與壓力的最好詮釋。
阻力來自外部,壓力是自己對外界的感受,而動力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具有強大韌性的一股精神源泉。寒門學子龐眾望,父親患有精神分裂癥、母親下肢殘疾,但是他沒有向困難屈服,自己在學習之余照顧家庭,考上清華大學,如今已快博士畢業(yè)。可以想象,在他的內(nèi)心曾經(jīng)也一直有一股多么強大的動力,而這種力量是生于其他家挺的孩子難以體會的,這并不說人人都要去經(jīng)受苦難。
職場中不也是這樣嗎?樹欲靜而風不止,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人,表面上客客氣氣,心里卻不知藏有多少心思。而如果就此沉淪,豈不正中一些人下懷?所以,還是要對一些人說一聲感謝,感謝他們?nèi)绱藢δ悖瑢覍抑圃熳枇Α⒆屇愀惺軌毫ΓM而產(chǎn)生了綿綿不絕的動力。
因為,人生沒有彩排,每一次抉擇,都是來自你的判斷,只有在冷靜之中才不會誤判,而冷靜來自持續(xù)的自我提升完善之中,來自不甘人后的動力之心(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