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雙十一,京東成交額1598億,而蘇寧易購卻只有148億,重頭都在電器類,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1998年,劉強東離職在中關村創業,租了個店面賣光磁產品,店名叫“京東多媒體”。
劉強東的策略也很簡單,靠低價快速獲取用戶,積累一定量后,就有了跟供應商議價的能力,然后再以更低價格繼續獲取用戶。如此干了3年,2001年,京東成為了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光磁產品代理商,幾乎壟斷了中關村80%的刻錄機份額。
2001年,因為光磁產品毛利率有限,在電器行業盈利較低,劉強東開始復制國美蘇寧的模式,從代理商轉型零售商,搞起了IT連鎖店,也是以低價橫掃市場,到2003年已經開了12家店。
2004年,正當事業風生水起的時候,非典掃了!很多門店被迫歇業,但也是“歪打正著”,劉強東開始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嘗試。最早的“京東商城”其實只是一個論壇,劉強東天天跑泡網上與買家互動,結果發現,網上訂單有時候比實體店賣的還起勁。
2005年,非典過后,劉強東沒有選擇擴張門店,而是徹底轉型做電商,將主要產品集中在3C和家電領域。
這個時候的劉強東力排眾議,展現了霸道總裁的一面:因為線下門店是賺錢的,而電商基本都是燒錢,盈利遙遙無期。但他還是選擇放棄線下門店,而主打電商。
2007年,京東剛融到1000萬美元,劉強東就做了一個重大戰略決策。
用劉強東的話講,自己每天會看用戶評價,而當時用戶投訴個案中,有80%來自物流體驗。那就是自建物流體系,但是自建物流極其燒錢,當時不但投資人反對,連公司內部也覺得劉強東“這簡直是瘋了”。
劉強東再一次開啟霸道總裁模式,力排眾議堅持了下來,投資人反對,內部人反對,只為了給客戶提供最優質的體驗。可以想象一下劉強東當年的壓力有多大!
2008年,建立物流體系燒錢的原因,而在電商又還沒有達到盈利。導致京東因資金鏈問題差點倒閉,劉強東在一夜之間白了不少頭發!在如此壓力之下,他可以選擇放棄!從此一蹶不振!還可以再努力一把。
劉強東再一次開啟霸道總裁模式,力排眾議堅持,開始做全品類戰略,不但蘇寧、國美、沃爾瑪有的東西都要上,淘寶的東西也要上。而劉強東的的方式很簡單:不惜與巨頭“結怨”,以挑戰的方式完成布局!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價格戰了。
2009年京東在大家電行業幾乎拿不到貨,因國美蘇寧威脅家電品牌:敢給京東供貨,就從我門店撤出。所以電器行業都不敢給京東提供貨物。
2010年年末,京東主動對當時的圖書銷售老大當當網發起價格戰,當當4000萬元搞促銷,京東就掏出兩倍的錢迎戰。
2011年,與阿里正式開戰,當年5月,京東宣布棄用支付寶,同時收購網銀在線與之對抗,10月又屏蔽了阿里旗下的一淘網。
2012年的時候,京東主動挑起的與蘇寧價格戰,價格戰在微博之“慘烈”令人印象深刻。劉強東說,“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
2013年,建立物流體系提高購物體驗,做自營,掐住淘寶的軟肋,說我的東西是正品。瘋狂燒錢、不斷“挑事”,京東實在“樹敵”過多,各大電商巨頭還聯合“圍剿京東”。不過對此,劉強東依舊我行我素,用他自己的話講,“我創業之初幾乎沒錢都沒害怕,何懼今日?光腳不怕穿鞋的。”
最后的戰果也比較符合劉強東的預期:京東通過這一戰在商品品質、價格、物流等各方面教育了消費者,成功地把部分線下客戶拉到線上的京東商城。
京東為什么能夠起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長處,優勢所在!知道競爭對手的軟肋!從軟肋入手來占領市場!
拼多多抓住淘寶,京東沒有便宜三無貨的軟肋,而做起來了。
唯品會抓住品牌貴的軟肋,在網上購買高端品牌,不貴又高檔,而做起來了。
當當網抓住全面做書,在網上買書,而做起來了。
而蘇寧易購一直專注在線下電器,等到風口過后再來做電商,不斷地刷錢在運營廣告上,感覺就像是淘寶天貓的一個復制版,沒有什么特色!線下和線上都做,又讓它在價格上糾結!這就是導致它起不來的原因。
每一個商品,都有它的特色,長處所在,我們把它的長處發展到最好,體驗它唯一的優勢,才能夠讓客戶需要的時候想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