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行,《綠皮書》這部電影獲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影片三項大獎。對于奧斯卡最佳影片這個獎項來說,每年不管哪部電影獲得了它,都會引來不少爭議,《綠皮書》也是如此。獲獎的消息剛一公布,國內的網絡上便是一片“政治正確”的論調。《綠皮書》這部電影的獲獎,所謂的“政治正確”因素的確有,但并不是主要的。而且早在1990年的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有一部跟《綠皮書》極為相似的電影也獲得了最佳影片的獎項,那部電影名字叫《為黛西小姐開車》。
其實,像這種在由膚色所形成的的天然矛盾中尋求友情的電影幾乎每年都有,但為什么《綠皮書》仍然能獲得大部分的認可呢?答案就是他并不是單純的停留在“政治正確”的表面,而是向更深的地方探尋了一步。
在一般的同類型電影中,一般都是白種人飾演“高”的那一方,而其他膚色人種飾演“低”的那一方,在相處的過程中,雙方慢慢互相理解,最后成為摯友。而《綠皮書》則反其道而行之,在這里,白種人成了司機兼保鏢,黑人則成了高高在上的主人,那種構成主要戲劇沖突的天然矛盾還在,但雙方卻掉了一個個兒,這一下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而且本片有趣的地方在于,雖然主角托尼是個白人司機,但他卻是一個社會經驗豐富的家伙,有的是鬼心眼,還特別混不吝。在主要故事正式展開之前,托尼這個角色的性格便通過一些小細節表現了出來。在托尼接到謝利博士之前,他剛從兜里掏出煙準備抽,一看樂隊成員抽著比他還好的煙,便趕緊自來熟一樣的湊過去跟人蹭煙,而在謝利博士上車后,他的管家把行李拿到了路邊等著托尼往車上裝時,托尼就是不動,還跟管家互相瞪眼,逼得管家只能把行李一件件裝上車。雖然兩人同樣都是謝利博士的服務人員,但心態完全不一樣。在影片中背景時代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個黑人鋼琴家遇上這么一個刺兒頭的司機兼保鏢,有趣的故事肯定少不了。
果然,這一路上沒有故事,全是“事故”。托尼偷東西、打工作人員、襲警,而謝利博士也不簡單,教托尼寫信、在浴室被抓、一個電話就打給了司法部長等等,而兩個人也如所有這個題材的電影中的角色一樣,在旅途中互相理解,互相幫助,產生了一段真摯的友誼。這樣一看,這部電影似乎也沒什么新意,但它為什么卻能比其他同題材電影更受歡迎呢?原因就在于它在表現出了不同膚色的人“見自己,見他人”,還讓角色在這個過程中“見眾生”。
身為黑人鋼琴演奏家的謝利博士為什么要冒著身體和精神上的危險去美國南方做巡演?因為他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當時還很嚴重的種族歧視,他想通過一路巡演來向美國南方的白人們展示,黑人也可以是有文化的,高雅的,并不比白人差到那里去。正如樂隊成員對托尼說的那樣“因為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不得不說,謝利博士在這一點上確實有著超出他人的勇氣。要知道在當時的美國南方,種族歧視的氛圍相當嚴重,就在影片中故事發生的五年前,在南方的阿肯色州還爆發了“小石城事件”。
1957年秋,小石城中央中學首次招收了9名黑人學生,但卻遭到了種族隔離主義者的反對,阿肯色州州長Orval Faubus甚至出動了國民警衛隊封鎖學校,以阻止黑人學生進入學校。隨后,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下令101空降師前往該校,并且由聯邦接管了阿肯色州的國民警衛隊,最終,在軍隊的護送下,9名黑人學生順利進入小石城中央中學。
在影片中有這么一個細節,那就是謝利博士和托尼因為襲警被抓后,謝利博士給時任司法部長的羅伯特肯尼迪(也是時任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弟弟)后,當地警局的負責人在接到電話時才會說出“不,我也不希望驚動國民警衛隊”這句話。由此可見,當時的美國南方對黑人來說是多么的惡劣,而謝利博士在這一路上也遭遇了不少不合理的待遇,但他都忍了,他想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那些冥頑不靈的白人,但事實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
這次充滿戲劇性的旅程讓謝利博士意識到,勇氣有時候也可能是個笑話,那些長久以來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并不是一次偉大的殉道式的壯舉所能改變的。而與此同時,謝利博士也漸漸認識了自己,他不吃炸雞的堅持、高冷的態度、不愿意彈奏流行爵士等等其實根子上還是自己身為黑人的自卑。他想通過高雅的白人的生活方式就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受所有白人尊重的人,但事實讓他有了清醒的認識,他就是一個黑人,就該做身為黑人所做的事情,沒什么丟人的,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而啟發他認識到這些事情的,除了一路上遭遇的白眼,還有一直保護他的托尼。
在電影的最后,影片再一次出現一些反轉,讓謝利博士意識到,即使是在黑人哥們里,也有打他主意的壞蛋,而即使是在白人警察里,也有祝他圣誕快樂的好人。其實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我們很容易對某個群體產生固執和刻板的偏見,但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群體里都有好人和壞人,都有藝術家和小混混,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認同和喜歡自己,也不可能去喜歡所有人的思想和做法,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去理解,去尊重,而不是憑借刻板的印象去嘲諷去辱罵。
因此,我覺得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并不意外,因為奧斯卡畢竟是美國的一個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而本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里真正有競爭力的就是《羅馬》和《綠皮書》這兩部電影。在過去的2018年里,我們從各個方面都能了解到,美國社會正在發生著巨變,各個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都在增加,人們越來越不擅長去理解和傾聽,而是像特朗普總統一門心思修高墻一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因此我覺得,本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個時代的注解。
再來說說片中的兩位演員,飾演謝利博士的馬赫莎拉阿里和飾演托尼的維果莫滕森。憑借謝利博士這個角色,馬赫莎拉阿里第二次捧起了奧斯卡小金人獎杯,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的榮譽,我覺得毫無問題,因為在本片中,謝利博士這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主角托尼還有富有戲劇性,而阿里完美的詮釋了這個性格復雜角色。而至于沒有得獎的維果莫滕森,他在本片中的表演也十分精彩,舉手投足間把一個意大利裔美國“社會人兒”表現得淋漓盡致,都讓人忘了這個油頭滑腦的大叔竟然是當初帥破天際的人皇阿拉貢了。而且在本片中,托尼這個角色總是在不停地吃,維果莫滕森也毫不敷衍,不管吃什么都張大嘴猛嚼,讓人覺得他就算吃個三明治也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三明治,我們都知道,再好的演員拍戲也不可能一次就過,因此想想維果大叔在拍戲過程中要反復地吃那些食物還要每一次都吃得很香,真讓人心疼。
本片將于2019年3月1日在國內院線正式上映,希望到時大家都能走進電影院,在大銀幕上欣賞這部優秀的作品。
最后,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十分想吃肯德基全家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