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只是講述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去否定和抱怨當今社會的現狀,同時作為當今社會的一份子也認同存在即合理和知曉既然處于現狀就需要面對現狀,分享目的只在于或許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讓個人情緒有效控制。
之前我們我從書中得到,很多事情的原因并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
今天書中講到,人們天生就會產生情緒這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在看待情緒時,往往忽略現代與我們自己,至少有三種“加工物”,正把人的情緒重塑再早,扭曲成一個更可怕的事物。
這三種“加工物”分別是——預期感、悲觀天性、愛講故事。如果我們僅僅是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會為自己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今天先分享第一種,在之前的例子中,當我表達自我之后,對方的反應反而使我更加失落、不知所措,正是因為我期待“表達之后,對方會接受,不再憤怒,事情就會變好”,但是我們也知道,期待“只要...就會...”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就“預期感”而言,更詳細來講,是“對于自我認同的預期感”、“對于自我付出的預期感”。而在當今社會,這種自我認同感其實是更加匱乏的。
人作為群居動物,在一個群體里,我們的天性傾向于不被他人丟下,因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從眾心里。
在外國一個整人節目中,節目讓一群人站在電梯里,背對著電梯的門,當一個人走進電梯,發現大家都是背對門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而他也開始轉向與大家相同的方向,雖然大部分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是面朝著電梯門的。
而在節目結束,節目組采訪受試者的時候,受試者回答“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但我沒有”,所以他也去背對著電梯門。
這里面就是害怕被丟下的心里、害怕“跟大家不一樣,就不被認同”的心理,已經在無數實驗中被證實。而現代社會人口膨脹的大前提下,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和焦慮,人類尋求認同的天性因此一再被放大,甚至突變成孤寂感。
而我們每天的生活里,整個社會結構也在不斷提醒我們自己有多匱乏。看到朋友圈有那么多人在爭相展示自己的生活有多么豐富多彩,告訴你別人有多么優秀而自己有多么不足、多匱乏。而導致“一個人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造成了一種物以稀為貴的反向邏輯,當選擇性變多,個人的價值感、重要性就會往下掉。
然后我們也不斷的接受“你有多不足”、“你有多不完美”、“你必須完美”、“要彌補不足”,不然你就完蛋。
而彌補的方式便是“消費”,或者說是“物質”,現代社會利用人們對于“渴望被認同”的匱乏感,要我們購買商品,以外買了新型鋼筆,就是文藝青年;只要參加旅游就能增長別人沒有的見聞;只要有房有車,才能在婚姻市場占有優勢。
這些“你就能如何”,其實本質上就是“被他人認同的社會地位”。
因此基于以上,導致人們對于“被認同”產生強烈的渴望,期待他人,特別是我們最在意的那些人,可以認同我們行動與思維。
比如獲得老板的認同、獲得父母的認同、獲得朋友的認同,獲得配偶的認同。
同時,往往人們希望的是自己越努力付出、努力經營的一切,可以被認同與肯定(對于自己在意的人),對于自己沒那么花心思的事情與關系,別人是否認同,也沒什么所謂。
所以我們會忽略掉——其實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只是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同而已。
一旦忽略掉這點,無論是想要改變情緒勒索的困境,還是嘗試做過多少努力,其實都是在給別人勒索你的機會,或者說,你會被自己的預期感勒索至極,正是你希望獲得認同。
西藏有句諺語:不要把鼻環交給別人,而是要放在自己頭上。
這段諺語來源于牛的鼻子上都被套了一個鼻環,對于牛這種強壯的生物,你打他身體他沒有太多痛感,但是鼻子非常脆弱,你拉他他就會吃痛不得不跟著你走。
然而現代社會的強勢發展,在強化并且利用我們的天性的匱乏感,希望別人的認同,使我們的這種感受扭曲了情緒,這形同把我們的感受交給別人手里,就像是我們把自己的鼻環交給了別人,因此,這句諺語的意思就是:真正快樂的人,沒有人能拉著你跑。
后面會有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并一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