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過春節
春節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二、原平市有哪些傳統名俗?
?第一項:接神
民間慶賀活動的第一項為接神。內容首先是點旺火、燃年草和響鞭炮等等。旺火位于當院,年草置于門外,要由家長親自點燃。起床后不能貿然出門,須先點一個爆竹,從門縫伸出室外爆響,稱為開路炮。點旺火要稱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
在家長發旺火時,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著旺火燃放鞭炮。婦女們則收拾家務,整理祭祀天地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舊俗女孩在旺火未燒通紅時,不出家門?,F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樣和男孩子響鞭炮、放禮花。
此時此刻,村村戶戶,鞭炮齊鳴,萬里長空響成一片。硝煙中夾雜著旺火、年草燃燒松枝、柏葉的芬芳氣味,天上人間全部沉浸在熱烈歡樂的氣氛之中。
接神的真正原因
性質:民俗信仰活動
寓意:新一年來臨神又降臨人間理事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臘月里,天寒地凍,農活較閑,人們有較充裕的時間,因而春節期間的慶?;顒颖绕鹌渌澣諄砀鼮樨S富多采,而且這些活動都具有特別濃郁的節日特色.
神源于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迷茫和發自內心的敬畏,從而運用人類的全部知識創造了關于神的學說,就是各種神學。神起源于人!神仙,是中華文明里面的核心詞,指的是人;意思是過著無憂無慮生活的人,就是神仙。至于遠離人來說的超人力的神,是中國古人用藝術手法塑造藝術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所以接神的實質是對第二年家中經濟騰飛,無災無難的期盼,從而找了神這樣一個載體。
第二項:拜年
自家人中小輩給長輩磕頭。民間有“大年下的頭,馬虎不得”的說法。小輩磕頭時,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稱,如說:“爺爺,我給你磕頭了!”一人一拜,既不能一次呼兩位長者的尊稱,給兩位長者同時磕頭,也不能兩人同時給一位長者磕頭。對此,民間亦有“大年下的頭,一個磕了一個磕”的說法。
舊俗講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數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禮,也有的是只磕一個頭。小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面帶笑容,欣然受禮。拜完年后,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用意在護持后代,健康多福。
為何拜年?
在接受了過年的基礎上,人們總要以一些形式來慶祝
拜年就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文獻資料: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第三項:過年禁忌
大年初一: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
過年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叁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飯、葷食及藥品:
過去的常規窮人家才吃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飯,表示家里整年度都會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萬(旺)神。
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補品補藥初一最好不要吃。
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要洗衣服。
初一到初五:忌倒污水、垃圾、掃地:過年期間不要從事灑掃的工作,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
為何會有禁忌?
我國古代處于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而主要的家務全部由婦女承擔?!洞笄迓伞穼τ趶娖仁刂炬讒D改嫁的問題,作了破天荒的新規定:“其夫喪服滿,果愿守志,而女之祖父母、父母,及夫家之祖父母、父母強嫁之者,杖八十。期親加一等。大功以下又加一等?!弊怨乓詠?,父母、公婆是可以不顧孀婦的意愿,強行逼其改嫁,而不負任何法律責任的。清代的這一嶄新規定,決不是為了尊重婦女的自由選擇權,只不過因為當時鄙夷婦女再嫁之風,在民間已經根深蒂固。
在家中,按過去古語說,叫“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由此可以看出,婆婆在兒媳婦面前有絕對權威!
由此可見,古時婦女受著很大的壓迫,而不用針線等禁忌可以使
婦女在春節期間少去很多勞動,因而一些禁忌與婦女們有關。
結論:
節日的傳說及各種習俗,多為迷信說法,而其產生的真正原因則大多與人的心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