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一輛二手長安6371。04年款,車主是金屬配件老板,用這車來拉貨用。車很破,但關(guān)鍵部件都不錯,發(fā)動機1.3,油氣兩用,鋁圈輪胎,剎車很靈,所以老板要價3000元,過戶費自理。最終我沒要。
因為我冷靜想了想,問自己兩個問題:
- 不買這車的話,會不會產(chǎn)生什么不能接受的影響?
- 買這車能帶來多少收益?
第一個問題顯然是不會帶來多大影響,其實考慮到現(xiàn)在的路況,可能反倒會產(chǎn)生很多負面影響……
第二個問題顯然是帶不來多大的收益,這車無論是從開車體驗再到容不容易出手,都沒多大的收益。
所以和老板第二次談了之后,在不講價的情況下,他給出的條件讓我不是很滿意,沒決定買。不過看這車的過程倒是讓我產(chǎn)生了一點感想。
對于普通量產(chǎn)車這種消耗品,從買來就開始了貶值。
因此想在自己不用了之后拿到二手市場賣的話,時間越久折價越多,這是容易想到的。然而不容易考慮到,或者說能想到但是做不到的情況,是當我們買入之后,主動地分階段定期保養(yǎng)這個車。
精髓就在這里了,由于是「分階段定期」,那么每次保養(yǎng)的投入就不用太多,也不用花太多精力,可是最終達到的效果卻可能非常好——車看起來還挺新,很整潔,性能當然也沒問題。這時的時間和價值曲線就變化了:
容易看到的結(jié)果就是:如果老板在接手這輛長安6371時就考慮到這些,并且切實的完成,實際成本也花不到太多,因為由于業(yè)務(wù)需要,性能方面老板已經(jīng)無意識地保養(yǎng)了,如果再注意外觀的維護,那么我肯定就不會考慮這么多而成交,甚至他提的是5000元也行。
總之,就只需要一些定期的低成本的投入,就可以讓東西更保值,也降低了后面無數(shù)的市場交易成本。
那為啥「分階段定期」不容易想到或者做到呢?也很簡單,人性就這樣。遺忘、懶,因此只在意當前這一刻,對未來無感。
拋出了一些感想,很簡單的思考,用在分析這筆二手車交易上其實也沒多大意義,老板大不了不賣,繼續(xù)將就用這車繼續(xù)拉貨便是。
可是一旦把上面的思考放在「投資市場」上,可能意義就重要起來了。
投資市場是「反人性」的,換句話說就是人自身的動物本能完全不適用于投資市場。怎么辦?
解決辦法:「分階段定期」學(xué)習(xí)。
學(xué)習(xí)投資的知識,學(xué)習(xí)在投資市場能生存下來所需要的心性。隨著時間過去,大腦會遺忘,定期回顧、再學(xué)習(xí)就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
很簡單的解決辦法,對吧?但是不從自己性格層面去做相應(yīng)的改變,再簡單的辦法其實都是最難實現(xiàn)的辦法。
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確實不能通過表面說說,還是得經(jīng)過不停地「掙扎-反思」這種循環(huán)的沖洗才行。
然后是另一個問題:
在時間維度上,需要反復(fù)學(xué)習(xí),但在每個具體的時段,用什么方法去學(xué)習(xí)?
我的感受是理論和實踐對半分,平衡發(fā)展。
在我的周身環(huán)境里,主要還是重理論,輕實踐。這都不是因為對知識多么重視,主要還是因為從成本上考慮,把人關(guān)在一個地方養(yǎng)肯定要比花費大量精力帶領(lǐng)實踐來得輕松,更低成本。
這是我們不能改變的,那我們能改變的是什么呢?
從現(xiàn)在開始換種學(xué)習(xí)方式:從被動的接受知識,改變成實踐+主動定期地獲取知識
現(xiàn)在做一個假設(shè):假如給我100萬,1000萬,甚至一個億,要求每年有10%的增長率(不是硬性要求),那我怎么處理呢?
不用想了,跟本就處理不了,腦子里面一片空白。
最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心態(tài)開始懈怠,拼勁消磨,「節(jié)制」這個詞與自己更加無緣了。很多人其實從來沒認真思考過,如果突然多了一大筆錢,到底是不是毀滅的開端。
再想深一層,很少有人意識到,然后開始訓(xùn)練自己管理財富的能力。就如同賣那輛長安二手車的小老板一樣,沒有認真思考過「分階段定期」保養(yǎng)車的必要。
實際上也不需要100萬,1000萬,一個億,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種實踐,只需要把這種意識移到對現(xiàn)金,比如1萬塊的管理上,訓(xùn)練這種能力,然后再據(jù)此補充必要的知識。
所謂管理財富的能力是指什么?
這種能力不單指會計、金融這些術(shù)的層面。當然這個很重要,但還有更重要的,道的層面:心態(tài),價值觀
所謂心態(tài):就是對自己心性的打磨,怎么處理欲望,如何克制
所謂價值觀:就是分辨出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然后遵守
必須要從性格層面做出相應(yīng)的改變。
然后還要認清「資本」和「資金」的區(qū)別:
資本確實是主要由錢(資金)構(gòu)成,但,僅僅一堆錢放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資本。正如一堆磚頭和一幢房子肯定不是一回事。
資金要想成為有效的資本需要考慮這三個因素:
- 資金的金額大小
- 資金的使用時限
- 資金背后的智慧
資金的金額肯定是越大越好,但這個不是我們目前能決定的。
資金的時限上,我們需要給被管理的資金判無期徒刑。
資金背后的智慧,這代表著在不同人的手里錢會發(fā)揮不一樣的威力。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大多數(shù)人不配站在資本之后。
「資本」和「資金」的區(qū)別,管理1萬塊錢,思考怎么讓它增長10%、20%,為此需要哪些知識。這些都是需要去搜集和實踐的,并且還有很多具體的知識需要學(xué)習(xí)。做好定期回顧和記錄,訓(xùn)練好管理財富的能力,那么1萬,10萬,100萬才是財富,是資本,而不是毒藥。
最后記錄一篇我特別喜歡的故事:
今天是2012年的立春,2011年剛剛過去,我想講的是,在這個百年講堂,我想跟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發(fā)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2011年剛過去,再往前一百年就是1911年。1911年發(fā)生了非常多的事情,大家非常熟悉的有辛亥革命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事情,它們改變了很多歷史。但是今天我想講的1911年的故事跟革命無關(guān),它跟探險有關(guān)。探險最有趣的是到別人沒有去過的地方,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情。在這個世界上,從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到后面大航海時代,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幾乎很短的時間里,很多未知世界被探索了。但是在地球上,直到1911年還有一個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沒有人去過,它是最后一個大洲,大家都知道是南極洲。在1911年12月之前,沒有哪個地球人到過南極點,所以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偉大的探險者、所有最有探險精神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很有趣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和我們將要進行的事情有幾分相似,他們的教訓(xùn)、他們的經(jīng)驗對我們來講有借鑒意義,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
這是一百多年前發(fā)生的事情,大家知道南極點是在地球的最南端,就應(yīng)該是南緯90度的地方,通常探險的時候從南緯82度開始,到達南極點還要順利回去,這是兩千兩百多公里的路。大家想象一下,從北京到上海都沒有兩千多公里,所以那個時候去一個未知的領(lǐng)域、踏上兩千多公里的路途,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事情。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那個時候因為沒有人去過那個地方,那里是一個未知的、未被探索過的、未被開拓過的領(lǐng)域,沒有人知道那里是什么,那里有高山還是有河流,有怪物還是有火山,沒有人知道。當你超過那個起點之后,一切的路都沒有人走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沒有人知道。不但沒有人從路面上走過,而且這是1911年,1903年萊特兄弟才發(fā)明飛機,那個時候還沒有那么發(fā)達,甚至沒有人從空中飛過南極,所以那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領(lǐng)域,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塊大的未知的領(lǐng)域。之前的探險者已經(jīng)干了很多事情,留下最后一個大的機會,那么激動人心的機會。所以雖然非常困難,雖然有很多未知,但是有很多人想去,所有偉大的探險者、夢想家他們都想去。最后兩個競爭團隊,一個是來自挪威的阿蒙森團隊,另一個是斯科特團隊,他們都從北歐到南極,想去率先完成這個從來沒有人完成過的事情——到達南極。
這是兩個有趣的比較,請大家注意看,一個是阿蒙森團隊,總共五個人,一個是斯科特,十七個人。大家從這個信息或者說不看信息,憑你的感覺,大家猜誰最后贏了?誰更可能贏呢?不一定人多的贏,也不一定人少的贏。大家看一下,他們出發(fā)時間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競爭從來都非常激烈,當有一個大的機會的時候,沒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時候有一幫人也看到了,這跟其他無數(shù)的場合競爭都很像,一個真正有吸引力的機會,會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有不止一個團隊、不止一個公司或者不止一個人參與,一定會有激烈的競爭,所以這兩支團隊差不多都是在1911年10月在南極圈的外圍做好了準備,準備進行最后的沖刺。結(jié)果是這樣的,阿蒙森團隊在兩個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達了南極點,插上了挪威國旗。而斯科特團隊雖然與阿蒙森團隊的出發(fā)時間差不多,而且人數(shù)還更多一些,可是他們晚到了很多,他們晚到了一個多月,這意味著什么?這就是成功跟失敗的區(qū)別,阿蒙森團隊作為人類史上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團隊會永載史冊,他們獲得一切的榮譽,而斯科特團隊雖然經(jīng)歷了一樣的艱難險阻,但是晚了一個多月,沒有人記住第二名,大家只知道第一名,阿蒙森團隊是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團隊。所以,差不多時間出發(fā),早一點到和晚一點到,完成目標和沒完成目標的區(qū)別,就是勝利跟失敗的區(qū)別。
但這個故事并沒有這么簡單,那是一個多么危險的環(huán)境,所以成功和失敗的區(qū)別不光是說你先到了、晚到了,還有后面的故事,你不光要到南極點,你還要活著回去。所以一切按照阿蒙森的計劃進行,他們率先到達南極點,并在21個月之后,順利地返回了原來的基地,一切都按他們原來的計劃進行,因為他們做了非常充分的調(diào)研,非常精心的準備,儲備了足夠的物資,對困難有足夠的預(yù)料,按計劃進行。他們不但成功第一個到達南極點,而且他們所有人都順利地、安全地返回營地,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險。他們出發(fā)了,他們成功地到達了,完成了既定計劃,并成功地回去。而斯科特團隊差不多與阿蒙森團隊同時間出發(fā),但他們晚到了,沒有獲得榮譽,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們因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氣非常差。大家知道在這里我們立春,冬天剛剛過去,但是南半球是完全相反的,12月、1月是夏天,之后就變秋天,就要入冬了。所以他們晚了,晚了之后不但沒有獲得榮譽,而且他們回去的路上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不斷地有人掉隊,不斷地碰到困難,最后他們沒有任何人生還,只有隊長斯科特和另外兩個人第二年才被發(fā)現(xiàn)凍僵在離他們最后一個儲備裝備的地方大概十英里的地方。他們幾乎要成功回來,但是最終沒有,他們十七個人,不但沒有完成首先到達南極點的目標,而且全軍覆沒。所以,這里成功跟失敗的區(qū)別不光是你是否獲得榮譽,是否完成目標,而已經(jīng)是生與死的差別。
這些前輩進行的探險比我們更困難、更刺激,賭注更大。那么是什么造成這么重大的區(qū)別,不光是成功與失敗的區(qū)別,而且是生與死的差別呢?我們對這個事情進行研究,可能對我們在做的事情會有些幫助和啟發(fā)。
首先,去南極探險不光是需要人,不一定人多就好,還需要物資。事后有人總結(jié)分析兩個隊的策略和準備,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區(qū)別。阿蒙森的團隊人雖然少,但是物資準備非常非常充分,他們準備了三噸的物資;而斯科特團隊的人多,但是準備的東西少,只有一噸的物資。一噸的物資夠嗎?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不犯任何錯,完全不犯任何錯,剛好夠。物資確實是夠的,但是前提是你在這兩千兩百多公里的路程中,不知道地形、不知道天氣的情況下,你不能犯任何錯。如果你不犯任何錯,這一噸物資確實夠。大家知道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理論上可行,但現(xiàn)實中碰到很大的壓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難,你不可避免地會動作走形,會犯很多錯。
所以,當你的計劃訂得太緊的時候,當你的準備雖然貌似夠,但是不充分、沒有富余量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非常危險的。阿蒙森團隊做得非常好,他們只有五個人去,但是他們準備了三噸的物資,這些物資有極大的富余量。在行進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錯過一個事先準備好的補給站,或者說丟掉一些東西,或者說碰到一些比原來想象的溫度更低、暴風(fēng)雨天氣更長的時候,但他們依然能夠有足夠的物資儲備。只有這種做法才是夠的做法,不是將將夠,而是充分預(yù)知到這個環(huán)境多么困難,要做多么多么充足的準備,要給自己留下犯錯的空間,或者對我們來講是學(xué)習(xí)的空間、成長的空間。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區(qū)別,資源是否足夠,是否有空間。
另外還有很多區(qū)別,例如,他們采用的工具不一樣,也就是說他們事先做的準備不一樣。阿蒙森是挪威人,他為了去南極做了非常多的準備,首先要去哪個地方,要完成哪個目標,最好的工具是什么?最好的辦法是什么?要學(xué)習(xí)最好的辦法,采用最可靠的、最先進的工具。
跟南極最像的地方就是北極,南極沒有人住,北極有人住,北極有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是當時最知道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存活的人。所以,他跑去北極和愛斯基摩人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學(xué)習(xí)愛斯基摩人怎么在冰天雪地存活,包括如何用冰天雪地里最好的工具——狗拉雪橇。
而斯科特團隊犯了很多錯,一樣要拉雪橇,一樣要有工具,他選擇了比狗更壯、更強悍的馬。他認為那個時候正是南極的夏天,溫度還不錯,馬還可以應(yīng)付。但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狗和馬有很多差別,一個差別就是狗為什么熱的時候會吐舌頭,就是為了散熱,因為狗身上是沒有毛孔,不會出汗的,所以天氣很熱的時候,它為了散熱,就要把舌頭吐出來,通過舌頭來散熱。為什么是狗皮膏藥,而不是貓皮膏藥、豬皮膏藥?還是一樣,因為狗身上沒有毛孔,它的皮特別致密。所以狗在雪地里是不會出汗的,而馬會出汗,當它跑得很累的時候就會出汗,一出完汗再一凍就被凍住了。所以馬雖然比狗強悍很多,看起來快很多,但其實并不是一個合適的工具,看起來威猛,看起來快,其實它不適應(yīng)這個環(huán)境。
所以他們一開始用馬拉雪橇,后來很快發(fā)現(xiàn)不行,為此他們浪費了很多時間,浪費了很多資金。后來他們想用更冒險的方法,用最先進的工具——雪地摩托。這是一百年前,那時候汽車還剛剛發(fā)明一二十年時間,雪地摩托整個內(nèi)燃機都是非常不成熟的,如果雪地摩托這種最先進的工具能用的話,很可能非常快,非常威猛,但事實是,他們搞去的雪地摩托才走一段時間就被發(fā)現(xiàn)不行,因為這是一個太新的東西了,雖然理論上可能可行,但是從來沒有人在這么嚴酷的環(huán)境下,在沒有很完善的情況下用這個東西,所以很快他們也放棄了。
馬拉雪橇不行,雪地摩托聽起來很fancy,但是也不行,最后他們不得不淪落為人拉著雪橇走。因為有物資,因為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最后斯科特團隊都是人拉著雪橇走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qū)別,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下面,目標大致相同,你選擇什么樣的路徑,你用什么樣的方法,你做什么樣的準備,最后很有可能不光是成功與失敗的區(qū)別,而是生與死的差別。
還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兩個團隊都有很好的習(xí)慣,他們都寫探險日志,包括斯科特團隊,最后雖然他們沒有生還,但他們的尸體幾年后被找到,也有日志,所以我們能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個過程中他們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事實上,這兩個探險隊碰到的環(huán)境是差不多的,并不是阿蒙森團隊運氣好,走了一條很好的路,那幾天正好天公作美,溫度很好。不是的,他們經(jīng)歷的天氣基本差不多,他們走了多少天,里面暴風(fēng)雪天氣多少,平均溫度多少,事后研究都差不多。所以,差不多相同的目標,差不多一樣的運氣,一樣的外部環(huán)境,最后兩個團隊卻有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這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非常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
除了剛才說的物資準備充分,在靠譜的前提下使用最先進的工具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策略區(qū)別,就是在整個過程中,這個過程最后可以總結(jié)成一句話,就是不管天氣好壞,阿蒙森團隊堅持每天前進大概30公里,這句話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事后總結(jié),這個是阿蒙森團隊能夠不斷成功而且生還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他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天氣好的時候,似乎每天走30公里很容易。天氣這么好,路是下坡又很順,我們走得快一點兒吧;現(xiàn)在我們吃得飽、精力很旺盛,我們快一點兒吧。但是阿蒙森沒有這么干,他堅守他的計劃,每天不緊不慢地前進30公里。
這里有很多講究,舉其一點來說,在一個極限環(huán)境下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你要做到可持續(xù)的最好,你就不能太努力,一旦你出汗就非常非常糟糕。如果你太用力,一興奮,出汗了,那么待會兒風(fēng)一吹就結(jié)成冰了。所以任何時候,太激進其實很有可能會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做到這點需要高度嚴守既定的紀律,在事情容易的時候,在環(huán)境順利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堅守紀律,當情況好的時候,似乎容易的時候,前進30公里,然后扎營、休息。當天氣不好的時候,阿蒙森也堅持帶領(lǐng)他的團隊,哪怕挪得很慢,也要前進30公里,完成這一天的目標。因為本身設(shè)的目標是有富余量的,天氣不好就慢一點兒,路陡就慢一點兒,但堅持去完成。
所以整個過程嚴格按照阿蒙森的計劃進行,從南緯80度出發(fā),什么時候大致到南極點,什么時候返回,堅持按照計劃進行。阿蒙森制訂了一個可行的計劃,有富余量的計劃,雖然他們面對的幾乎是一個完全未知的領(lǐng)域和未知的天氣,但他們基本按計劃執(zhí)行。相反,斯科特團隊,從他們的日志來看,是一個比較隨心所欲的團隊,天氣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大家走得非常多,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氣不好的時候,暴風(fēng)雪的時候,他們就睡在帳篷里,吃點兒東西,詛咒惡劣的天氣,詛咒運氣不好,希望盡快天轉(zhuǎn)晴,盡快能夠前進。這是很自然的反應(yīng),很多人容易有這樣的想法,容易的時候多搞點兒,不容易的時候,季節(jié)不好、天氣不好、市場環(huán)境不好,就歇一歇。但事后總結(jié),這兩種做法很可能是他們最大的區(qū)別,兩隊人都是非常訓(xùn)練有素的,非常強壯的,一方面是資源儲備不一樣,另一方面是他們是否非常堅定地執(zhí)行這個計劃,不管環(huán)境好壞,不管容易與否,堅持每天前進30公里,朝著他的目標,不管是到達南極點還是從南極點順利返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qū)別。
還有其他一些更小的例子,但是準備是否充分,以及是否堅定地堅持每天前進,決定了這兩個探險團隊最后的競爭結(jié)果:不光是成功與失敗,更是生與死的差別。
- 故事摘錄自書籍——李志剛. 九敗一勝:美團創(chuàng)始人王興創(chuàng)業(yè)十年.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Kindle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