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寫到媽媽怕孩子吵到同行乘客,于是帶著自己的孩子給飛機上周邊座位的人發糖果和卡片,卡片上寫著:
?親愛的陌生人:
我叫Madeline, 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我會盡量好好表現,但如果有時候不淡定了、害怕了或者耳朵疼,還請多多包涵。我的粑粑麻麻為你準備了一些小禮品,里面還有一副耳塞,如果你不像我爸媽一樣喜歡我的第一次公開清唱,那就用它吧~祝旅途愉快!
孩子的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言傳身教而來。無獨有偶,不過故事方向完全不同,今日在快餐店點完餐,因為還有點文章沒看完,想看完再吃,于是我就把餐盤先放了一下,一邊喝奶茶一邊看書,然后突然面前出現個4歲左右穿著幼兒園校服的男孩,跑到我面前,拿起我餐盤的漢堡問這是什么,我還沒回答,他又拿起我的奶茶自言自語說奶茶奶茶(因為我喝過了,我從他手上拿了回來),然后他拿著烤翅,說想吃,我一臉驚愕的問他同誰來的,他說爸爸,我說要先問爸爸讓不讓吃啊,我還沒說完,他已經開始吃了,我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拿走了,我環顧了一下,店內只有收銀臺上有個帶眼鏡的男人在付款,絲毫沒有看到他兒子,沒有1分鐘,小男孩又回來了,把吃了一口的烤翅放我面前說不要了,然后跑去隔壁桌兩個男生那里拿吃的。整個過程不超過3分鐘,我一臉茫然,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我當時的心情。
后來爸爸結完款就找兒子去座位坐下了,我實在是好奇這對組合,于是我放下了書,全程觀察那對父子,吃飯過程中兒子基本上一直很大聲的說話,雖然店內不是特別安靜,但是他的聲音顯得是特別的突兀,而父親從未制止過孩子的高聲演講,安靜地看著兒子喝完了一個大杯可樂。后來男孩有個同學到店里來了,男孩邀請他同學說你吃薯條吧,同學說我要問過媽媽才能吃,媽媽在隔了兩個桌子的收款處,問男孩同學幾遍你吃東西了嗎?同學回復沒有,媽媽說先去洗手,洗完手過來找媽媽給你弄吃的,相比之下覺得男孩同學真有禮貌。男孩和父親吃完餐以后便離開了。空留下我和隔壁桌的心理陰影面積在店內占據了大半。
我很不喜歡批判人,尤其不喜歡評論孩子。我崇上存在即合理,我接受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可是不能接受的是順其自然變得丑惡。
大概是因為很喜歡孩子,所以才更覺得這件事太過分,這個父親帶孩子的方式真是讓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除了是孩子的父親,從頭到尾并無可圈可點的優點了,首先去餐廳不看孩子,點餐、付款、等餐的過程大概有五分鐘,全然不顧孩子在做什么,孩子吃了別桌子的餐,一點都沒發現,后來看到孩子趴在別的桌子前直接拎走了,沒有說任何話,就餐禮儀就不用說了,公眾場合任由孩子大聲喧嘩不予制止,吃飯過程中孩子站在特別高的凳子上,沒有作任何制止或者防范,4歲的孩子喝完一大杯碳酸飲料,不知道說這是從寵溺還是縱容。
只是恰好碰到是位父親,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并不在少數,孩子在學著模仿的年紀看到的得到的竟是些不好的東西,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不去過度框定孩子的心智,可是要歸正禮貌問題。物質已經不是這個時代評判人的唯一標準,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講遠比其他所有的教育最重要,有人說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這是家庭背景,接下來最基本的素質教育就是禮貌。
現在社會上總是出各種新聞說富人家庭的孩子禮貌總是好一點,每當有這樣的說法,總是有一群人說歧視窮苦大眾,可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他們更注重孩子融入社會的整體性,或許不去考慮物質反而有多少時間和機會去教育孩子。
我們常常忘記的是在這個年代,即便沒有特別優越的家庭條件,在這個教育問題上還是相對公平的,因為這個起點拼的是父母和身邊的人的點滴為人。
父母若不在生活的細節中教會尊重和愛,那么本來就是獨生子女的一代,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不是充滿愛心的小公主小王子,而是一個自私獨立的小魔頭。
祝愿天下的寶貝都能快樂健康成長,祝愿各位辛苦的爸爸媽媽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教會孩子愛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