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五十步的距離
? ? ? ?梁惠王問政,“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雖然有些急功近利,自以為是,但“移粟移民”,賑濟災民,還是做了一些事。孟子不僅了解對方,也善于說理。“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于是得出結論:“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 ?五十步笑百步,本質相同……本質相同嗎?什么不同呢?
? ? ? 我們常常面對這樣的問題:做還是不做呢?五十步的距離,就是我們糾結的距離。原因很多,但內心的掙扎,各有不同,有些甚至沒有猶豫,完全出于本能;但更多人都曾經掙扎過吧?
? ? ? ?被宏大的方式裹挾,誰去在乎那絲毫的猶豫,于是,個體都湮沒在大數據中。
? ? ? ? 學生說,五十步和一百步,有什么區別呢?都是逃跑。我問他,你努力過,或許不夠,但也有人絲毫不曾付出,結果一樣,本質一樣嗎?
? ? ? ?月考過后,孩子們比較沮喪,然后很快忘記,次次如此。他們誤以為這就是在努力學習——承受打擊,麻木自己。時間長了,真的成了一樣的。有個學生說,孟子這樣打比方,梁惠王也可能會意成:反正都一樣,那連之前做的也都不做了。
? ? ? ? 那五十步的距離,往往是我們可以爭取的。在學生猶豫掙扎的那一刻,我們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