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qū)懹霸u等隨筆有了一定名氣的田中泰延,在一位編輯來信的邀請下寫了這本《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nèi)松暮啙崒懽鞣ā贰?br>
若說寫作,泰延先生應(yīng)該也算是半路出家,之前一直是廣告業(yè)的普通上班族。其寫作的核心理念是真誠,人到中年辭職成為一名寫手。
從泰延先生的這本書里我學(xué)到以下幾點:
一、高手的作品,從目錄便可知,清晰明了。
從閱讀者的角度來看,如果自身時間有限,哪怕是讀一下目錄都能了解作者想談的是什么。或許會讓人產(chǎn)生,那還有必要深入閱讀的想法嗎?答案是確實有的,因為文章的主體更加深入,讓人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寫自己想讀的文章,核心在于真誠。
我們或許可以對別人虛偽,但無法對自己不真誠。什么樣的作品能真正打動自我,我們就寫那樣的作品,作品在于真情的傳遞。脫離了真情實感的作品,就好比沒有生命的塑料花。或許好看,但缺乏靈動和質(zhì)感。
不管是否寫作能力有限,從寫下第一個字的時候就應(yīng)該保證自己是真誠的。
泰延先生的倡導(dǎo)的真誠寫作法打動了兩個人,一個是邀請他寫一本如何寫作的書的編輯,一個是這本書的翻譯。前者建議他寫一本《可信賴之人的語言》,后者在譯者序中談到自己是一個挑剔的譯者,但卻很愿意翻譯本書。
可見,泰延先生,不僅僅是這么倡導(dǎo)的,也讓別人感受到了他就是這么做的。
三、明晰寫作的諸多定義,做個頭腦清醒的寫作者。
第一次覺得定義很重要是在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里,一個清晰的定義讓我們知道事物的邊界和尺度,更有利于在合適的界限中去實踐。
泰延先生主要定義了什么是隨筆,讓人豁然開朗:
隨筆是在事象和意象交織之處產(chǎn)生的文章。
所謂事象,就是我們耳聞目睹以及所了解的事情,包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
當(dāng)我們與事象接觸,心靈為之觸動,便會產(chǎn)生想要把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的念頭,此之謂"意象"。
以事象為中心展開敘述的文章叫作"報道"或"通訊"。
以意象為中心展開敘述的文章寫作方法叫作"創(chuàng)作""虛構(gòu)",所寫出的文章也就是小說、詩歌等。
如果你寫的東西聚焦于事象,那么你就是記者、研究者;如果你寫的東西聚焦于意象,那么你就是小說家、詩人。總之,這些都屬于某種專門的職業(yè)。
而隨筆與以上兩者無關(guān),我們一般所說的"writer",即"寫手",便是在隨筆的領(lǐng)域?qū)懳恼拢@得讀者的支持,并以此謀生。
通過這個定義及闡述,我明白了如下幾點:
1.事象是我們通過五官獲取的信息,是寫作的基礎(chǔ)。
脫離事象的寫作可以存在,即詩歌等,但他們依然不能完全脫離自身對事象的感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充分調(diào)動感官,積累自己表述事象的能力。
2.好的隨筆需要事象和意象的結(jié)合。
比如,描述一個人在哭,這是事象。但加上"眼淚像是斷了線的珠子,收也收不住"就結(jié)合了意象。之前一直在使用事象+意象的寫法,但不自知,泰延先生幫助我明確了寫作的方式。觀察到的事物,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進行意象化的處理,形成生動的文字。
3.記者、研究者、小說家、詩人、寫手的身份明確。
大多數(shù)人,也能區(qū)分出這些身份,但可能沒有泰延先生的這個視角,或者說這個分類在我看來非常容易理解的同時,也能讓一個喜歡寫文章的人確定自身優(yōu)勢在哪兒,應(yīng)該往什么樣的寫作方式上去努力。
四、如無必要,不寫作;如寫作,要精要。
如果別人已經(jīng)寫了,而且我們覺得他寫的非常好,那么我們就不必再去寫。
如果我們要進行寫作,要注意文章的可讀性,即表述簡潔、凝練(從這個角度看,我寫的這篇文章就不合格了)。
五、杜絕功利性寫作,誰寫的比寫什么更重要。
泰延先生不贊成有寫作目標(biāo),他認為寫作是一件本身有樂趣但其中又有辛酸的事情。不應(yīng)有諸如:
"我想成為作家。"
"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別人。"
"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寫出爆款文章。"
"我想學(xué)會文章的寫作技巧。"
"我想通過寫作謀生。"
這類功利性目標(biāo),因為這類目標(biāo)不利于讓你寫出喜聞樂見的作品。如果一個人想成為作家(抱歉,我在看著本書之前就是這么想的),那么目標(biāo)本身是有問題的。不如做別的先出名更容易,正如文章所說:
假如宇多田光寫了一篇關(guān)于定價840日元的好吃的炸豬排套餐的文章,就會有幾百萬人爭相閱讀,各種評論如同雪片一般飛來,豬肉的銷量也會暴漲。你的羅馬帝國1480年的歷史在炸豬排套餐面前一敗涂地。
總結(jié)下來,泰延先生希望我們真誠的寫自己也想讀的文章就好。寫作很辛苦,為何不在這種腰酸背痛的苦差事中尋一點精神的樂趣呢。
#筍筍的日更 2022.5.3 第7篇 想法來源:語寫;文字梳理:打字;寫作用時:86分鐘
首發(fā)"竹筍時光"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