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語文教師如何發現文本秘妙
? ? 什么是文本秘妙呢? 從表達的角度來看,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本特征。
? ? 從接受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讀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現和存在。從比較的角度來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與眾不同的特色與個性,是文本的“這一個”。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本秘妙就是隱藏在話語背后的語言價值,它是語言的一種創新,有著獨特的價值。
? ? 王老師以《長城》一課為例,告訴我們可以從十個角度來發現文本的秘妙。即從文章的結構角度來發現,從文章的章法來發現,從文章的語言風格和特色上來發現,從文章的情感基調來發現,從文章的表達順序來發現,從文章的句法來發現,從長城之長來發現,從長城之奇跡來發現,從長城之龍的圖騰形象來發現,從長城之懷古主題來發現。
? ? 如何將這十大文本秘妙轉化為教學內容,要進行多次篩選。篩選的標準依次是語用特征、文本個性、統領功能、遷移價值。
? ? 經過四輪篩選,在文本細讀的時候,發現《長城》的十大文本秘妙最后只剩下一條。這一條就是從整體上來看,《長城》這個文本先寫見聞后寫聯想,這就是《長城》這一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
? ? 確定了這一點后,《長城》的基本教學構想就可以分成三大板塊。
? ? 第一個板塊:品讀形象。圍繞“先寫見聞”的“見聞”展開教學,主要抓兩個支點問題。第一個支點問題讓學生默讀課文的一、二兩個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看到這樣的長城,作者涌起了怎樣的感情?“看到了什么”指向作者的“見聞”,“怎樣的感情”指向見聞背后的文化意蘊。第二個支點問題:“哪些字眼兒和語句流露出這種感情?”這是從思想內容出發,重新回到語言文字上來。關注語言,擦亮語言,揣摩語言,在語言中走一個完整的來回。
? ? 第二個板塊:追思歷史。與它相對應的是聯想部分的內容,圍繞“后寫聯想”中的“聯想”展開教學,主要抓三個支點問題,其中,前兩個支點問題跟第一版塊完全是同構的。第一個支點問題:“你想到了什么?你涌起了怎樣的感情?”第二個支點問題,再回到語言上來。“哪些字眼兒,哪些語句流露出這種感情?”聚焦“站、踏、扶”這幾個字眼體悟流露的感情。
? ? 第三個支點問題是讓學生感悟,見聞和聯想之間是有邏輯聯系的,寫長城只寫看到的行嗎?先寫想到的行嗎?引導學生發現見聞和聯想之間的認知邏輯和情感邏輯是至關重要的。這既是從表達,也是從思維的角度讓學生進行的語用學習。
? ? 第三個板塊:抒寫英魂。前兩個板塊側重于讀,第三個板塊側重于寫。先請學生讀一讀文章中的這些詞語,瞭望、射擊、屯兵、堡壘、打仗…學生會聯想到什么?這些詞都和戰爭和軍事有關,這些詞語會讓你聯想到誰?接著讓學生寫一寫站在長城上,扶著成排的垛子,望著高聳的城臺,很自然地想起什么?在這里,讀寫之間得到了有效互動,撐起這一互動的正是文本秘妙中的語文核心價值。先寫見聞后寫聯想,這也是一種聯想,一種跟長城本身的功能定位,聯系更密切的聯想。
? ? 文本秘妙選擇的關鍵在于找到語文的獨當之任。
? ? 文本的秘妙很多,從語文的角度來說,在《長城》這篇課文里,我們重點要讓孩子學到什么是見聞、什么是聯想、如何寫見聞、如何寫聯想、如何體會和把握見聞和聯想之間的關系。這才是學語文。它基于《長城》的內容,又超越了《長城》的內容。這個時候,《長城》這個文本無非是個例子,借由這個例子,孩子們最后學到的是語文的見聞和聯想,是如何把件文寫好、把聯想寫好。
? ? 如果說文本細讀是對文本內容全面而精細的掃描,是全方位的,那么,文本秘妙則是對文本核心價值的發現和聚焦,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功夫。
? ? ? 抓住語文的核心任務,找到文本核心價值,才能真正明確一篇課文應該教給學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