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5675,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是一本專為商務人士設計,以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指南。本書在邏輯思考的基礎之上,建構出一套體系,從理論和實務兩方面來說明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在背后支撐它的分析技術。本書從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到企業策略都包含在內,閱讀本書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本質,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01、如何掌握問題
在無數的“問題”當中,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我們必須決定如何擬定解決策略并付諸實施。也就是說, 所謂“問題”都包含了一個要點:存在單一或多種課題,必須擬定解決策略并付諸實施去解決。
而解決問題就是做了決定便難以撤回,因此,問題的本質就是期望與現狀的落差。
問題分為三類:
1、恢復原狀型問題
2、防范潛在型問題
3、追求理想型問題
問題的特征:
1、根據緊急性和重要性決定優先級
2、不緊急但重要性高的問題最容易忽略
3、防范潛在型問題預防和應對并重
02、解決問題的技巧
了解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屬于哪一種類型非常重要,因為根據問題的類型,我們可以大致決定問題的課題領域。
恢復原狀型的問題
1、分析原因、采取應對策略
一個問題解決者而言,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最常碰到恢復原狀型問題。解決恢復原狀型問題時,基本課題是“分析原因”,也就是分析為何現狀與原狀會產生落差。找出真正的原因之后,在恢復原狀的同時,還要為維持原狀采取適合的解決策略。根據問題的不同,應對策略又細分為緊急處理、根本解決、防止復發等課題領域 。
2、正確分析原因,才能根本解決和防止復發
解決恢復原狀型問題時,最重要的課題是分析原因,因為唯有確定不良狀態的原因,才能替問題量身定做,擬定根本解決和防止復發策略。
例如,某個人經常為頭痛所困擾。以緊急處理來說,應該立刻服用藥物以解決疼痛。然而,之后最好還是去做相關檢查,分析頭痛的原因。如此一來,才能對癥下藥。
3、分析原因:基于事實、掌握狀況
第一個要求是,問題解決者必須縝密且冷靜地掌握問題狀況,因為只要確切掌握問題的現狀,就有很高的幾率查出原因。
4、在解決問題能力中,分析力最重要
從掌握現狀和分析原因中獲得成果,在解決恢復原狀型問題的過程中,分析力是最重要的。分析力不足就無法明確掌握事物的狀況。而分析力的基礎就在于邏輯思考。
5、分析問題必須符合MECE原則
分析問題必須“不重復、不遺漏”。
6、出現的結果是原因還是現象很重要
7、有些問題不需要分析原因
在恢復原狀型問題當中,有一種類型的問題不必理會原因,只要將損壞的部分修理好即可,那就是“修繕型問題”。對于這個類型的問題而言,“分析原因”這個課題并不重要,不過它仍然屬于恢復原狀型問題。例如,自行車爆胎就屬于修繕型問題。
8、不良狀態頻繁發生,要分析原因
9、運用6W3H基礎架構分析原因
What:什么產生不良狀態?什么樣的不良狀態?這可用于發現問題。
Where:發生不良狀態的地點在何處?發生的對象在何處?這適用于確定不良狀態。
Which:發生在哪個對象?這適用于面對數個性質相同的對象時,限定其中一個對象。
When:何時發生不良狀態?這是以時間序列來掌握狀況,有助于分析原因。
Who:為何會發生狀態?這有助于詢問、收集情報。
Why:為何會發生損害?這是分析原因的主軸。
How:在什么樣的狀況下發生?有時候這就是直接原因。
How much:損害的程度是什么?損失多少金額?
How many:損害的數量是多少?
我們還可以用差異分析找原因,這種手法是將發生問題的對象與其他沒發生問題的對象,做一番比較,并找出彼此之間的差異。
防范潛在型問題
所謂“防范潛在型問題”,是指雖然目前并無大礙,但如果擱置不管,將來會發生嚴重的不良狀態。解決防范潛在型問題時,基本課題就是擬定出防患未然的“預防策略”,以及發生不良狀態時的“應對策略”。
自下而上法
運用由下而上法,首先是借由分析現狀,從目前能觀察到的一些特定的狀況或現象開始著手。
四個步驟:
1.從現狀中確定必須注意的特定因素
例如公司產品容易受到其他同行動向的影響,業務的秩序基于某種特定的規定在運作,因此當規定變動時,公司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2.假設不希望發生的不良狀態
從現狀中確定必須注意的特定因素后,接著要具體做出歸納。也就是要問我們自己“所以呢?”“之后會如何”,有邏輯的思考各種可能因素。然后推測將來是否會發生不良狀態。如果有,那么這就是潛在性的重大問題。
3.擬定預防策略,排除可能的誘因
區分可控制誘因與不可控制誘因。比如,即使不想被雨淋濕,可以我們無法控制天氣。
4.預先擬妥不良狀態時的應對策略
即使我們排除了誘因但是還是有可能發生不良狀態,這時我們可以按照發生概率的高低來決定排除的順序,從極可能發生的不良狀態誘因開始著手,即便這樣我們也無法排除所有的誘因,因此,我們需要在不良狀態誘因發生前,先擬定應對策略。
由上而下法
首先是從假設不希望發生的結果,也就是以最終的不良狀態開始著重,再查明誘因。我們以“輪胎磨損”的問題為例說明由上而下來解決防范潛在型問題。
四個步驟:
1.假設不希望發生的不良狀態
一個負責任的駕駛總是注意行車安全,然而影響行車安全的不良狀態有很多,例如車子打滑、引發事故等。因此,車子打滑就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一種不良狀態。
2.確定引發不良狀態的誘因
有許多因素會引發車子打滑,例如下雨天,路面的油脂浮現,容易車子打滑。再比如猛踩剎車容易使輪胎抱死而打滑等等。
3.擬定預防策略,排除可能誘因
雖然我們無法阻止下雨,但是可以選擇下雨天不開車或減速行駛,還可以避免猛踩剎車,或者學習怎么順暢的打方向盤。
4.預先擬妥發生不良狀態時的應對策略
例如預先練習打滑時方向盤該怎么打,裝設安全氣囊,以及購買保險等。
追求理想型問題
追求理想型問題的課題是最終目標要明確,定位理想。
就追求理想型問題而言,理想與現狀之間的落差是不良狀態的本質。前面已確認,要解決追求理想型問題,重點課題是將理想的狀況定位于何處?定得太高,或許還沒盡力就放棄了;定得太低,無法激發出挑戰精神。就中長期來看,把理想設定高一點并非壞事。然而,一旦下定決心要追求理想,就短期來看,最好設定一些具體且可能達成的階段性理想(目標)。
當我們擁有了清楚的目標時,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的四要素:
1.設定實現理想的期限
設定期限最好的是適度、充裕、卻又帶點緊迫感。只有給自己設定期限才有可能去行動。舉例來說,假如一位30歲普通上班族的理想是“明年要買一棟房子”,那么他再怎么努力,都很難實現。最好的辦法是以三到五年為期限,比較符合現實。
2.列出實現理想的必要條件
其次,列出實現理想前的必要條件。這些條件往往成為達成目標的障礙。舉例來說,要擁有一棟房子,必要條件是必須先準備頭期款,當然還需要準備其他的經費或是貸款,等等。我們要將這些因素在這個階段列出來。
3.學習實現理想必備的技術或知識
為了達成目標,必須完成必要條件,而為了完成必要條件,必須先找到資源。因此,在了解必要條件之后,下一步就是學習技術或訣竅以完成這些條件。
信息就是力量,你可以盡量向身邊的人求救,學會實現理想的技術和知識。也可以尋找一些專業雜志,或是利用公家機關的資源。
4.制定實現理想的實施計劃
就實現理想而言,制定實施計劃是非常重要的步驟。不管如何設定期限,或是列出為了達成目標必備的事項和技術,但如果沒有用時間軸來串聯這些東西,那就傷腦筋了。
因此,你必須制定出留意細節的實施計劃,安排出具體的順序。沒有方向的活動很難有成果,而“實施計劃”這個步驟能為活動帶來方向。另外,必須注意不要將活動和成果混為一談。我們可以運用“甘特圖”,也稱為“條狀圖” ,來進行計劃。
作者還給出了用PERT/CPM的方法,也就是“計劃評審技術/關鍵路線法”來進行計劃。它們是一種被稱為運籌學的研究方法。起源于1957年,美國海軍制造北極星導彈而開發的日程管理方法。
如何以“分析”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是很重要的能力:
1、解決問題的原點在于“發現問題的存在”
發現問題最重要的關鍵是對變化要夠敏感。
2、問題必須靠自己找出來
不管其真實性如何,被動的態度并不可取,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就是要積極發掘問題所在。
3、自己權限內的問題,才是“能解決”的問題
看事情不能只挖掘細節,要用更開闊的視野來掌握事情的全貌。要擁有大格局,但別超出了自己的權責范圍,要以當事者的身份腳踏實地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原點在于發現問題
問題必須靠我們自己找出來,并且是自己權限內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解決問題。看事情不能只挖掘細節,更要開闊視野。換句話說,既要看到每棵樹也要俯瞰整片森林。
問六個問題,來發現問題:
“現狀與期待的狀況之間有無落差?”
“現狀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是否覺得哪個部分進行得不順利?”
“是否有些事情未達標準?”
“有沒有哪些事情不是你原先期待的狀態?”
“若置之不理,將來是否會發生重大的不良狀態?”
?運用SCQA分析問題:
所謂SCQA分析,是透過描述當事者的心理及狀況,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以設問的方式刻畫出課題的問題接近法。
1.是預先確認當事者的具體形象,無論當事者是人或公司。
2.描述當事者過去的經驗、目前穩定的狀態和心中的理想,以及未來的目標。
3.假設一個正在顛覆目前穩定狀態的事件和障礙。
4.在SC的過程中,用自問自答的形式來假設各種課題,也就是“疑問”(Question),可說是課題。
5.思考出Q的解答。也就是“回答”(Answer)當事者的核心疑問,可說是解答。這里的A,指的是思考假設性的解答方案,其中還伴隨了篩選及評價替代方案。
?如何掌握問題的本質,制定替代方案
問題背后的問題:課題的本質是什么?
1、錯誤的解決策略,反而讓問題惡化
2、正確設定課題,多想集中替代方案
3、解決方案只選一種,但不能只想一種
4、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明確說出本質課題
5、課題的設定,決定了解答的范圍
6、“是否該帶傘外出”并非本質性的課題
7、課題設定太表面,無法解決問題本質
8、關鍵在于設定出本質性的課題
9、課題定義不同,想出的替代方案迥然不同
如何理性評價各種替代方案:
1、先不做任何評價,列出所有解決策略
2、腦力激蕩法原則
a、不能批評別人的想法
b、盡量提出大量的想法
c、歡迎自由奔放的發言
d、發展別人的想法
3、解決方案必須謹守倫理
4、替代方案的評價標準必須明確
5、確認替代方案能否解決問題(評價替代方案時最重要的因素)
6、別把追求解答的手段當成解答本身
7、還有哪些不可退讓的“制約條件”?
8、接著才是思考你對替代方案的“期望條件”
9、先給期望項目評分比重,再來評價替代方案
這個方法能以具體的數據,呈現出替代方案的價值,有助于我們進行評價
10、別忘了進行負面評價
用于執行的行動計劃 :
1、行動計劃:必須具體涉及金額、日期、人員。
2、有好的解決策略,有能力執行嗎?
3、要是沒有相稱的執行能力怎么辦?
假如執行者能力不足,可以一邊思考彌補不足的替代方案,一邊依據已經制定好的行動計劃,開始解決問題。如果無法彌補執行能力,則可以考慮縮減行動。
4、確實將主旨傳達給組織內部。
5、溝通優劣會影響行動結果。
03、問題分析
解決問題時,分析力非常重要,而分析必須合乎邏輯。而分析和解決的基礎就是邏輯思考。
分析要合乎邏輯
1.沒有邏輯主張,沒有人理會
2.說出主張,提出論據
3.邏輯太跳躍?因為論據無法支持主張
邏輯不憑感覺,而是有具體主張和論述
1.論述跳躍,邏輯上便欠缺說服力
2.邏輯跳躍,問題出在“自以為是的默契”
以對方的立場檢視自己的邏輯
想確認是否犯下自以為是的默契的毛病,最好的方式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檢視自己的主張及論述。盡量從對方的角度思考,確認自己的主張及論事是否能讓對方理解。
1.用“后設認知”檢視自己的邏輯
在心理學的領域中,這種從高處往下俯視自己思考的方式,被稱為“后設認知”,換句話說,就是思考自己正在思考什么。
2.鍥而不舍的自問“為什么這么認為?”
3.邏輯思考三要點,邏輯過程無止境
追求邏輯性可說是永無止境的作業,一位好的問題解決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出最佳方案,并且精益求精,永無止境。
在所有與分析或解決問題有關的腦力作業中,“主張之后提出論述”“檢視主張和論述有沒有正確地聯結”“鍥而不舍、反復檢驗假設”這三個要素,是必備的共通能力。
以MECE的概念分析
1、分析即拆解,本質為MECE發想
分析的基本概念是:將事物拆解,思考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最能明顯表現分析本質的思考方法是MECE,意指兼具互相排他性與集合網絡性,也就是拆解后的各個組成成分“不重復,不遺漏”的狀態。
2.活動現成的架構,進行分析
符合MECE原則的架構,大致可分為3種:
第一種:將分析對象區分成符合MECE的項目,有助于當事者理解分析對象的結構。
第二種:用“流程”的概念掌握MECE的項目,有助于當事者理解分析的過程。
第三種:則是使用由縱軸和橫軸所構建的“矩陣”,來整理事物。
分析架構是手段,不是目的。即使為了增加分析力,多記住了幾種分析架構,也未必能夠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原因在于,終究必須了解,在發現問題和設定課題的過程中,每一種架構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3.MECE深度解析
如何從龐雜的數據中,區分出有用的信息,確保自己所提出的論據,足以涵蓋且回答整個問題,是建立邏輯的最根本關鍵,而“ MECE ” 正是金字塔原理中,以系統的方式為原始數據分門別類的技術。
在思考會對問題產生影響的因素,或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證據時,各個觀點不會互相重疊與抵觸,就是彼此獨立。通過將“ 整體 ” 有系統地區分為彼此互斥、整體窮盡的幾個部分,將可避開掛一漏萬,以偏概全的盲點。為繁雜的數據建立邏輯架構,進而拆解問題并找尋答案,找到問題的切入點,還需通過廣泛檢視和深入思考。
跟我每天閱讀一本書,讓你離知識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