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44
卷五·口問第二十八
4/15
原文: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
黃帝問:有些人常常哀嘆哽咽,這是哪種經氣失常所引起的?
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
岐伯答道:這是人體陰分之氣血過于盛實,而陽分之氣血過于虛衰所引起的。
陰氣疾而陽氣徐,
具體體現是:陰分之氣血,其循行速度相對迅疾;而陽分之氣血,其循行速度相對遲緩;
陰氣盛而陽氣絕,
陰分之氣血,其流勢洪盛;而陽分之氣血,其流勢枯竭。
故為唏。
五臟中,肺屬陽中之少陰,肺主悲;心屬陽中之太陽,心主喜;肝屬陰中之少陽,肝主怒;脾屬陰中之至陰,脾主思;腎屬陰中之太陰,腎主恐。其中心、肝為陽臟;肺、脾、腎為陰臟。若人陰分氣盛而陽分氣虛,則陰臟氣盛而陽臟氣虛,因而多悲多思多恐,卻少喜少怒,情志壓抑不暢,故常常哀嘆哽咽。
補足太陽,
因足太陽膀胱經主表、主陽,且為陽蹺脈及陽維脈之經氣發源,又挾行屬陽的督脈;其路線起始于足小趾,循脛,上股,抵尻,沿背,過項,經巔(頭頂),下前額、結于內眼角。可以說其氣血貫通一切人體陽分。故治療陽虛證候時,當補刺足太陽膀胱經,特別要補刺陽蹺脈之起源——申脈穴。
瀉足少陰。
又因足少陰腎經主內、主陰,且為陰蹻脈及陰維脈之發源,又挾行屬陰的任脈和沖脈;其路線起始于足小趾下方,斜入足底前掌之中心(涌泉穴),繼續斜行上至足內側緣之足掌部與足跟部之分界點(然谷穴),繞行于內踝之后,進入足跟,沿小腿內側上行,經大腿內側后緣,上行入脊柱,絡腎,屬膀胱,還出于前(任脈之中極穴),挾行任脈,至鎖骨下緣;其分支上貫肝、膈,入肺,循喉嚨,挾舌根兩側;其入肺分支又再分支,出肺,絡心,流注胸中,與心包經相接。可以說其氣血貫通一切人體陰分。故治療陰盛證候時,當泄刺足少陰腎經,特別要泄刺陰蹺脈之起源——照海穴。
~~~~~~~~~~
老黃歷擇吉,2024.8.11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43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