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有這樣一個故事(如果不是他,就是其他名人):
愛因斯坦小時候上手工課捏橡皮泥,交給老師一個狂丑的橡皮泥小板凳(or椅子,反正是坐的)。老師很生氣,說道:“你見過比這更丑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于是拿出兩個更丑的小板凳——交給老師的已是最好的作品了。
該故事貌似出現在小學/初中的課本里——不是語文就是思想品德,總之一個比較正式的場合。主旨大概是贊揚小愛因斯坦勤奮、認真、百折不撓之類。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只能說明兩點:1、愛因斯坦捏橡皮泥的水平實在爛。2、愛因斯坦小時候有點楞。
想想,不是捏恐龍、捏變形金剛、捏飛碟或者孫悟空……是捏一個完全由長方體構成,技術含量不高的小板凳!這都能把老師氣到,可見丑到一定程度了,可見愛因斯坦雖然后來智力超群,但小時候動手能力實在不行——至于捏了3個還是30個,并不重要——畢竟最后也沒捏出好貨來呀!請大家注意老師的反應:“你見過比這更丑的小板凳嗎?”此情此景,老師不是在提一個問題,而是在表達他的不滿與氣憤。好比吵架時我們會質問對方:“世上還會有比你更不講理的人嗎?”——可不是想搞清世上誰最不講理。愛因斯坦,居然一本正經地拿出2只更丑的板凳,作為給老師的回答(足以入選《學生對老師的經典回嘴》)。這孩子若不是有意讓老師下不來臺,就屬于完全不會聽話音的那種,是個楞頭青。聽說愛因斯坦小時候很不招老師待見,這很自然,我要是老師,我也不喜歡橡皮泥捏不好還讓我下不來臺的孩子。
什么勤奮、認真、百折不撓,小愛因斯坦若廢寢忘食、懸粱刺骨、不懈努力,不捏出象樣的小板凳不罷休,或許可以考慮給這個評語。最起碼不該只捏3個。就算他不止捏了3個,我也懷疑,一個孩子磨練捏小板凳的技術,該不該看做勤奮的萌芽。
只因為主角是愛因斯坦,連捏小板凳都有了特別的寓意。當一個人成名成家,他之前所有瑣事破事都成了有意義且有興味的事。這樣說好像是在憤世嫉俗,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
湯因比有一個有趣的論斷,“對我來說,修昔底德筆下的希臘,在1914年8月看上去就與1914年7月有著差異,因為在此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因為一戰的爆發,修昔底德筆下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冷漠的、微不足道的事實,而是一個散發宿命的,充滿暗示的,有著驚人相似的“先例”。過去沒有改變,但現在使得某個過去的重要性發生了改變,以這樣的眼光看往后面,過去就仿佛改變了一樣。
我想,湯因比是對的。
我們在名人的過去里尋找閃光的蜘絲馬跡,尋找他們與眾不同的線索,不僅僅出于因人論事、以成敗論英雄。我們試圖總結出不變的規律、繪制出既定的路徑,作為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生存的索引。我們對此的如癡如醉、孜孜不倦,和兩千多年前去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朝拜、然后絞盡腦汁在神諭中尋找自己命運的人,有何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