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不會有任何3D照片展示
我買了一臺富士W3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這臺相機
很正常
- 它是2010年發布的機型
- 它銷量并不是很好,沒大火,沒后續機型
我是在馬云老板的店鋪海洋里看到一臺庫存。
而且不僅僅是W3,還帶有V1——同期發售的3D相框
就『不小心手一滑』,『入了一臺非全幅』。
目錄
- <a href=#bacg>背景</a>
- <a href=#tech>技術實現</a>
2.1. 采集
2.2. 存儲
2.3. 顯示 - <a href=#feel>感受</a>
3.1. 所謂庫存
3.2. 立體
3.3. 關于社交化 - <a href=#summ>后記</a>
- <a href=#reff>參考與引用</a>
<a id="bacg">背景</a>
3D是一個一直一直被炒作,
然后,又會因為各種關系冷卻下來;
再然后,
過個幾年又翻出來被炒作的概念。
最近的一波3D差不多是《阿凡達》帶來的,
然后國內的銀幕們3D就火了,以至于全世界來說,我國的3D或者稱作“假3D”都特別多。
富士公司在2009年開始搞『一次成像』的3D數碼相機 —— 所謂的“一次成像”說的是用戶按一次快門,機內自動合成出3D影像,而不需要用戶自己去數碼暗房慢慢校對,生成文件。
富士初代的相機,FinePix W1,很有開創性,也奠定了后繼者W3的形態;
前端雙鏡頭(與獨立的兩片傳感器),機背裸眼3D屏幕。
拍攝完稍等(此處是處理和寫入速度限制)就可以在回放里觀看。
第二年富士就出了續作的W3;
相比W1,光學成像規格上沒有什么革命性的提升,背后的屏幕從2.8寸提升到3.5寸;
倒是錄像的分辨率從640x480,提升到1280x720,可以掛上“HD”的標簽了。
其他廠家方面,給出反應的大概就是松下了,
他們在W3同一年,先是在自己的M43鏡頭里加入一枚特別的3D鏡頭 LUMIX F12 3D,
以及稍后,做了一臺 Lumix DMC-3D1。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就沒有然后了。
手機廠家們倒是找到了賣點,在2011前后,一共有三臺具代表性的手機,以裸眼3D作為賣點。
型號 | 推出年份 | 簡要描述 |
---|---|---|
LG Optimus P920 / LG Thrill 4G | 2011 | 官方頁面 LG次年推出3D MAX |
HTC EVO / EVO V 4G | 2011<br /> | HTC之后延續了幾款,然而隨著3D的低迷沒有大熱 |
AQUOS 3D SH-80F / SH-12C | 2011 | 夏普的3D嘗試,之后也出了幾款,SH-01D / 102SH / SH-06D等 |
<a id="tech">技術實現</a>
采集
生物的進化其實很單純,簡單來說,用進廢退。
眼睛被認為是非常復雜的構造,曾被神創論鼓吹者們用作論據。
有興趣可以閱讀方舟子先生的《達爾文的眼睛》
立體視覺伴隨了雙眼而出現,它提供了擁有者平面視覺以外,“深度”的感知 —— 在競爭中,了解正在靠近的獵物/獵食者,或者快速掌握環境,都是很有利的。
自然,是設計最好的老師;
只需要仿生這種雙眼構造,就完成了3D相機的基礎設計。
富士的 W1 / W3 并不例外。
鏡頭部兩者的距離,基線長度,是3D成像中比較重要的指標;
同年,松下公司在M43卡口上的3D鏡頭,
間距就沒有拉開,所以僅就3D上的表現,可能不如這類有較大基線的機型。
存儲
3D采集完成了,還需要存儲。
業內有一種較為普及的格式,后綴 .MPO ,是一種jpeg格式容器,內部存儲兩張jpg文件,并附帶保存了相關的信息,在對應的設備上就可以顯示。
這部分內容本來用數碼暗房完成,W1/W3上直接生成,非常方便;
而且W3還給保存了“左眼”的單張jpg,方便直接使用 (比如用于選片) 。
顯示
以往的3D顯示都要佩戴眼鏡,或紅藍或偏振或快門,多帶眼鏡總是有額外麻煩(特別是自己本已有一副);
所以一直有對于裸眼3D的需求。
『視差柵欄』(Parallax Barrier,或稱視差障壁)是目前實現裸眼3D顯示的關鍵。
除了在如這款富士W1/W3上使用之外,視差柵欄在任天堂的3DS游戲機上也成為了技術實現的成敗手。
我不是這方面的研究者,但是對此也有淺薄的了解。
最早是在THG上看到了關于DTI產品的報道(2001年),里頭提及了裸眼3D的實現原理。
很有意思,這款產品叫做2015XLS,和EXCEL的.XLS沒什么關系;而到了2015年,消費級裸眼3D顯示器也并沒有大行其道~
裸眼3D在行業應用中較為活躍,而部分相關嘗試(曾在機場見到推銷),似乎并沒有抓到合適的契機。
這樣的實現,其實有一個缺點,就是頭部必須保持在一定區域內才可以看到3D效果;
而如果平移一段出了區域,就不行;
而再出去一些,達到一個同步相位,又可以……
所以,平??吹臅r候,腦袋不要隨便亂動
此外,在W1與W3風行的年代,富士也一并上線了 3D打印系統 ,旨在建設一套完全的支持體系。
可惜最后似乎也不了了之。
<a id="feel">感受</a>
所謂庫存
說是庫存,全新沒用過。
其實拿到手已經開封了,但是沒有長期使用的痕跡,不過正面3D的裝飾燈似乎不會亮。
一般說來,是收的所謂“充新”,或者櫥窗展示吧?還好只是為了體驗,并不苛求
有時候想玩有意思,有點年代的機器,這大概都是不得不折中的部分。
立體
立體影像很刺激,特別是之前沒有接觸過。
回想起來,2010年的時候有機會見識過,是在上海的星光攝影城,3L還是4L,做這方面解決方案的商戶,提供了觀片體驗。
照片應該是用135相機拍攝的世博會。
前面也說過,《阿凡達》全球熱映,而中國也不例外,人們去到了電影院接受沖擊。
09年開始,3D熱潮依舊不退。
但是很多假3D,乃至『中國特別版』的3D電影也讓人開始思考。
另外一方面,大尺寸的平板電視普及浪潮中,3D也作為一個賣點出現,
但是受困于內容供應,家用的3D家庭影院還是有局限。
關于社交化
現在的數碼產品,……“現在”說的是這個社交網絡的時代,產品會有一個額外的需求,就是『協助用戶在朋友圈子里裝逼』。
這款3D相機顯然沒有這個可能 —— 隔著一塊普通屏幕,什么深度什么3D的沖擊都被抹平。
所以W1這樣的相機,處在『好玩』和『線上社交無用』的處境中。
或許有一天,當人們重新平和下來,消費級3D(和附帶的輸出)也會重新火起來吧。
<a id="summ">后記</a>
說過,3D影像,沖擊在于實打實的看到的那一下。
你不停在畫面中搜尋線索,想找到這魔法的破綻,然后承認,這就是傳說中的那件事。
個中滋味,不自己體會,是不知道的。
只是現在條件還不夠成熟,這樣的體驗,并不能有效的擴展開。
===
我準備把V1拿出來漂流。
嗯,就是字面意思……
拿出來給需要體驗3D視覺的朋友感受一下。
<a id="reff">參考與引用</a>
FUJIFILM 富士膠片 FinePix REAL 3D W3相關 * (日文) *
http://fujifilm.jp/support/digitalcamera/download/finepix/finepixreal3dw3.html
附帶的3D輸出業務說明 * (日文) *
http://fujifilm.jp/personal/print/photo/3dprint/index.html
FUJIFILM 富士膠片 FinePix REAL 3D W3 * (中文) *
http://www.fujifilm.com.cn/products/3d/camera/finepix_real3dw3/
北美發布
W3在北美的發布,在自然博物館里進行,很有意思的體驗活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gX1gUlPZc
DTI官網
http://dti3d.com/
松下的12.5mm F12 3D鏡頭
http://panasonic.jp/dc/lens/lumix_g_12_5/
《達爾文的眼睛》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volution/eye.txt
<br /><br /><br />
之乎 于201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