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和Sam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難得能安心坐在電影院里看個電影,那就認真的寫個影評。
我喜歡這個基本故事架構,但是覺得故事的編劇有太多瑕疵和問題,看的時候尷尬癥都犯了。
這個故事(或者說此類故事)的核心線索在于描寫兩個孤獨、自我保護的人如何發現自己面對自己,然后向過去告別并逐漸成長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向對方敞開心扉并相互支持的。一個發現自己發現對方的旅程。這樣的基本框架是一種可以永遠闡述的主題,因為這種人類的孤獨感和彼此尋覓是會永恒存在的。古今中外,放在任何時空都可以。
所以故事的好壞不在于這個基本框架,而在于對于人物的刻畫是否生動,對于他們的心路歷程的描寫是否真實深刻,是否能夠打動人感染人。而《北京遇見西雅圖2》在這幾點上是很有問題的。
首先看女主人公嬌爺。人物設定是在澳門賭場的公關,有個爛賭早亡(也不算太早,至少15歲時還在)的父親。編劇希望賦予她獨立堅強,忠于自我的性格,這個嬌字大概有玉嬌龍的影子。按照這個設定,嬌爺會非常早熟(早早當家自立)、剛強(15歲就拿砍刀救父),從不以軟弱示人。賭場公關的職業,會讓她非常油滑世故,游走于各色人等,內心傷痕累累,外表早就堅硬如鐵,而天真與善良卻深藏于內核決不輕易示人。湯唯演這樣的角色,形象氣質都不符合,演技也不合格。湯唯演出來的永遠是一個迷惘的女學生/文藝青年的感覺,她的脆弱可以被人一眼看透。她很努力的想做出太妹的那種世故,但做不到。她和人物的契合度甚至不如演15歲的嬌爺的那個短發女孩。這大概有點像奧黛麗赫本演《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赫本就是一個公主形象和氣質,根本不像一個下層的粗鄙女孩。不過赫本實在太好看了,所以她怎么演演什么都可以,但湯唯還沒有好看到這個程度。
其次看Daniel。也有類似的問題。按照劇本的描述,應該是一個社交上外熱內冷,而感情上外冷內熱的人。社交上外熱內冷,就是作為一個地產中介,泡妞高手,他顯然和人打交道游刃有余,但本質上非常孤獨,不與人深交,甚至每晚帶著睡袋睡空房,用層層防線保護內心的脆弱。感情上外冷內熱,是指他把自己的真實感情都收斂在內心,并不交付與人。生意場上的來往,情場上的逢場,都不會在心里扎根。而內心渴望被人真正了解的火焰則被小心翼翼的保存著。吳秀波演的也不合適、不合格。他的表演缺乏那種生意場上油嘴滑舌人見人愛的痞氣,也缺少游走情場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風流味。
所以這部電影的缺點不在于親筆寫信交筆友這種設定太不真實(這個不真實根本不重要),而在于人物設定的自然走勢和人物的實際呈現很不一致。
編劇其實還是挺用心的,試圖用情節(一個一個的小故事)來推動人物性格的交代和發展,這我覺得很好。但問題在于這些情節不少過于斧鑿和俗套,觀影時候的絕大部分尷尬癥都來源于此。其中還有一個老爺爺和老奶奶的情節支線,豆瓣上不少人表示喜歡這個支線。但我感覺這個支線是最差的,過于俗套,全程尷尬。要展開解釋感覺又要寫很長,還得上班,先寫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