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上期高一年級第一次月考
語文參考答案? ?
答案及解析
1.A 夸大其詞。
2.B 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這類皮膚的振動本質上跟手指劃過像木頭、砂紙等毛糙物體表面時的感覺是一樣的,所以大腦就把它解釋成了你在觸摸質地粗糙的物體”。
3.D A 項,“毫無差別"過于絕對,原文是“幾乎可以跟操作真實物體相媲美";B項,張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應為“垂直方向”;C項,強加因果,無中生有。
4.D【解題思路】 解答斷句題時,要注意關鍵詞語及句子結構。由文意知,文章涉及漢朝劉氏天下,故“王劉氏”的劃分不對,據此排除A、C,文中“主兵柄”語意完整,是動賓短語,故排除B項。
5.C【解題思路】 “常同席坐”與我們現在的坐姿不同,因為有“席”,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后跟上。
6.D【解題思路】 “袁盎拉慎夫人人座”錯,原文是“袁盎引卻慎夫人坐”,即袁盎過來將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從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強調主妾之間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7.(1)過了不久,絳侯(周勃)怨恨袁盎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現在你小子卻在朝廷上誹謗我(或說我壞話)!”袁盎也不向他謝罪(或也不理睬他)。(得分點:“已而”“望”“謝”各l分,大意2分)
(2)我聽說與天子共乘高大車輿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漢王朝雖然缺乏人才,陛下為什么單單要和宦官(或受過刀鋸切割的人或受過閹割的人)同坐一輛車呢!” (得分點:“共”“輿”“獨”各l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袁盎是楚國人,字絲。他的父親原先聚眾為盜賊,后來搬遷定居在安陵。高后當政之時,袁盎曾經做過呂祿的家臣。等到孝文帝登上了帝位,袁盎的兄長袁噲保舉他做了中郎。
絳侯(周勃)擔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禮,對他非常恭敬,常常親自送他。袁盎進諫說:“陛下認為丞相是什么樣的人?”皇上說:“他是國家的重臣。”袁盎說:“絳侯是通常所說的功臣,并不是國家的重臣。國家的重臣應該是與主上共治國事,存亡與共。當年呂后當政的時候,呂氏諸人掌權,擅自相互稱王,以致劉家的天下就像絲帶一樣,幾乎快要斷絕。在這個時候,絳侯當太尉,掌握兵權,卻不能匡正朝綱。呂后逝世。大臣們一起共同反對呂氏諸人,太尉掌握兵權,又恰好遇到那個成功的機會,所以他是通常所說的功臣,而不是國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對皇上表現出驕傲的神色,而陛下卻謙虛退讓,臣下與主上都違背了禮節,我私下認為陛下這樣不可取。”以后在上朝的時候,皇上逐漸威嚴起來,丞相也逐漸敬畏起來。過了不久,絳侯(周勃)怨恨袁盎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現在你小子卻在朝廷上誹謗我(或說我壞話)!”袁盎也不向他謝罪(或也不理睬他)。
等到絳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職位,封國中有人上書朝廷,告發他謀反,于是絳侯被召進京,囚禁在監獄中。皇室宗親以及諸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說話,只有袁盎出來證明絳侯無罪。絳侯得以被釋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絳侯于是與袁盎傾心結交。
袁盎常常稱引些有關大局的道理,說得慷慨激昂。宦官趙同屢屢受到皇上的寵幸,常常暗中傷害袁盎,袁盎為此感到憂慮。袁盎的侄兒袁種擔任常侍騎,手持符節護衛在皇帝左右。袁種勸說袁盎說:“你和他相斗,應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毀謗的話不起作用。”孝文帝出巡,趙同陪同乘車,袁盎伏在車前,說:“我聽說與天子共乘高大車輿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漢王朝雖然缺乏人才,陛下為什么單單要和宦官同坐一輛車呢!”于是皇上大笑,讓趙同下車。趙同流著眼淚下了車。
皇上駕臨上林苑,竇皇后、慎夫人跟從。她們在宮中的時候,常常同席而坐。這次,等到就座的時候,郎署長布置席位,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拉后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座。皇上也動了怒,站起身來,回到宮禁中。袁盎就上前勸說道:“我聽說尊貴和卑下有次序,那樣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經確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過是個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這樣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別了。再說陛下寵愛她,就重賞她。陛下寵幸慎夫人之舉,其實恰好成了禍害她的根由。陛下難道沒有聽說過‘人彘,之禍嗎?”皇上這才高興,召來慎夫人,把袁盎的話告訴了她。慎夫人賜給袁盎黃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為多次直言勸諫,不能長久地留在朝廷,被調任隴西都尉。
8. 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
? 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 ? 9.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 ? ?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11.(1)選D項2分,E項2分
(2)“天職"在小說中的兩重含義:一是指一個醫生應盡的職責,即救死扶傷;一是指愛國者應盡的職責,即同法西斯作堅決的斗爭,保衛自己的祖國。
(3)海爾曼是一個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2分)他心地善良,寬容,仁慈,為了救助他人,他不計個人恩怨,把救死扶傷當作自己最高的職責。(2分)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以他的手術刀作武器,沉著勇敢地處死了兇惡的法西斯頭目,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2分)
12(1).(1)選D項2分,E項2分
(2)①以身殉國時年僅38歲,英年早逝讓人感到突然與惋惜。(2分)②作為一位需要長期積累沉潛的文科教授,他已經出版了多部著作,38歲正是學術上更大發展、更大輝煌的學術年紀。(2分)③他長期以來的宏偉志愿《中國史學史》還未完成,只留下了一部l934年的油印本講義稿。(2分)
(3)因為姚名達身上集中地體現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崇高品質;(2分)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學者,他治學勤謹,抱負遠大,著述豐富,見解獨到;(3分)作為一個有熱血的中國人,他崇尚道義與氣節,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國難當頭勇于擔當,選擇從事政治和社會運動,親赴抗日前線,與敵斗爭堅強勇敢,成為“抗戰捐軀教授第一人”。(3分)
13、選C【①“茍且偷安”,是貪圖安寧,不求上進的意思,與語境不合。“茍且偷生”,跟“死”對照,本句中與“不輕易言死”對照。--用錯了。②“不可救藥”與“病入膏肓”區別,前者作定語,后者不可。--用對了。 ③“生吞活剝”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搬用別人經驗、言論(或文辭)或科學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本句不是“搬用”的意思。囫圇吞棗有兩個意思,一是學習上不求甚解,食而不化,只知照搬照學;二是籠統含糊,不加分析。本句中成語“籠統含糊,不加分析”的意思,只能用“囫圇吞棗”。④“應有盡有”有概括的作用,運用時可以跟總括性的詞語搭配,也可以先在前邊列舉一些事物,而后用“應有盡有”來總括。用“包羅萬象”雖也可在前邊先列舉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邊列出具體事物。⑤未雨綢繆比喻事先做好準備。防患未然,是強調“患”。⑥ “稱心如意”偏重在稱心,“心滿意足”偏重在滿意。“稱心如意”可以直接用作“人”和“事”的定語,“心滿意足”則不能。比如可以說“稱心如意的干部”,“稱心如意的工作”,卻不能說“心滿意足的干部”“心滿意足的工作”】
14、A.(B項“雖然”放到“錦鹿公司”前面;C“人走關燈”與“十分嚴重”搭配不當;D刪掉“由于”)
15、C
16、(5分)①但是人類活動是重要原因②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海岸侵蝕③在預警線內不得修筑人工建筑
17、1、網上在線閱讀、手機在線閱讀、電子書閱讀均成上升趨勢,紙質圖書閱讀呈下降趨勢。(3分)
2、數字化閱讀方式越來越受人們青睞,傳統閱讀方式受到沖擊,紙質圖書出版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3分)
六、寫作導引? 一、正面立意
1.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在他人誤會之際,及時解釋,表達自己的歉意。這本身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尤其是作為勝利者,在勝利之際不忘照顧他人的心情,這是一種“心中有他人”的胸懷。在尊重他人之際,也贏得他人的尊重。
2.釋放善意,表現自己的修養。柯潔因為“解釋了印象也好不到哪去”,而沒有解釋的意愿。但是我們“解釋”,不是為了表現給誰看,也不是為了“修飾”自己的形象,而是為了釋放自己善意;印象是他的眼中的東西,我們無法掌握,但重要的是,不管別人怎樣看,我們都要追求關心他人,表現人性中善的一面,從而表現自己的修養。
3.相互競爭,需要“關懷”的潤滑劑。圍棋的世界是殘酷,半目之差,就決定了高下。冠軍的領獎臺上只能容許一個人站立!于是我們看到了淚流滿面,我們看到了轉過頭去蕭瑟的背影,越是如此,我們發揮是要奉行“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的做法,而“解釋”就是朋友之間關懷,是同行之間的相互扶持。在感覺到對方誤會之際,及時進行心靈的舒解,就是競爭中的溫情。
二、反面立意
1. 無愧我心,何必“長戚戚”。柯潔本就沒有嘲笑之意,只是感覺自己輸了搖頭嘆息而已,有什么需要解釋的呢?總去盯著他人的反應,總去在意他人的感覺,那你不要擊敗他啊,而且這樣的人往往無法專心棋道!總去在意自己的“印象”,那邋遢的愛因斯坦就不偉大嗎?總去在意他人感覺,那足球場上的進球的隊員就不用高高躍起歡呼了!只要他不是真正去嘲笑李世石,就不必解釋。在球場也好,在對奕室也好,一切表現都是在棋上,何必“長戚戚”于自己的“印象”呢?
2.不求解釋,就是最大的尊重。無心之舉,就會刺激一個人脆弱的神經,那是什么人?是小人啊。李世石是什么人?是一個棋士!在他的對面,就是對手,他有的是戰勝的欲望。誤會也好,挑釁也罷,其實不需要解釋,因為解釋也許會被他視為“同情”。對于一個棋士來說,最不需要的就是“同情”了,這時候,不解釋,就是最大的尊重!
3.不解釋,不為“印象”活著,人生才不會太累。不解釋,是因為我內心本就沒有嘲笑的意思,既無錯,我為什么要解釋呢?不解釋,是因為“印象”本就是他人內心的想法,高尚者有高尚者的評價,卑鄙者有卑鄙者的“污水”,我們根本無法糾正。拾荒者抱起小悅悅,有人對拾荒者的“印象”是“作秀者”,你可以氣憤,但你無法改變他的思想。“印象”,永遠由他人的決定,對不能把握的東西,那柯潔何必要去在意?高尚的李世石,會認為這是無心之舉;但如果李世石是小人,自然會用小人的心態去揣摩。不解釋,不為“印象”活著,人生才不會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