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要想學習效率有所提升,只要掌握一些方法,改進一些技巧;要想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就需要改變自己的底層認知。對于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 ? ? ? 心態是我們學習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之一。當人們形成某種認知或心態時,就會去固守它。比如說有人覺得自己笨,當別人告訴他,他不笨時。他不是去相信別人的話,而是找很多的證據來證明的自己的不行。有人會說自己不是讀書的料,當別人指出他方法不當時,他不是去認真反思,而是列舉自己用盡了各種方法最后還是收效甚微來反駁對方。很多人都會這樣,當聽到和自己認知不一樣的觀點時,不是認真的去思考,而是馬上去反駁。覺得自己的觀點不容置疑,這一現象心理學稱為習慣性防衛。習慣性防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這種機制在知識而非體力占主導的社會中,這種根深蒂固的防衛習慣會不知不覺阻礙我們的成長。因為,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如果把進步的過程比喻成往杯子里倒水,那么習慣性防衛就是在杯口的蓋子,阻擋我們進步。
? ? ? ? 怎樣才能打破習慣性防衛呢?那就是亮起“綠燈思維”,熄滅“紅燈思維”。紅燈思維就是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你懂啥”“我沒有時間聽你的”“別拿書本上的東西說教,不接地氣”等等。習慣性防衛的典型現象是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本能的反應就是找理由反駁。綠燈思維則是,當聽到不一樣的觀點時。第一反應是,積極的思考為什么會和自己的不一樣,它有哪些可取的地方,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等等。在充分理解了新觀點的用途和價值之后,再去分析這個觀點可能的不足,想辦法完善它。這樣我們的進步速度才會更快。
? ? ? ? 要怎樣才能真正建立綠燈思維呢?必須要建立一個更基礎的認識: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這頗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對事不對人”。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防衛,就是把別人對“我觀點”的質疑,理解成對“我”的否定。當我們知道“我”和“我的觀點”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為”的改進和提升,而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提出意見,正是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發和成長的機會。(我和我的觀點的區分,很像哲學或宗教學里的內容,這也說明底層知識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