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相聲的小文我很久前就想寫這么篇,幾次下定決心,臨了要提筆了還是擱下了。
關于相聲起先并不是沒有寫過,去年年綜藝節(jié)目《歡樂喜劇人》第一季請到曹云金的時候就有在微博里說過幾句,今天拿出來重頭看。
相聲屬曲藝,起源北方,來源于民間說唱。不用我科普,很多人對相聲這門行當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
相聲有記載的三個發(fā)源地是北京天橋、天津勸業(yè)場和南京夫子廟。南京夫子廟旁邊有一老門東,內有德云社,進去聽過一次,感覺不錯。
我愛相聲,雖未拜師,但是有幸跟一位曲藝老先生學過那么一段時日。
學習相聲前老先生說:“老家伙我沒有多大能耐,愛這門窮手藝半輩子,還是落得個默默無名。咱們曲藝界收徒規(guī)矩多,你若不是為了求碗飯吃或是養(yǎng)家糊口,我看這師你不拜也罷。何況我在這行當里也沒有個位子,你拜我為師學藝也沾不得什么光彩。”
跟老先生學相聲不為別的,全憑愛好。雖是愛好,卻不得長久,后因學業(yè)放棄了。
跟老先生說起升學考試時老先生神情并無變化,樂呵呵道:“無礙,你走的是正經門路。伙計你記住,無論是有人想學,還是有人愛聽,只要是有人喜歡,我們這門它就倒不了。”
雖無師徒之名,但有栽培之恩。學習相聲讓我受益良多,處事樂觀,面對世間百態(tài)都能積極應對。給人帶來歡樂并非在舞臺,言談舉止之間能讓身邊的人獲得快樂是我對相聲心存感激最重要的一點。
都說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其實當代社會中相聲的形式、類型、傳播方式都在發(fā)生改變。這門行當最初作為口技的一種而存在,同時包含在曲藝里。“說”的是世間萬物、百態(tài)人生,“學”的是曲藝各界的精華薈萃,“逗”的是臺下的苦悶人生,“唱”的是自家獨創(chuàng)太平歌詞。
前面提到的綜藝節(jié)目《歡樂喜劇人》,我一直都有關注,第一季看完又在跟第二季。最近網絡上的“相聲熱”和這檔綜藝節(jié)目有不小的關系。
節(jié)目組請到了中國各地的喜劇人參加比賽,其中包括東北趙家班,北京德云社等等。相聲在這其中是占著一定地位的,第一季參賽選手中有高曉攀和曹云金,第二季參賽選手中有岳云鵬和孫越,這些都是說相聲的好角。除此之外第二季的主持人也由吳秀波換成了郭德綱。這些都在為今天我們在網絡、傳媒中看到越來越多的相聲而起著或多或少的作用。
僅看以上幾位相聲演員。高曉攀的作品值得肯定,有逗有捧,歸于傳統(tǒng),由淺入深,發(fā)人深省。曹云金我之前一篇文章提過,說相聲是把好手,和岳云鵬都是郭德綱的徒弟,后因某些原因而離開德云社單飛。其中種種原因傳聞眾多,不再過多提及。這幾位中重點還是要說下郭德綱和岳云鵬。二位一師一徒,曹云金是德云社中不可多得的人才,自他走后岳云鵬受到的寵愛應該有加。岳云鵬看上去圓頭圓腦,但心如明鏡,他有目標有理想,但沒有野心。不胡鬧不單飛,德云社就是他的家,就是他發(fā)展自己最好的平臺,郭德綱也勢必會將他磨成一把好劍。郭德綱是中國相聲界的一大功臣,05年前后他利用現代傳媒與傳統(tǒng)表演的種種形式相結合,將老輩先生留下的精華同時尚元素一齊創(chuàng)作,讓相聲真真正正進萬家進人心。
以上幾位相聲演員中曹云金和高曉攀屬于才子,而真正能夠將相聲做成一個品牌做到家喻戶曉的只有郭德綱。岳云鵬是個努力的人,沒有很高的文化知識,但我想看到的是他能把刻有“德云社”三個字的大旗從郭德綱手中接過來。
僅一個相聲的品牌我們可以說誰去接班,但總的說這一門,就是一種職業(yè),一科學問。相聲的接班人不是誰誰誰,而是千千萬萬的熱愛它的人。
講到這又想起了周立波老師。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著一段視頻,周立波老師提及南北方語言類幽默藝術的差異,表達方式上或許欠妥,惹來網友及相聲各界演員們的熱議與抨擊。
郭德綱講相聲時說:“你也會說話,我也會說話,那我憑什么能讓你花錢來聽我說話?”
相聲是門藝術,是要看天賦、下功夫、熬時間、憑本事的。一門民間藝術為人熱衷,抨擊丑惡,弘揚正氣,帶來歡笑,不容易。一連幾天不寫文章,一論就是一門學問,論的對與不對的各位多擔待,寫的好與不好的各位多指點,說的難聽好聽的各位多理解。其中提到的各位前輩藝人種種的皆屬個人一些個不成熟的看法,希望看的人和當事人能夠原諒,在這先給各位賠不是了。
說一千道一萬的還是喜歡相聲,還是愛相聲,有興趣您的找我,我們私下多探討。路過的,要是覺得相聲真招您樂了您多支持,我要是覺得相聲真難為您了您多包涵。
——深藍
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