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班級管理的“程序”密碼
《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我接觸的班主任中,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班主任工作不易,耗時費力,付出頗多,但收獲甚微。尤其是每年暑期開學時,班主任都會經歷打仗般的混亂和瑣碎:排座位、定班干部、發書、收集作業、安排教室和衛生區衛生、學生基本情況等等。班主任如果沒有充分的預見性和籌劃,在接到學生名單的那一刻,很容易陷入無頭緒的疲于奔命中。事實上,不僅開學如此,在班級管理的方方面面,班主任都始終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讓班主任從瑣事中解放出來,讓班級井然有序?如何才能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進入科學模式,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多年的實踐思考,我認為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需要科學的方法,更需要人本化理念,由此我提出了班級管理中的“程序”概念,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本化管理,總結出一套 “程序”班級管理法。
一、班級管理為什么需要程序
回到問題的起點思考:為什么班級會亂,尤其是新學期伊始?
一種可能性是教師固有的成見,認為學生不懂事,自控能力不足。因此,教師往往傾向于說教和批評,或者扮演警察和消防員,加以盯梢或“滅火”,久而久之,班主任疲于奔命,而學生脫離班主任的監管必亂。
還有一種可能性,則是學生實際上并不知道需要做什么,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規劃,而教師也往往疏于引導(請注意,說教批評并不等于引導,前為破,后為立,有破無立,學生依然無法做出預期的行為)。
此外,學生還有可能因為缺乏練習而混亂。譬如在新學期,經歷了漫長的暑假,學生習慣了散漫的作息節奏,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學校生活的節奏感。此時,教師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引導學生恢復在校時的時間感,并促使學生反復練習,直至固化成為習慣。
而要做到這一點,引入程序至關重要。
二、程序是班級管理中軟件總控
程序一詞,有兩層含義。首先,它遵循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順序,強調秩序感。這和開車是一樣的道理。要駕駛汽車,開車門--系安全帶--啟動發動機-掛擋-踩油門,這些規定動作必須按先后順序完成才能成功駕駛,絕不能調換。另外,程序也是一種規定,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對于班級管理而言,班主任要想班級有序運行,就必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并讓全班遵守,一視同仁。
程序看似簡單,但背后卻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首先程序包含了對學生的明確期望和要求。以到校為例,沒有程序的班級,很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學生早早來到教室,卻隨意聊天喧鬧,作業往往也收不齊,班主任一進教室猶如進入了菜市場。而程序井然的教室里,學生從進班開始就知道需要做什么,并且在相應的時間點內完成各自的任務,班級組織結構運行有序:組長、課代表、學習委員、值日生及班干部等等各司其職,而完成任務的同學則開始為晨讀做準備。這正是因為在程序的作用下,學生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應該完成什么。
其次,程序也有助于形成學生內在的秩序感。
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程序,能夠確保班級同學在相應的時間節點內完成相應的任務,把學習、休息、玩耍編織在一天的校園生活中。久而久之,個人在這樣秩序井然的班級中,會漸漸形成穩定、充實的內在秩序感,而不是時刻擔憂著教師的問責與批評,從而導致安全感的缺乏。而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學生,是難以全身心投入到高效的學習當中的。
再次,程序的執行,最終是為了創造穩定和諧的班級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高效學習奠定基礎,這也是優秀班級的應有之義。
三、程序伴隨開學同步開啟
“程序”的概念在《卓越課堂管理》中有詳盡論述,其核心觀點就是程序有助于班級、課堂的高效管理,并促使教師成為一名高效能教師。
我跟蹤研究的教師所帶的七年級,經過一年的班級建設,已經奠定了良好的班風和濃郁的學風。到了2021年9月,因為“雙減”政策的實施,學校新學期又進行了重組分班,班級管理一切從頭再來,為避免開學后的混亂,我對新的班級又采用程序管理。
因此,在開學前,我便設想學生來學校報道第一天從入校門、進班級、在課堂管理中所涉及的程序,并初步編制出一套程序。經過細致的思考,我在9月3日開學前兩天進行了周密的準備。
程序第一步:報道當天進行程序介紹
報道當天,我早早來到學校,在8:00之前走進教室,安排上一年的老學生,對新入班的學生進行基本情況登記,另一名學生按照我寫好的座次表引導學生入座。我則坐在講臺上看書并悄然觀望。孩子們三三兩兩來到教室,興奮地相互問候。盡管開學之前我在班級微信群里再三提醒當天事務,但還是有些同學進教室就占個心儀的位置坐下來,開始聊天。他們不去看黑板上的溫馨提示:入班后先登記基本情況,然后按照座次表入座,之后開始閱讀自己帶的讀本。當他坐別人的位置,新的主人來到時,他們才發覺并迅速去更正。8:30學生基本報道完畢,我無聲地觀望,學生基本都在靜悄悄地看書。他們才我便開始指揮學生領書、發書、核對。
學生在我的指示下,領書時把相同類別的書放在一起,教室前排一張桌子站起一個人發書,另一名同學負責整理兩個人書籍,整個發書過程井然有序,17本教材和資料約20分鐘分發完畢。
結束后,在全班最終安靜下來時,我開始帶領孩子們對照圖書,個別發錯或者漏掉的書籍迅速歸位,上一年的老學生自覺把包書的牛皮紙和塑料繩打包整理,工整放在教室門后,整個發書環節忙而有序。
班級管理我們需要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高的效率,我們需要程序!
接著,我講解了民主班級管理理念,座位的排法和四人小組長的任命,接著我宣布了班長、紀律班長、衛生委員和各科課代表名單,體育委員需要有經驗的學生,沒有提前指定,而是當堂讓擔任過的同學站起來,進行了任命。
講解了每日常規程序——早讀、課間、作業、衛生、離校五個關鍵點,并以此作為第一周的重點。孩子們似懂非懂,因此我把重頭戲放在開學第一周。
(二)程序第二步:開學次日進行程序示范
開學第二天,我早上7點20在講臺上觀察。比起昨天,秩序好了一些,但交作業慢、聊天浪費時間的現象仍然存在。我把程序再次復盤,并著重講解,并且把16名小組組長叫到教室外面進行開會,統一講解組長的職責和任務。
衛生區的衛生是班級管理的難點,面積太大,學生對邊界不太清晰,我隨衛生委員和五個小組長一起進行衛生區打掃并為他們劃分勞動范圍,讓他們明白自己小組也應該這樣劃分。
通過為他們開會和示范,班委成員明白事情的程序。周二放學暮醒班會繼續強調一日五規,讓孩子們對班級程序管理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離校的程序,我讓兩名體育委員一名前面帶隊,另一名中間維持秩序,紀律班長最后押隊,使學生離校做到靜、齊、快。
今天的示范,成為了后續每日程序的“模版”。
(三)程序第三步:開學第一周進行程序強化
從第一周起,每天清晨和傍晚,我都帶著孩子們嚴格的執行程序,也逐漸把執行程序的主理權移交給負責的班委,我則從旁提示,發動全班對每日班級事務進行暮省和評價,孩子們的效率不斷提高,但其中也遭遇過反復,譬如有一天,黑板忘記擦掉;小組長遲到了,導致作業延遲;有的值日生打掃衛生忘記帶垃圾斗等。但通過一次次復盤、討論,每日常規程序得以強化,逐漸成為了八(1)班的班級管理慣例。
(四)程序第四步:開學第一月進行程序總結
當程序管理模式執行一個月后,我將在月末,帶著孩子們對本月中執行的程序過程進行復盤,請同學們總結班級程序執行中的得與失,表揚了認真執行程序,且將程序運用于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的同學,并探討接下來的班級目標,引導孩子們思考,程序概念還能運用在哪些場合?譬如每日常規程序之外,如何借助管理程序來實現課堂高效學習?如何發揮班委力量,借助紀律程序,自主且有效地處理紀律問題?如何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這些話題的開放討論雖然不能在短期內解決眼下的問題,但也讓孩子們開始以主人的身份共同參與民主討論,為班級管理出謀劃策。
四、程序延伸助力學習和自主管理
磨刀不誤砍柴工。經過開學第一個月的程序學習和演練,我班的班級常規順利進入快車道運行。從入校開始,孩子們就能順利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秩序中,晨間喧鬧、奔跑等紀律問題也大為減少,也為當日教學程序的有效組織做了鋪墊。
于是我便思考,程序這一概念,是否也可以延伸到班級建設的其他方面?
(一)滲透學法指導,助力學習習慣培養
在班級中,不同的學生因為學習習慣差異從而導致了不同的成績水平。尤其對于初中生而言,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至關重要。在我所任教的數學學科中,由于涉及數學基本概念,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倉促了之,造成大量審題和粗心之錯,因此我嘗試著把程序引入其中。
在講解練習時,我把做題程序:“審題——圈劃關鍵詞——求解”的基本思維過程推介給學生,要求他們在每日的練習中嘗試使用。初期學生并不習慣,但隨著我反復強調,特別是運用華應龍老師的化錯教學理念,復現班級錯題的做題程序,以及多次著重表揚那些堅持做題程序并取得細小進步的學生后,班上的學生也逐漸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事實證明,這個點字審題的小方法,讓學生在做題時有效地聚焦知識點,大大降低審題粗心的錯誤率。
此外,我還把程序運用到學生物品擺放中。在大量書籍和練習本的情況下,引導學生桌斗中左面放書--右邊放本--中間擺放文具,幫助學生有效地改善了學習用品擺放雜亂無章的壞毛病,每個同學物品擺放井然有序。正是通過程序的使用,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生活習慣有了感性的體驗和認識,從而逐漸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細化班委工作,助力學生自主管理
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的左膀右臂。他們的工作能力,不僅直接影響到班主任的管理效率,更反映了其自主管理水平和對自我能力的認知。然而,即便班主任進行過班委培訓,班干部在管理中仍難免遇到各種大小難題,于是在缺乏有效的行動指南時,他們不是頻繁打報告,求助于班主任,就是對不良現象或個人習以為常,容忍放縱,或者因為無法權衡好學習和工作,甚至遺忘崗位職責……這些都不利于班干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班級穩定有序地發展。
事實上,不同的班委工作,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和一般流程。因此,引入程序,讓每個崗位的班干部建立起一套常規工作流程和應對機制,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提高管理成效和效能感,減少班主任的事必躬親和重復勞動。因此,在班干部例會上,我讓每個班委結合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時間點,撰寫出本崗位的工作程序,并擬定一套工作流程圖,事后由我復審和共同優化。
當然,流程圖的擬定并不盡善盡美,但在擬定的過程中,班干部必須對自身崗位職責了然于心,并且按照不同的時間節點將職責具體落實,對于厘清工作思路,增強快速反應能力十分有效。
事實上,通過在班委工作中引入程序,提升了班干部應對不同問題的能力,也大大減少了與班主任的重復溝通,避免問題解決遲滯或者班主任獨攬的困擾,班干部也在過程中切實地增強了自我效能感。
五、程序管理探索反思
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通過簡化易行,要求明確的程序執行,孩子們朝著自律的目標——有條不紊地前進,在過程中強化了班級歸屬感和個人效能感——在備忘錄的三言兩語中,同學們紛紛表示,從開學開始狀態逐漸好了,學習效率也高了不少……
程序的執行,促使孩子們產生內在的秩序感,而程序的討論和實施,則幫助培養了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和理性思考。
程序的執行,也為新學期的開篇和班級的發展書寫了精彩的序章,相信班主任們只要腳踏實地的行動并擁有清晰具體的目標,定能擁有適合自己的優秀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