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號街車》是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顆不安、敏感、追求美好的靈魂如何被欲望吞噬,最后被現實殘酷毀滅的過程。欲望是世界上一切動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是由人或動物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欲望無善惡之分,關鍵在于如何控制。
叔本華曾說過:欲望過于劇烈和強烈,就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影片中布蘭奇、斯黛拉、斯坦利三人欲望與理想相互交織進而產生的劇烈沖突,他們互相否定對方,最后甚至不惜毀滅對方,以保全自己的欲望和生活。我認為,這部影片最大的價值在于我們每一個觀影人都能從影片中反觀自身的欲望與迷思,從而引發無盡的思考。
1.? ? 布蘭奇:一只殘破的蝴蝶
布蘭奇,原本出身貴族、衣食無憂、天真善良、無憂無慮,她熱愛詩歌、藝術、音樂,她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理想主義者,一個地地道道的浪漫派,她追求精神層面的完善、追求夢幻的美好世界。但自從和她情投意合的丈夫因同性戀被她譴責導致飲彈自殺,她陷入自責一蹶不振,愛情的幻滅讓她失落痛苦,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愛情一環的失去,讓她心目中一直編織的浪漫詩意世界失去了重要的一維,像一只殘破了翅膀的蝴蝶無力再輕盈蹁躚。
而她對丈夫的深深的愛導致了她無論如何也忘不了丈夫,因此她說:“我通常在這兒,而死亡就在那兒,死亡離我太近了,就好像在附近。”她內心煎熬,需要生人和親密才能暫忘傷痛,以填補內心的空虛。于是墮落便無可救藥的一發不可收拾,雖然她內心深知這些粗俗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替代不了會寫詩寫情書給自己、干凈清澈的年輕丈夫,但她還是屈從于自己的無法釋懷,屈從于自己的欲望,最終揮霍無度、家財喪盡、聲名狼藉、流離失所。
她原本以為永遠的離開就會重獲新生,于是來到妹妹斯黛拉家,她渴望在這里能遇到一個值得依托的男人,可以帶她遠離痛苦,回到她心目中的美好世界。她對自己容貌的病態的在意和關注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她企圖以自己的風韻猶存和詩性的魅力去魅惑并俘獲男人,也呈現了她在韶華已盡的不爭事實下的失意與惶恐。在她的浪漫夢幻之中,她幻想自己如同公主一般受到尊敬和仰慕,和英俊才情的男人過著詩意氣質的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海洋中得到滋養和庇護。
然而她的悲劇就在于她把這種幻想當作信念,認為只要堅持和等待就會守得云開見月明。她曾經得到過,但最終失去了,她渴望剩下的日子里自己還能這樣柏拉圖式的活著,否則,生命如同死亡。
之所以說這部影片的價值在于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中反觀自身,就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理想中的幸福世界,我們都曾幻想,都曾將其當作信念,堅信鮮衣怒馬的人生終會到來,這是我們的幻想,是我們的夢想,也是我們的欲望。否則,生命如同死亡。
安東尼奧尼的一篇文章里曾說不適應這個世界的人都是精神疾病的患者,而精神上的疾患無法治愈。瘋掉還是毀滅,這是一個選擇,目的相同,都以和世界的徹底的決裂為目的。
布蘭奇對這個小地方的粗魯和俗氣充滿了鄙視和厭惡,自視自己對詩歌、藝術、靈魂的交融有強烈的渴望的高貴和優越,并企圖以自己貴族式的優雅與失意去適應并且征服斯坦利代表的粗野與殘暴的現實,并且試圖將淪為欲望奴隸的妹妹引到高尚的精神境界。
但是,現實是斯坦利殘忍地親手掐破她一手編織起來讓自己耐以存在的美麗泡泡,咄咄逼人式的揭穿她的謊言,撕裂她本以殘破難以蔽體的花枝招展的衣裳,將她最后的一點自尊和高貴徹底粉碎。
最后,她瘋掉了,與這個世界徹底決裂,如同被徹底毀滅,毀滅在了現實中,鏡子的破碎象征著她精神世界的徹底崩塌,也象征著她的生命已經死亡。其實在影片開頭她搭乘欲望號街車到達墓場街道就已經預示了這樣的一個悲劇。
她的死亡令我們震驚和心痛,因為影片中現實的勝利也存在于影片之外的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而現實之下的我們并不愿妥協屈從,因為我們內心跳動的滾燙的理想一旦拿走,我們便如同行尸走肉。
田納西·威廉斯說過,他的作品就是要表現那些敏感、脆弱、而又不想與現實妥協的人最終被毀滅的過程。這種殘忍的揭示,結束了童話與夢幻,把血淋淋粗野的現實呈現在我們面前,現實以欲望的名義強奸了理想,靈魂最終臣服于欲望,那些脆弱的理想主義者最終被毀滅。
我們看著黑白影像下斑駁暗影里遮遮掩掩、柔弱無依、瘦若無骨的布蘭奇,在愛情到來時何等的輕曼歡快和愛情離去時又是何等的悲傷失落,眼神又是如何從一開始的無辜憧憬到一天天黯淡無光再到麻木茫然……斯坦利是殘忍的,導演是殘忍的,我們也是殘忍的,我們為布蘭奇而心痛,我們同時也為自己而心痛。
2.斯坦利:殘酷的劊子手
斯坦利,布蘭奇的妹夫,與布蘭奇完全相反,他代表著赤裸裸的粗野的現實,是男權社會的代言者和衛道士。他注重利益、權利、威嚴和地位,他強悍勇猛、年輕有力,像野獸般對一切看不慣和不能忍受的事物大吼大叫張牙舞爪,不擇手段達至毀滅親人還得意洋洋揚長而去。
他會主動出擊粉碎一切對他的尊嚴和地位構成威脅的存在,重視錢財利益因此對布蘭奇將家產揮霍殆盡勃然大怒,對布蘭奇干擾他的生活且詆毀他而懷恨在心,還因一時的不滿而對自己懷孕的妻子拳腳相加,甚至他在布蘭奇終于看見愛情的曙光和生活的希望的時候親手葬送她的婚姻……
不僅如此他還用不屑和譏笑的語氣、不時爆發的暴力行為將布蘭奇給自己營造的幻覺的世界一點一點打碎,毀掉她苦心維持多年、耐以生存的幻想的詩意美好的世界。他們截然相反的世界觀和他的強勢導致這種毀滅是徹底的,不費吹灰之力就使脆弱敏感的布蘭奇毀滅得徹頭徹尾,粉身碎骨。
斯坦利其實象征著現實,現實本身沒有什么過錯,但是對理想主義者的肆意戕害并且親手屠殺的行為是殘忍可怖的。此劇的偉大與深刻,也許就在于它不僅僅體現了人性的黑暗與脆弱,布蘭奇代表的沒落的南方貴族與斯坦利代表的新興的北方產業工人的思想觀念的鴻溝,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更在于它體現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沖突,而現實最終像劊子手一樣屠殺了理想。
不禁聯想到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其控訴社會吃人、傳統吃人一樣,威廉斯在《欲望號街車》里分明揭示了社會現實偏見的不理解和不寬容產生的社會悲劇。
3.斯黛拉:欲望的奴隸
斯黛拉是布蘭奇的妹妹,她愛現實,渴望現實,她曾在父母生病時期離家而去和斯坦利結合,她需要斯坦利,希望通過野獸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她臣服于現實。她會和樓上的鄰居一樣在和斯坦利吵完架后,只要斯坦利一聲呼喚就會原諒他,即使斯坦利對身為孕婦的她拳腳相加也依然尾隨于他,因此在影片之中的她蓬頭垢面、衣裳松松垮垮、身材發胖,與布蘭奇的優雅迷人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布蘭奇呼喚她的妹妹撿回她們曾一起受過的教育中告知的一切,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念,但是她已經陷得太深了,她對斯坦利愛的越深,也就對這現實越發入骨般的接受。她雖然善良體貼,但是最終還是臣服于現實和斯坦利一起將唯一的姐姐送進了瘋人院。
魯迅在論及悲劇社會性沖突時指出:“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毫無疑問,理想幻滅的殘忍深深刺痛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神經,引發我們無盡的思考。
正如費利西亞·隆德爾所言:“《街車》給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首先是關于創作這部偉大作品的作家的神秘感,其次是作品本身的神秘感。作品中的秘密和豐富內涵無論多少描述、多少分析、多少理解都難以窮盡。”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創作于20世紀40年代,是美國反同性戀浪潮高漲時期,而田納西·威廉斯本人也是一個同性戀,種種原因使他產生了創作本劇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他本人是否曾遭受來自現實世界的強勢攻擊的痛楚,但毫無疑問的是,欲望吞噬靈魂的悲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你我都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