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我死了,你會怎么辦?”
“那我明天也會死。”
年僅16歲就寫下此劇本,20歲自導自演。作為同齡人的我除了羨慕就是嫉妒。
嫉妒多蘭編劇及導演還有演員的天賦。
這部同性戀者的自傳,值得細細品味。
超現實的拍攝手法
開篇就是母親吃奶油面包時的丑相特寫,體現了母親在于貝爾眼中就是丑陋的存在。之后的一些滑稽甚至詭異的形象畫面,更加體現了自身對母親的厭惡程度的加深。
其次,兩人在車里及家中各種無休止激烈的爭吵是極具感染力的表現手法。自私不稱職卻想保護孩子的母親,叛逆想獨立卻不想傷害母親的少年,隨著二人的對峙演繹得淋漓盡致。
還有,一些反復重疊繁雜的藝術畫面。例如砸家具、和男友油漆墻面的場景等,都表達出于貝爾對母親不理解的失望及憤怒但內心還是愛著她的無比掙扎的情感。
至于自身黑白獨白的特寫鏡頭,更是點睛之筆。也是為片尾母親發現攝像機里藏著感動作鋪墊。
亮眼的角色設定
片中,一直默默支持著于貝爾的老師是角色設定中的一個亮點。倘若沒有老師的開導,于貝爾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或許會走向崩裂的邊緣,甚至更糟。
男朋友安東尼更是無與倫比的美好。他并沒有對于貝爾不和母親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這件事情和他鬧過脾氣。相反,是一直在他身邊鼓勵他,說服他和母親和好。這么好的男朋友為什么都有男朋友(哭死ing)!
值得一提的是,安東尼的媽媽對于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者一事非常開明,這無疑是和于貝爾母親的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對比。而當安東尼的母親無意間告知于貝爾的母親他們兒子間的關系時,更是將劇情推至高潮。
逃跑的新娘
片尾有一幕始終印象深刻。于貝爾追逐著一位穿著婚紗的女人。不是別人,正是母親。于貝爾想方設法去抓住母親的手,母親卻想盡一切辦法掙脫。不同于一般的叛逆少年教育片,此片的意義在于同性戀者的父母不愿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者,盡管孩子已經主動示好示弱,一直想避而不談,并試圖“掰直”。最終,只能兩敗俱傷。
但最后,影片還是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結局。
在屬于他們的王國里,就像小時候挨在母親的懷里,兩人依偎著,在黃昏下,那樣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