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意大利紀行—米蘭

導語

說起意大利來,不少人首先會想到的城市就是米蘭,因為它是足球之城、時尚與設計之都、?歐洲的四大經濟中心、世界歌劇中心、世界藝術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等。接下來的意大利游記系列就從米蘭這座城市開始。


百度百科

意大利(Italy),全稱意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于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圣馬力諾與梵蒂岡。

米蘭(Milan),古羅馬時期被稱為米迪歐蘭尼恩(Mediolanium),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蘭省省會和倫巴第大區首府,位于倫巴第平原上。米蘭也是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會區之一,意大利最發達的城市和歐洲四大經濟中心(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德國柏林,意大利米蘭)之一,世界時尚與設計之都和時尚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劇圣地,世界藝術之都。

米蘭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因建筑、時裝、藝術、繪畫、歌劇、足球、旅游、聞名于世。米蘭都會區生產總值占意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首先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在飛機上看到的阿爾卑斯雪山。

到達米蘭后的第一天,開始于一頓正宗的意式早餐。

不過作為精髓的Espresso,這個味道比較濃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習慣的了。

而Espresso素有“咖啡之魂”的美稱。因為有了一杯完美的Espresso,才能在其基礎上,調制出各種像Cappuccino、Mocha、Latte這樣風靡世界的咖啡。

關于Espresso的由來,傳說“西元二十世紀初,意大利拿坡里附近住著一位很愛喝咖啡的工程師,但當時只有用滴漏煮咖啡,速度很慢,需要等待很久才能享受一小杯咖啡,這位急性子的工程師非常不耐煩,于是他試著自己研究了一種以高溫、高壓縮短煮咖啡時間的方法,發明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意大利快速咖啡調理,為了紀念這位工程師,意大利人把這種調制咖啡的方式命名為Espresso,意為壓力之下。”

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香濃與口感的凝聚,一般正統的喝法是加糖后,略為攪拌,待溫度達到可以飲用的程度再開始飲用。在享受香濃口感的同時,咖啡因的攝入卻大為減少。

在現在,“Espresso”幾乎已成為意大利的一種代表象征。

說起米蘭得著名景點,大多數想到的自然是米蘭大教堂。米蘭大教堂作為整個米蘭的中心,這里自然也是最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從DUOMO站出來后,在大教堂的一側就是具有“?米蘭會客廳”之稱的金碧輝煌的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La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2)。回廊北側類似廣州的騎樓。有不少名牌商店如H&M、紀梵希(Givenchy)、古馳(GUCCI)等。

長廊上面是鋼架的玻璃頂,兩條交叉的街呈十字型,南北長196米,東西長105米。

八角型的中心有描繪地球四大洲: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的鑲嵌畫。據說當年設計這個拱廊的建筑師門戈尼(Giuseppe Mengoni, 1829-1877)非常敬業,每天都要爬上很高的拱頂檢查工程的質量,查看覆蓋的玻璃工藝是否嚴絲合縫。終于在工程即將完工的某一天,不幸摔了下來,為自己摯愛的建筑藝術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伊曼紐拱廊也成了他的絕筆,為世人所瞻仰。

整個長廊的地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馬賽克圖案,正中的圖案是意大利王國國徽,紅底白十字源自薩伏依公國。

四周鑲嵌著意大利四座重要城市的代表徽章:都靈(Torino)的公牛、羅馬的母狼、佛羅倫薩的百合及米蘭的白底紅十字。

大教堂前方的廣場上成群的鴿子起起落落,意大利第一位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騎馬銅像就正對著米蘭大教堂?。這個騎馬銅像由埃爾科萊·羅薩于1896年雕成,描繪他在圣馬爾蒂諾戰役中騎馬激勵士兵沖鋒的場景。下面四周有四組表現這場戰爭的群雕。南、北側各有一頭坐臥昂頭的雄獅。利爪下是盾與橄欖枝。東側有一個銅花圈。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1820年3月14日~1878年1月9日),意大利語:Vittorio Emanuele II。1849年~1861年為薩丁尼亞-皮埃蒙特國王。亞平寧半島統一時很多不同的團體不能就統一國家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但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最后卻由這位國王維托里奧·艾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君主政體的權力,成為意大利統一后的第一個國王(1861年~1878年)。

接下來來到的就是此行的重點——米蘭大教堂。

作為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這又稱"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朵摸教堂等。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整體規模居世界第二,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

它于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

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里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這里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

拿破侖曾于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而達芬奇為這座建筑發明了電梯。米蘭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堂,米蘭教區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筑,它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征和標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

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之為“大理石的詩”。整個建筑呈拉丁十字形,長度大于寬度。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

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顯得華麗熱鬧。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世紀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圣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教堂西側被六個巨大方柱(扶壁)分隔出五扇銅門,完成于1896年至1965年,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圣經故事。

教堂外的第一個銅門于1948年完成,表現的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蘭頒發的一個寬容基督教的敕令《米蘭敕令》。此詔書宣布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志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銅門上的雕塑再現《米蘭敕令》頒布前的場景,早期的基督教徒受到迫害,他們被處以各種慘不忍睹的刑罰,財產被沒收,處境悲慘。

第二個銅門是參觀入口,是1950年所作,講述的是圣·安布羅吉奧的生平。而大教堂的前身正是米蘭守護神圣安布羅吉奧的祭所。

第三個最大的銅門位于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噸,描繪的是圣母瑪麗亞的一生。

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

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表現的是從圣·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

米蘭大教堂的大廳有著顯著的哥特式風格建筑的特點:大廳長約130米,寬約59米,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62根巨大高聳的圓柱形大理石柱分四行排列共同支撐著重達1.4萬噸重的拱形屋頂,柱與柱之間有金屬桿件拉結。大理石柱將教堂內部形成了五個區。圖中黑色小方塊表示石柱。

大廳中央置有數十排棕色長椅,分四行排列,供教徒祈禱時坐。白色大理石地板上鑲嵌有黑色和紅色大理石巴洛克圖案,實現了意大利著名畫家佩萊格里諾Tibaldi的幻想。

而步入大教堂后的正面是大祭壇,在大祭壇頭頂上方的一個“小紅點”。這是個小紅燈,據說它照著的是釘過耶穌的一顆鐵釘,而這顆鐵釘每年會被取下來祭拜3天,達芬奇就專門為此發明了一個升降機(現代電梯的前身)。

大廳圣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到10米,由大塊花崗巖砌疊而成,外包大理石。12根較小圓柱,柱子加上柱頭總高約26米,直徑3.5米。正中是圣體龕,圣體龕兩側是米蘭守護圣徒卡爾羅和安博的銀像。

距入口大門五米處,北面墻壁上畫了一只羯子,這是摩羯座,它稱為“極點”。而對應的地面上鑲有黃銅條(即子午線),與大門平行。

同一條線上南側第一個拱頂附近有一個圓孔。陽光從南側的小孔射入教堂,冬至時(12月21日)正好照在北側墻的“極點”上。夏至時(6月21日) 則照在子午線的特定位置。特定的位置用子午線上的對應的星座表示。為讓陽光進入小孔,教堂外南側的雕花石欄留一缺口。

在教堂內部還掛有很多畫作。

耶穌禮拜堂。木基督受難十字架是1576年瘟疫流行時,列隊巡行時圣·卡洛所帶著的。

“特里武爾齊奧燭臺”,高五米,有七個分枝,做工精美。是1562年由焦萬·巴蒂斯塔·特里武爾齊奧神父捐贈給教堂的,是件十二世紀末法國工匠尼科拉·達·韋爾敦的作品。

米蘭大主教的遺體,臉部是白銀面具覆蓋著,軀體是主教真身。

南側的是圣喬瓦尼·波諾圣堂(The altar of Saint Giovanni Bono),塑著這位領導米蘭基督教的主教。

有關他的功績刻在了左右兩邊六個大理石淺浮雕中。

南側另外還有其他祭臺和雕塑等。

在教堂里有個最為著名的雕塑——圣巴多羅買雕像,它描繪的是殉教的圣徒巴多羅買。在基督教被承認之前,這位圣徒為了傳教而被活生生剝皮,雕像上的肌肉及血脈筋骨清晰可見。他右手拿著《圣經》,肩上披著自己的皮膚。圣人的面部表情并非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憐憫眾生的慈愛。

從教堂出來再看看外面,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

整個教堂有6座石梯和兩個電梯通往屋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堂頂各個部分,登上堂頂可鳥瞰全市風光,在晴朗的日子里,還可以看到遠處綿延到馬特峰的阿爾卑斯山脈風光。

教堂頂部建有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每一塔頂立有塑像,另有150個水道,410個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裝飾有浮雕。尖塔之林直立挺拔,給人以飛騰升華、超脫塵世之感。英國小說家勞倫斯稱大教堂“中央塔為其中最高,高108米,也是教堂的最高點,建于15世紀,由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魯諾列斯基建造。

中央塔上的圣母瑪利亞(Lady of Assumption)雕像于1774年才建成,高4.2米,為鍍金銅像,圣母身裹3900多片金葉片,重700多公斤,整個圣母像在陽光下光輝奪目,代表愛,是所有米蘭人的共同標記。活像一只刺猬”。

由于此時臨近圣誕節,在教堂外還擺著圣誕集市。挺有節日的氣氛。

路邊也有行為藝術家的表演。

順著道路前行,迎面的建筑就是圣托斯特凡諾大教堂,也稱為“米蘭人骨教堂”,這個教堂以內部的人骨庫聞名。

歐洲有不少人骨教堂,但圣托斯特凡諾教堂卻是其中的鼻祖之一,捷克人骨教堂、波蘭人骨教堂、葡萄牙人骨教堂、奧地利人骨教堂的建造時間比它都要晚。追溯其歷史,1127年當地人在圣托斯特凡諾大教堂前建起一座用于治療麻風病人的醫院和埋葬死亡病人的公墓。后來因死亡人數驟增,缺乏更多墓地,1210年在教堂旁邊蓋起一座小屋用來存放遺骨。后至1269年為了撫慰亡靈,又在這座小屋旁邊蓋起一座小教堂,便是最早的人骨教堂。

15世紀時,這座教堂被天主教征用,也成了教堂名字的由來。1647年教堂迎來首次翻修,由參與建造米蘭大教堂的設計師卡洛·布齊主持修建,他利用瘟疫和饑荒年代逝去的人的骸骨對墻壁進行了裝飾。在教堂建成后的500多年里,曾被戰爭和火災所破壞多次重建和擴建。現在的樣子是約250年前重建的。

這座呈八角形的教堂里分布著一個巴洛克風格的祭壇和兩個耳堂,從祭壇右側的小門進入,走過一段陰暗的通道便是人骨禮拜堂。里面雖然陰森恐怖,卻傳有一個美好的說法,說有不少人在這里許愿后都能如愿,回來感恩的人在通道貼著很多還愿愛心紀念。

在小小的人骨禮拜堂內,目及之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骨殘骸,這些骨頭被裝在鐵網里,從地上一直堆砌到穹頂,教堂圓拱頂上繪著色彩鮮艷的壁畫,畫中天使簇擁著喜悅的靈魂,就像意味著人死后信仰天主就能通往極樂天國。拱頂繪畫顏色鮮艷明亮,與下面陰森白骨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骸骨,有人推測,這些骨頭來自更早的4世紀圣安博時代,也有人說,這些骨頭主要源于中世紀在醫院里去世的瘟疫患者和管理醫院的神職人員,不少是從附近公墓遷移過來的,以及來自監獄的死囚。其中還流傳著一個詭異的傳說,指在每年11月2日的追思日,祭臺上一個小女孩尸骨的靈魂會蘇醒過來,會領著所有的骷髏跳起骷髏舞,想想那畫面便覺得既精彩又恐怖,也實在佩服西方人的奇特想象力。

人骨教堂的旁邊還有一座不出名的教堂,走進去看了看。

從教堂出來后,接下來繼續在米蘭的雨中漫步來到斯卡拉廣場。

在廣場的中間鮮花簇擁著的是達芬奇和他的四大弟子的雕像。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4.15-1519.5.2),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世界上不會再出現另一個百科全書式的達·芬奇了。

接下來的下一站就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圣瑪利亞修道院。

圣瑪麗亞修道院和教堂是米蘭建筑師索拉里兄弟于1463年開始修建。后來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準備擴建修道院。達芬奇被這個計劃所吸引,同期抵達米蘭還有另一位文藝復興大師和建筑家布拉曼特,他們聯手使米蘭這座充滿中世紀傳統氣氛的城市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地一個典范。他們把教堂后部的半圓頂穹窿拆除,改建為一個高大的圣壇。另建有餐廳、圣器室和方形回廊。而達芬奇則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墻繪制了油畫《最后的晚餐》。達芬奇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筑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托達芬奇畫的。

在圣誕期間,教堂里紛紛擺起特殊裝扮,這里應該說的是耶穌在馬棚誕生的故事

春季花開的庭院應該會很不錯。

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會院遭到英美飛機轟炸,會院食堂大部分被毀,但《最后的晚餐》所在的那面墻卻得以幸存。現在修道院為了保護壁畫每天限制人數參觀,因此參觀需要提前預訂。

關于作畫的歷史,那年達芬奇42歲,當時他很窮,為了混口飯吃,答應公爵在修道院餐廳的北墻上創作一幅以宗教為題材的壁畫。

根據《圣經》的真實情形,畫中耶穌坐在正中央,雙手攤開,悲傷的告訴他左右的12門徒:“你們中會有一個人出賣我”,一瞬間,全場嘩然,每個門徒的神情都被真實的描繪出來,驚訝、恐慌、悲傷、憤怒與害怕。

但是《最后的晚餐》可沒那么幸運的一直平靜的待在修道院里。

在1652年,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畫中央人物的腳部都挖了一塊。

1796年,拿破侖一世軍隊侵占米蘭,修道院的把食堂做了馬廄,士兵把壁畫中的人物頭部作為拋擲石塊比賽的目標。

1942年米蘭,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英軍轟炸,修道院面目全非。幸運的是多虧意大利人把這面墻前后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幸存了下來。但也對畫造成了一定的損壞。

于是文物修護者們開始對這幅畫進行修復,1999年5月28日,這幅多災多難的《最后的晚餐》終于再一次面對觀眾。

從修道院出來后,接下來的目的地則是達芬奇工作了18年的斯福爾扎城堡。

作為整個米蘭的地標性城堡,這里是整個城市歷史滄桑的象征。斯福爾扎堡于1368年由米蘭領主維斯康提家族興建的防御工事, 1450年,當時米蘭的統治者、米蘭公爵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一世開始重建城堡,成為了斯福爾扎家族的文藝復興式宅邸,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后來還開始興富美化庭園裝飾,以符合作為居家的要求;擴建過程中,更有許多藝術家參與設計規劃,包括達芬奇為城堡的機能性規劃了水利工程,以及劇院內的機械結構等,而托斯卡那省出身的菲利尼則負責內部裝潢。城堡的格局精巧,可以體味文藝復興前后,米蘭公國的滄桑變遷。斯福爾扎家族幾乎資助了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所有重量級藝術家,包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

目前城堡作為博物館使用,分成好幾個區域,分別設立有古代藝術博物館,家具博物館,樂器和應用藝術博物館等數個博物館。

走入城堡內,這里有個伊斯蘭式的中庭,從窗戶到那典型的淺水池。想來這里肯定與摩爾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吧。中庭里有矮矮的玫瑰叢。斯福爾扎古堡的外觀保存完好,圓柱形堡壘和城墻,四周圍有高墻。整個城堡是方形平面的,后面是巨大的宮廷花園。古堡周圍有護城河環繞,正面兩翼各有一座圓柱角形的高塔瞭望臺,右側的羅克達塔可供作為緊急避難場所,其內部又分為三個區。城堡后公園里面有條小河,河面上有鴨子游泳.河上有架小鐵橋,橋頭有美人魚拿著槳的銅雕,在那橋欄上拴著這些同心鎖。

?在城堡里的博物館,可以看到古代雕塑飾品器皿武器盔甲石棺等種類和數量繁多的展品。

而在所有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倫達尼尼的圣母哀痛耶穌》雕塑,據說這尊雕塑是米開朗基羅去世前四天才雕刻的,當時他已經八十九歲。雕像生動刻畫了圣母瑪利亞悲痛地用雙手托著瀕臨死亡的耶穌的場景。盡管作品還沒有經過仔細打磨,略嫌粗獷,但卻是這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的生命絕唱。

?此外,還有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四個圣母哀痛耶穌像《嘆息的圣母》。

提福茲歐手稿最初包含62張,但現在存世的只有55張。它記錄了達·芬奇長期學習單詞的列表,以及他記錄下的詞匯和語法來源。手稿除了展示達·芬奇努力提高自己在文學上的水平,還包含了他對于軍事和宗教建筑的研究,畢竟他來到米蘭,就是作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筑師而成為為皇室貴族工作的一員。

天軸廳(Sala delle Asse)裝飾有達芬奇于1498年繪制的樹的壁畫,目前,該壁畫的其余部分已在修復工作中得以重現。畫中的一些景象曾被覆上了17層油漆。

而最新消息是在19年的5月2日天軸廳已經作為紀念達芬奇的重要地點之一,重新向公眾開放。

看完展室后繼續在看看城堡里的其他地方。

在米蘭參觀的最后一個景點則是斯卡拉歌劇院。

該劇院在1778年建于斯卡拉圣母堂舊遺址,但在1943年遭到空襲毀于一旦。現在所看到一座美麗的新古典主義建筑是1946年重建以后的樣子。2002~2004年經過整修后外觀依舊樸實。

劇院的內部十分豪華,不但音響效果世界一流,而且擁有6層包廂,可容納2000多人,當時重建完成再度啟用時,由剛從紐約返國的托斯卡尼尼指揮,展開一連串杰出的演出。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大師相繼在這舞臺展露他們的音樂才能。斯卡拉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音樂大師們,在世界歌劇史上,有許多著名歌劇都是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的,如《奧賽羅》、《蝴蝶夫人》、《圖蘭朵》等。許多國家的歌劇到意大利演出也會首選斯卡拉。總之,高水準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指揮家和出色的歌劇、曲目、音樂演出與歌劇院一道構成了這個藝術殿堂內涵的全部,在音樂藝術文化的時空長廊中綿延傳承著。

從劇院出來后,又去逛了下旅游紀念品小店等。

路邊有不少意大利帥哥在拉小提琴。

在火車站里的大圣誕樹上看到不少有意思的紙片。

整個米蘭之行寫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


預告

意大利游記的下一個城市則是著名的水城——威尼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156評論 6 52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7,866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4,880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398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202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743評論 1 320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822評論 3 438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1,962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476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44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579評論 1 365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129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840評論 3 34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231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48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177評論 3 38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568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