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 明確教學目標
? ? ? ? 科學準確地確立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教學目標的確定離不開學生的實際情況,正如鄭桂華老師所說的:“除了掌握教材分析等相關信息,教學目標的確立更要關注學生?!崩纾撼跻坏膶W生文言積累很薄弱,他們學習一些淺近的文言文都很困難。如果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一味強調文言語匯的講授、識記,無疑會雪上加霜,使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懼怕乃至厭煩,那么就會影響到課堂的有效性實施。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告訴我們:“教育就是教師與學生通過不斷對話與反思而探究未知領域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一種絕對平等的關系,課程即為探究過程。”沒有學生積極認真的自我學習,我們的課程就無法很好地完成。為此,在確定初一淺顯文言教學目標時,可嘗試以課堂能力訓練來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滲透文言知識,消除其懼怕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 ? ? 二、 把握語言運用,掌握語言規律
? ? ? 文言文的語言言簡意賅,這就增加了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難度,很多學生認為文言文的語言就是難懂的天書,其實學生只要掌握了詞的基本含義,解讀文言文就會輕而易舉了,文言文的語言主要是動詞和修飾語,動詞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文章產生一種動感的美,給人以生命感,在文章中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修飾語主要包括了形容詞和虛詞等。虛詞往往是貫通文章、活躍情趣的關鍵詞,正因為有了虛詞的出現,文章才會一氣呵成,變得靈活生動,讓學生讀起來流暢通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這三類詞的用法,讓學生不斷地積累和掌握文言文的語言,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
? ? ? 三、 巧記文言文,加快消化、
? ? ? 初中文言文學習還得要背誦。因為背誦可以加深對課文的認識,并能加快消化知識的速度。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背誦時,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如《曹劌論戰》一文中,公與劌的疑問三答三斷,學生不易記誦。這時,教師可以利用還原式的方法來進行巧記內容,讓學生先記翻譯的現代文的意思,然后,再讓學生互相進行問答。這樣,學生就很快先記住翻譯過來的內容,隨后再進行古文問答的時候,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段內容就顯得易如反掌了,對文章的理解也大大加深。
? ? ? 四、“細品”為重,領會文本
? ? ? ? 文言文的教學講究“煉字”,講解文言文要注意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由此加強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如《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蘇軾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文章中有一句寫景的好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傳統的教法是教師把直譯的內容灌輸給學生,其中的美感怎么能體會出來?在此不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去想象這幾句寫景營造的意境,然后動筆把自己看到、想到的美景寫下來。
? ? ? ? 五、教師要加強誦讀指導,培養學生的語感
? ?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朗讀和背誦是中華民族學習語文的優秀傳統,是訓練學生語感的一條重要途徑。現在,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標準由一次明確提出了“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崩首x時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個學習過程,蘊含著智慧和規律,熔鑄著真誠和情感。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學過程,而不是一種簡單的課堂形式,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研究和設計。教無定法,讀亦無定法,但朗讀最終目的是要為閱讀教學的實際服務。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就必須加強朗讀指導。朗讀時,人的腦、眼、耳、口等各種器官協調配合,又各司其職。這些器官在生理運動狀態中,又處于理性感性狀態。運動中感悟漸趨加深,感悟中運動更為有效。在這種交融狀態中,便會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悟性感覺。這種感覺便是語感效應。
? ? ? ? 總的來說,文言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對其教學方法的研究與討論永遠是一個有價值的話題。文言文教學對老師個人的古人修養與人文修養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提高文言文教學的策略有很多,但是老師自身修養與知識的積累是教學策略實施有效與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