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尖名校近年來都錄取了哪些學生?現在的大學提倡招募各路“神仙”:年輕的記者,極具潛力的天文學家,未來的大使或者是語言天才。成功被錄取的學生履歷上的10項課外活動,其中還要體現對某一個領域的專注:數學、藝術或者學生會組織。你必須能夠拿出一兩樣絕活,同時你必須在其他方面也有卓越表現。
??????? 總的來說,你既要“全能”又要“偏才”。你可能早就對自己對科學和數學不感興趣心知肚明,但是你還是修微積分,為的就是提高你的課程難度,并且你還要盡力取得優異的成績,這樣才能保證你的高中平均成績和在學校的排名。你有可能是一位對詩歌或者計算機編程有著執著熱愛的“異類”,但是你還是需要會吹一種樂器、參加體育活動并且最好是創建一個俱樂部,還要馬不停蹄地去趕場。
??????? 總而言之,你必須要顧忌方方面面,取得全A的成績,爭取領導職位,積累更多的課外活動,這樣你就可以將自己打造成一位“超人”。這樣變味的大學錄取機制以及它的制定人已經讓人難以看清它們原來的樣子。這種名校殘酷的錄取標準和追逐名校的瘋狂,已經不是由外在的力量所驅使的了,比如經濟全球化或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排名所能驅使的;其背后最大的驅動力就是為了瘋狂競賽而競賽。我們的孩子的發展就如同長頸鹿的頭頸變得越來越長,變得越來越畸形。那么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唯一的答案就是超越他人。這種瘋狂已經不僅局限于最頂尖的大學或者8所常春藤盟校,它在更大范圍的大學里廣泛存在,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即使其他院校學生的抱負、天資、癡狂癥以及家長的經濟背景可能比頂級院校的稍遜色一些,但是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與前者大同小異。
——摘自《優秀的綿羊》第二章
整理:林薇
??????? 相比美國大學院校的錄取標準,國內雙一流大學的錄取標準還是要低很多的,所以,應試的教育并不是中國的特色,刷各種指標也不是新出來的要求。美國在這個方面也走在了我們前面,所以,從美國大學生身上,我們能看到我們孩子未來申請大學時所遇到的競爭將有多么的激烈。有些家長會說,那就不要削尖了腦袋擠進去。當然,在體制外也有非應試的教育,不過,更多的孩子還是在體制內接受教育,也必然會參與到越演越烈的競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