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質量調研考試時,監考老師收繳了學生的兩張縮印夾帶紙條。待老師走后,我反復盯著這兩張紙條看,字縮印的極小極小,乍看起來,什么也看不清,密密麻麻,愰得頭暈,你得像皇帝的新裝里那個老大臣一樣睜大眼睛,仔細瞅,還好,能看到字,這是八年級下冊思品期末復習提綱。我不懂這是幾號的字體,但根據紙條的大小形狀,應該是八開紙的十六分之一,由此看來,這應該是一張八開試卷的縮印。
我把這兩張紙條帶回家(至今收藏),給我的熊孩子看,孩子說:一到考試,考場里都有這樣的紙條,有什么好看的呀。
熊孩子一副無驚無奇見怪不怪的樣子,我忍不住擔心他也作弊起來,還好,熊孩子義正言辭地說:你放心,我是不會做這種事的。
我的思緒忍不住鼓動起來……
期末質量調研考試是不同學校的老師交換監考,和高、中考一樣,每個考場只30個考生,只要監考老師認真負責,每一個考生的考試狀態是一目了然的,監考老師站著也好,坐著也罷,只要眼睛望向考生,只要學生有作弊的跡象,老師完全可以緊盯不放,把作弊扼殺在萌芽狀態。
也許因為牽扯到學校之間的教學評比,也許老師們本身具有高素質的監考職責,總之此次考試,有不少老師側面反映,考場里,我們的學生不老實。
考前學校三番五次地宣講考試的紀律和要求,且考試時學校廣播再次播放考試規則和紀律,可我們的學生還是不好監考,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想了想,如下原因
我們平時的考試組織得不夠好。
具體體現在:學生多,三個年級同時考試,沒有足夠的考場,每個考場的人數多達45人,人數多,座位密集,給部分學生的作弊帶來可乘之機;部分監考老師不負責任,監考時玩手機,看書報,對學生考試狀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學生作弊隨手可得(當然,這些年,因為教師交流、職稱名額缺失、待遇下降等諸多原因,部分老師的責任心大不如前);學校不能在初一入學時,在學生心里明確考試作弊的懲戒后果,作弊的學生屢屢得逞,僅僅憑一張布告給予學生處分并不能起到警戒的效果(當然學校的權利似乎也有限),久而久之,部分學生目無考試制度。
學校周邊商家的無良做法對學生成長不利。
比如,這份縮印的夾帶材料,復印社的人明明知道這是干什么用的,卻偏偏還是給縮印了。據說,每次考試前,學校門口的復印社都擠滿了等縮印的學生,如果商家有點職業道德,講點職業操守,像這樣坑學生的活哪怕給再多的錢也不能做,做了,學校知道后就應該聯系相關的管理部門給予復印社以嚴厲的懲處。但事實是,無人問津,包括每到假期前,他們兜售的寒暑假作業答案,和作弊的學生一樣,他們沒有得到該有的懲罰,所以才會昧著良心一做再做。
隱性的“人情關系”給學生帶來壞的“暗示”。
有些學生從小就耳聞目睹,不講誠信并不能損失什么,甚至還能獲取什么,教育從小就缺失誠信,長大后,學校有時候迫于人情關系的需要,還做了幫兇。比如,初二的地理生物會考,一個平日里不學習且成績極差的學生也考了A,而且得知自己得了A后,在教室門口大喊:我要是知道能作弊,那些爛書我一點也不背了。這樣的孩子,他人生的成長里會有什么誠信可言?!還有每年的初三體育加試,那些平日里不熱愛體育運動,對考試項目也不練習的學生,家長、學校想方設法,走各種渠道,最后照樣得滿分。
當做事的底線和原則一點點被突破,做人的誠信也就一點點喪失了。
二胎政策的放開,現在的生源以數萬記,小學里每個班級人數多達八九十人,老師縱然三頭六臂也難以兼顧對學生的管理。生活上,物質的豐腴和手機電腦的各種娛樂,讓今天太多的孩子充分舔嘗了不勞而獲就能享受的滋味,過多的給予和泛濫的信息已讓他們喪失了一個成長中孩子該有的純凈,各種后黑學在幼小的心靈早已埋下了種子。
《孫子兵法》有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此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心理,一旦思想和心理的防線被突破,一切潰敗隨之而來。
孟子也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的環境、意識才能激發人生存的意念,而安逸享樂只會讓人走向萎靡死亡。
今天,太多的孩子沉浸在富貴的溫柔鄉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切得來都那么容易。縱觀這世上,凡是得來太過容易的東西,也是注定會被遺忘不會得到珍惜的。當珍惜不再,一切付出都變成了理所應該,久而久之,一顆心就越發堅硬起來,吃不得苦,耐不得勞,什么感恩、什么責任,統統都敗在“任性”這二字之上,不想寫作業了,不想學習了,考試時準備紙條了,其實,準備紙條也不錯啦,至少我還想考多點分,我要不準備紙條,或者不考試了,家長老師你們奈我何?!
其實,說到底,目前的教育就是缺少吃苦,缺少懲戒,如果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一些吃苦的精神,多一點挫折教育,讓他們在實踐中親身體驗,一切收獲都是壓在沉甸甸的苦字下邊的,他們一定會成長得更好,一定會珍惜自己的每一點付出和得到;如果我們的管理上紀律更加嚴明,多一些懲戒,各項懲處制度讓學生爛熟于心,踏過高壓線就要接受適當的處理,這樣,也許就會多一些自律,多一些自覺遵守。
今天,因為過度強調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主管部門過度處理老師對學生的懲罰,到最后,只能是逼迫老師放棄管理,“失去了”原有的責任心,再加之職稱無望、搖號交流等諸多原因,教育理想在現實的泥淖里再也撲騰不起浪花,當一所學校再已喚不起教師內心的激情,當教師停止了生長,教育就極容易失去了愛,當教育失去了愛,就等于池塘風干了水,最后,最后,就剩下了茍延殘喘!